朱海龍
(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廣州 510420)
大學生是新時代國家意志的當然繼承者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自然繼承人,他們對道德價值觀的認同不僅會延伸到國家文化安全的戰(zhàn)略層面,還會直接左右道德教育的現(xiàn)實效果,有著深髓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中國和發(fā)達生產(chǎn)力的美國也難除其外,針對兩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研究的熱情正在不斷高漲。以“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比較”為關鍵句查詢中國知網(wǎng)(CNKI)可知,自1983年至2018年10月期間,國內(nèi)發(fā)表相關學術論文26879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地方基金資助的此類研究項目共計242項,[1]重視程度可見一斑?;诖朔紤],運用自編《中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調(diào)查問卷》對中美12所大學的900名在讀本科大學生進行了實驗研究,目的在于探討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的現(xiàn)狀,驗證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普遍性可能,為大學生道德教育提供學理依據(jù)和數(shù)據(jù)支持。
價值觀作為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指關于人們基本價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系統(tǒng)”。[2]道德價值觀就是人們辨析善惡是非的觀念系統(tǒng),因此成為左右價值判斷,道德情感、道德行為、道德評價和心理健康的重要變量,所以受到持續(xù)關注,研究成果豐碩:
第一階段,“大德育”理論形成,賦予道德教育新內(nèi)涵。1995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公布,以制度形式明確了“大德育”涵納道德價值觀、政治價值觀、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內(nèi)容。受此影響,學界對中美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興趣漸濃,張應強在1994年第3期的《江蘇高教》上發(fā)表了國內(nèi)首篇《中美大學生道德教育比較》一文,嘗試從比較視域論證了兩國道德價值觀培養(yǎng)的理念和途徑。鄭富興的著作《現(xiàn)代性視角下的美國新品格教育》和朱曉宏的《當代美國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變革》詳實介紹了美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教育的歷史興替、鮮明特色和發(fā)展規(guī)律。
第二階段,研究不斷深化,道德領域理論漸成風尚。受美國道德認知學派集大成者科爾伯格(Kohlberg.L)高足特里爾(Turiel.E)道德領域理論的影響,國內(nèi)學者把道德價值觀和地域、政治、信仰、文化、情感、習俗、等多種領域元素結合起來開展研究,如,李萍的《比較德育》、劉春瓊的《領域理論的道德心理學研究》等著作都對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培養(yǎng)的理念,體制、課程、實踐元素展開了詳實比較,逐步還原了道德價值觀的生活本真面目,研究成果總體呈現(xiàn)出多元化、體系化、實踐化特點。
必須看到的是,以往道德價值觀研究雖然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軟肋依然存在:
回溯我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理論研究始終占據(jù)主導位置,道德心理的研究方法創(chuàng)新不足。盡管也有老一輩道德心理學家如李伯黍、章志光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jīng)運用心理實驗方法對價值觀展開測量,而后當代著名學者楊韶剛、郭本禹等人利用修訂德國道德心理學家林德(Lind.G)的《道德判斷測量問卷》(KMDD)、科爾伯格(Kohlberg.L)的《道德判斷測驗問卷》(MJT),借助“兩難故事法”,從情感、信任、品格、同情等影響因素切入,[3]對大學生道德價值觀進行了追蹤研究。不無遺憾的是,此類成果較少,多數(shù)方法依然延續(xù)著理論研究為主的思路,實證方法的創(chuàng)新始終乏力,無法滿足完整,客觀、拓展研究的實際需要。價值觀測量工具的開發(fā)尤其滯后,多使用修訂后的海外測量問卷,自主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動力不佳,缺乏我國本土特色,難免有水土不服之嫌,值得反思。
已有兩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比較研究雖不在少數(shù),但主要以文獻研究,文本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為主,若加之“實證”為關鍵詞查詢中國知網(wǎng)(CNKI)則顯示此類學術論文僅為1403篇,差距懸殊。美國則聚焦道德判斷,主要以實證方法開展道德價值觀研究,頗具代表性的是道德認知心理學家科爾伯格(Kohlberg.L)創(chuàng)設的“道德判斷交談法”(MJI);萊斯特(Rest.J)首創(chuàng)了“確定問題測驗”(DIT),編制了相當多的驗證問卷,都廣泛應用于道德價值觀研究領域。[4]正是大量原創(chuàng)性實證方法的運用使得美國在道德價值觀研究領域走在了世界前沿。
因此,為了客觀、準確揭示價值觀認同的內(nèi)部規(guī)律,嘗試運用實證方法展開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假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蘊含的道德價值觀美國大學生也能夠認同,即二者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并通過實驗測量和學理分析相結合的方式,解讀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的異同之處,探索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普遍性可能。
選取對象為中美兩國在讀大學本科生,以兼顧地域、學校性質(zhì)和性別為基本原則,在我國大學選取有效樣本743人,有效率92.9%,其中男生354人,女生389人,包括北京師范大學、新疆財經(jīng)大學、湖南長沙師范學院、三峽大學、西南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8所高校;在美國大學選取有效樣本157人,有效率87.2%,其中男生80人,女生77人,包括美國伊利諾斯大學(ISU)、福特漢姆大學(FDU)、美國波士頓大學(BU)、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SU)4所高校。
采用自編《中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調(diào)查問卷》,由于道德價值觀是多維心理結構,所以通過前期的預測驗、因子分析并結合對德育專家、德育教師以及大學生的訪談意見把中國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分為誠實守規(guī)、文明律己、仁愛、團結助人、孝敬和尊重6個維度,符合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核心價值范疇,共31個題目。問卷信度克龍巴赫Alpha系數(shù)為0.899,分半信度為0.867,問卷內(nèi)部因素清晰,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采用李克特5級記分法記分,以團體為單位進行施測,問卷回收后用SPSS 16.0進行統(tǒng)計處理。
在已知信度、效度良好的基礎上進行中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如下:
由表1可知,中國大學生在6個道德價值觀維度上的M分值從高到低依次是誠實守規(guī)、文明律己、孝敬、團結助人、仁愛和尊重。
表1 中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狀況
繼而對美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進行描述統(tǒng)計后顯示:
由表2可知,美國大學在6個道德價值維度觀上的認同有所側重,M分值由高到低依次是誠實守規(guī)、文明律己、孝敬、仁愛、尊重和團結助人。
表2 美國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狀況
在完成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的各自測量后進行差異性比較,可知兩國大學生在認同先后秩序上有所不同:
表3 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排序
如表4所示,中國大學生的平均分高于美國大學生。同時,中國大學生在誠實守規(guī)、文明律己、團結助人、孝敬的價值觀認同上得分高于美國大學生,而在仁愛和尊重2個維度上低于美國大學生。
表4 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總體狀況
隨即又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顯示,中美大學生在文明律己和團結助人2個維度的認同上存在明顯差異,如表5所示:
表5 獨立樣本T檢驗
為了進一步驗證已有結果的準確性,依照等樣本測量的思路,從743份中國大學生樣本中隨機抽取157份與美國157份大學生樣本進行等樣本統(tǒng)計分析,測量結果并未發(fā)生實質(zhì)變化,盡管具體數(shù)值發(fā)生了變化,中國大學生的M分值同樣高于美國大學生;中國大學生除在仁愛、尊重2個維度上得分低于美國大學生外,其余4個維度得分均高于美國大學生。
經(jīng)過實驗可以發(fā)現(xiàn),中美大學生在誠實守規(guī)、仁愛、孝敬、尊重4個道德價值觀維度上并不存在顯著的認知差異,符合實驗假設要求,證實了源發(fā)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價值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文明律己、團結助人2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總體表現(xiàn)出同、異并存的價值認同現(xiàn)狀。
1.新時代中美大學生對誠實守規(guī)、仁愛、孝敬、尊重均有認同,證明了其普遍性的客觀存在
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兩國大學生在誠實守規(guī)、仁愛、孝敬、尊重上的P值>0.05,說明中美大學生在這4個道德價值觀維度上并不存在顯著差異。而仁愛、孝敬、尊重、誠實守規(guī)4個維度屬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價值范疇,由此證明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的普遍性。事實上,早在1989年,包括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nèi)的一批西方學者就曾鄭重宣告:“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繼續(xù)生存下去,避免世界性的混亂,就必須回首2500多年前孔子的道德智慧?!盵5]從本次實驗的結果中不難看出,源發(fā)于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價值觀對中美兩國大學生的道德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除此之外,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價值不僅有著濃郁的“中國特色”,也與美國的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存在著交集,是人類道德價值的公共成果,它滿足了社會個體道德發(fā)展的基本精神需要,具有飽滿的普遍意義。無論是中國“知”、“仁”、“勇”的“三達德”,還是希臘智慧、正義、勇敢、節(jié)制的“四主德”,無疑都體現(xiàn)出中西道德文化的價值交集,而道德價值上的“同”正是對多元文化視域下價值相對主義造成的“異”的有力回擊。
中美大學生對傳統(tǒng)道德價值的認同也是在新時代德性倫理的文化回歸過程中實現(xiàn)的,這首先得益于兩國對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強化。中國開始以文化育人的思路破解大學生道德教育的長期低效,不僅注重塑造社會中崇德、尚德、行德的文化氛圍,而且以傳統(tǒng)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底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意識。近年來,在美國高校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的孔子學院讓大洋彼岸的美國大學生有了近距離接觸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持久魅力的難得機會,而美國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歷經(jīng)數(shù)次博弈最終確立的美利堅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教育也讓美國大學生看到了它與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最大交集”,中美大學生在道德價值觀上的相互認同自然是水到渠成。與此同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智慧在解決多元文化時代生態(tài)失衡、道德頹廢、人際沖突中的獨到功能增強了兩國大學生對中國道德文化的信心,可以推斷,兩國大學生在這種價值觀認同的趨勢上還有不斷深化的可能。
2.新時代中美大學生對誠實守規(guī)、文明律己和孝敬的價值觀認同具有一致順序
新時代中美大學生對誠實守規(guī)、文明律己和孝敬的價值觀認同具有完全一致的先后順序,充分證明誠實守規(guī)的誠信意識、文明律己的道德禮數(shù)和孝敬的仁愛精神是兩國大學生的共同價值訴求,也從另一個視角證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消解文化藩籬的普遍價值。其中,誠實守規(guī)是兩國大學生認同度最高的道德價值,究其原因,經(jīng)濟全球化的飛速發(fā)展并沒有帶來社會道德水平的同步增長,反倒是價值相對主義、個人主義和物質(zhì)主義對社會肌體的侵蝕日益延伸。一些人為了自己私利,相互間爾虞我詐,背信棄義的事件屢有發(fā)生,難免對大學生產(chǎn)生持久的心理沖擊,考試作弊、借貸違約、虛假簡歷等都出現(xiàn)在了中美兩國的大學校園里,讓原本是道德高地的大學深陷失信于人的輿論漩渦之中,大學生們對回歸風清氣正、以誠待人、誠以為事的社會環(huán)境的強烈期待也可想而知。
文明律己排在中美大學生道德價值觀認同的第二位,既是對文明的殷切向往,也是對自身文明素養(yǎng)的反思。近些年來,大學生的道德失范行為的確遠遠超出了不尊重師長、逃課、作弊這樣的“小打小鬧”,轉而向道德價值荒蕪、行為乖張,甚至刑事犯罪的方向發(fā)展。什么是文明?是非的判斷標準是什么?道德的底線在哪里?[6]這樣一些原本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卻因為價值相對主義的沖擊而愈發(fā)凸顯,文明作為大學生道德成長的精神必需不僅受到社會的關注,也引發(fā)了大學生群體的自我檢討。而我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蘊育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的“內(nèi)圣”思想就是要通過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式的自我道德修煉提升道德行為力,做一個有理想人格的真正“君子”。這種教育理念對飽受價值相對主義侵擾的大學生而言意義深遠。
孝敬作為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核心價值排在第三位,中美大學生共同將其視為重要道德價值,足以證明孝敬在維護人倫秩序和親情傳遞過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盡管中美兩國政治制度相異,生活習俗大相徑庭,文化傳統(tǒng)不盡相同,對“孝敬”的表達方式也是南轅北轍,但美國社會長期存在的新教倫理對孝敬的價值理解恰與儒家道德哲學中的孝敬概念有了最大的文化交集,最終促使兩國大學生形成了對“孝敬”的價值共識,這是對人性的尊重,也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普遍性表現(xiàn)。
1.新時代中美大學生在文明律己、團結助人的道德價值觀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
由表5可知,中美大學生在文明律己、團結助人2個維度上的P值分別為0.050和0.011,說明在P<0.05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另外,表4顯示中國大學生在這兩個維度上的得分為4.193和4.044,高于美國大學生的4.090和3.910,說明中國大學生文明律己和團結助人的認知水平高于美國大學生。追本溯源,大學生道德價值觀的差異主要來自本國傳統(tǒng)文化以及道德教育的施教方向。在我國,傳統(tǒng)文化延綿五千余載,雖與域外文化幾經(jīng)融合,但從總體上依然保留了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的德性倫理氣質(zhì),其中不但有以“仁”為核心的德性要求,也有以“禮”為軸心的道德規(guī)范要求,并且兼顧對社會個體與社會集體的道德約束,倡導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的君子理想人格,最終以君子的“內(nèi)圣”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抱負。[7]而且,由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影響早已從外部的行為約束滲入到了精神世界,也令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建構受益匪淺,讓他們在潛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中形成了文明律己和團結助人的價值認同,它也是應對多元文化羽翼下價值相對主義、個人主義、物質(zhì)主義、虛無主義不斷侵擾的“壓艙石”,精神定力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開始重視傳統(tǒng)文化對大學生的道德熏陶作用,步入本世紀,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當代意義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無論從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還是大學生的社會實踐都有了崇德明禮的文化意蘊,這也可能是中國大學生在文明律己、團結助人價值維度上得分較高的原因。
相比中國,美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也是建立在海外移民多元文化基礎上的新興國家,民主與自由是立國的價值根基,個體主義則是由來已久的文化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被視為“私人空間”內(nèi)的個人事務,不應該在學校這樣一個“公共空間”來進行。長此以往的結果是,當眼花繚亂的文化價值思潮蜂擁而至的時候,美國似乎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價值相對主義的持續(xù)發(fā)力則讓美國大學生模糊了道德價值的判斷標準。文明的尺度是什么?遵守誰的標準?團結的終極目的又是什么?如此以來,道德失范行為必然緊隨其后。與此同時,美國道德教育的文化走向搖擺不定,也是影響大學生道德價值觀建構的直接原因。由于美國大學并不存在專門的、系統(tǒng)化的、顯性的道德教育,也沒有為大學生開設統(tǒng)一的道德教育課程,主要依靠人文通識教育課程和社會服務的方式進行隱性教育。道德教育的文化走向幾經(jīng)變幻,從20世紀20年代以前宣揚傳統(tǒng)道德價值的品格教育到20、30年代的進步教育,50、60年代的價值澄清教育,70、80年代的道德認知教育,再重新回到品格教育,近百年的道德教育始終在“應該講授何種道德價值與怎樣得到道德價值”[8]之間徘徊。由此所致的后果便是美國大學生模糊了道德價值判斷的標準,迷失在相對主義的無形誘惑之中:為何要文明律己、緣何要團結助人成了真實的道德詰問,影響了美國大學生在這兩個價值維度上的得分。
2.新時代中國大學生“尊重”的意識水平亟需提高,美國大學生“團結助人”的觀念有待改善
中國大學生在6個道德價值觀維度中“尊重”的得分最低,為3.884分,美國大學生在6個維度中“團結助人”的得分最低,為3.910分,說明中美兩國大學生在各自的道德水平上都有所不足。尊重是大學生人際交往必需堅持的美德,遺憾的是,從近些年我國大學生道德失范的諸多事件中判斷,“尊重”觀念的欠缺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目前在讀大學本科生絕大多數(shù)是90后獨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處于三代同堂的核心位置,眾星捧月式的關愛甚至溺愛造成他們屢屢出現(xiàn)個人中心、自私自利、適應能力差、抗挫水平低、合作意識弱等急需解決的問題。由于習慣了自我中心的思維方式,不少大學生缺乏對同學和教師的尊重,造成人際關系緊張、交往水平低下等問題,影響了本應快樂、幸福的大學生活。更為嚴重的是,因為缺乏對生命的基本尊重而導致的悲劇也有上升的趨勢,扭曲了大學生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從早年清華大學的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到近年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殺人案、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多次開車碾壓致人死亡案,以及復旦大學碩士生毒殺室友案,無一例外地曝露出大學生對他人生命的漠視已經(jīng)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我生命缺乏尊重又造成一樁樁令人扼腕痛惜的校園自殺案,不僅葬送了年輕的生命,也毀掉了一個個家庭的幸福。我國先前的道德教育嚴重缺乏“尊重”意識的培養(yǎng),現(xiàn)在應該從大學德育內(nèi)容中不斷充實并進行實踐育德,從尊重他人的人格開始,逐步推進到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以及文化習俗,實現(xiàn)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尊重”教育,目標就是讓平等的道德意識成為大學生的精神內(nèi)核。
對美國大學生而言,“團結助人”是他們的道德軟肋。由于“團結助人”更多地表現(xiàn)為集體主義精神,這對習慣了個體主義、追求自由權利的美國大學生難免有些不適。近些年,美國大學生頻頻出現(xiàn)的逃兵役、疏離公益組織、厭惡政府組織、破壞公共財產(chǎn)的負面新聞也印證了美國大學生團結意識的不足,而這與美國大學缺乏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價值觀教育存在因果關系。杜威“進步教育”以前的道德教育內(nèi)容中包括諸多美利堅傳統(tǒng)道德核心價值觀,其中就有與“團結助人”涵意接近的內(nèi)容,加之美國的社群主義傳統(tǒng)從中側應,所以當時大學生的團結意識并不存在嚴重缺陷,緊隨其后的德育理論幾次修正道德教育的方向,卻只是在德育方法上下足了工夫,忽略了美利堅的道德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引領作用。如此以來,當美國社會步入全球化的快車道時,迎面而來的價值相對主義就給任何想拋開集體精神的大學生提供了看似合理的道德理由。激烈的市場競爭可以讓他們?yōu)榱诉_成自己的目標而將團結、集體利益拋之腦后,大學生中愿為集體利益而走向團結的人自然就越發(fā)稀少。由此不難看出,美國對大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還需強化,而大學生也需要有團結助人意識的自我覺醒。
正如熊十力先生所言:“凡言學者,宜求析異,亦不可忽于觀同……故知言同不能無異,言異不能無同。”[9]異同相生,中美大學生價值觀認同的差異反映了道德文化的領域?qū)傩?,而趨同則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普遍性特點,它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余年深邃道德文化的鮮活展示,也是人類道德發(fā)展的共同精神財富,對新時代國家意志的當然繼承人大學生而言尤為重要。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勒.克萊齊奧在被問及看什么書才能成功時回答說:“讀什么書都會讓你有所收獲,但你若想成功,與其讀成功學,不如去讀老子、孔子的書籍,他們更是成功做人的典范。”[10]也許他的話可以從某個角度說明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受到世界普遍歡迎的真實緣由了。中美作為當今國際政治舞臺舉足輕重的兩個大國,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承載的遠不止是公民文化修養(yǎng),意義尚在于民族的精神價值和國運未來。而我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是德性文化與規(guī)范倫理的高度凝練,其“和而不同”的寬容態(tài)度,“立己立人,達及達人”的人我理念,“見利思義”的道德判斷和“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意識共同建構了普遍性意義,[11]為中美大學生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合作提供了價值基礎,文中價值觀驗證的趨同結論就證明了這一點。
不難看出,正視、發(fā)掘新時代中國傳統(tǒng)道德價值觀的普遍意義在于它為解決諸類爭端提供了“最大公約數(shù)”的合理思路,讓中美大學生不再徘徊于亨挺頓言下“文明沖突”的偽命題,而是找到共同的道德價值觀橋梁,奮勇前進。與此同時,還為他們抵御價值相對主義的鬼魅,物質(zhì)主義的誘惑和虛無主義的迷茫提供了精神利器,為兩國大學生人生夢想和國家夢想的實現(xiàn)奠定了價值觀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