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華
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我被西安市教育局安排前往鄠邑區(qū)甘河初級中學支教。應該校語文組要求,給他們上節(jié)示范課,根據(jù)進度,我選擇了劉慈溪的《帶上她的眼睛》。這樣的選擇,對于在高中執(zhí)教的我是一種挑戰(zhàn),怎樣突破自己對科幻作品不感興趣的短板,怎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把他們帶入到科幻小說的自由天地當中,怎樣喚起學生的浪漫主義情懷引領他們在科學領域里無拘無束地“異想天開”,都是我應該完成的重要任務。
盡管看過《流浪地球》,盡管知道《三體》獲得國際大獎,但對于劉慈欣無論是我還是學生都比較陌生。《帶上她的眼睛》選自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是一篇自讀課文。原作發(fā)表于《科幻世界》1999年10月刊,獲該年度中國科幻小說銀河獎,選入教材進行了刪減。本單元其他文章是茨威格的《偉大的悲劇》、楊利偉的《太空一日》、紀昀的《河中石獸》,屬于古今中外探險與科幻類文章。學習方法上推薦瀏覽,要求一目數(shù)行掃視文本,迅速提取字里行間的主要信息。
【素讀,實現(xiàn)與文本內(nèi)容的純凈對話】
備課初級階段,首先進行“素讀”。“素讀”就是不看教參,沒有網(wǎng)絡,沒有任何參考資料,拒絕一切先入為主的印象,自己直接和文本對話,記下自己每一次的感受和體驗,并提出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所有問題。絕不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跑馬場,這是我對學生經(jīng)常說的,也是我自己的個人追求。
第一遍素讀,快速瀏覽,了解基本情節(jié)。感覺他的作品不像其他的科幻文章看不進去,可讀性很好,我看得津津有味。作品人物立體豐富,語言圓潤,情節(jié)是雙線并行。
第二遍素讀:感覺到這個題目很有懸念,讓人不禁會問:她是誰?她怎么了?誰來帶?我是誰?縱觀全篇,“懸念之光,輝映全篇”,前半部分處處有伏筆,我們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不斷想要探知本源。同時,這個身處地心中心的“小姑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姑娘對地球的眷戀之情令人感動;小姑娘身處絕境仍不忘職責的精神令人感動;小姑娘平靜地接受這艱難的處境,幾乎沒有什么解釋和說明;小姑娘的生命陷入到百年孤獨之中讓人感同身受。突然感覺到這里蘊藏著的是整個人類對于地球的鄉(xiāng)愁,在失去了地球上的生活機會之后對地球一草一木溪水山巒的深情眷戀。
第三遍素讀,歸納全文內(nèi)容并感受文筆的優(yōu)美。
一、接到任務二、執(zhí)行任務三、謎底揭秘四、永恒信念
素讀第四遍,關注細節(jié),去發(fā)現(xiàn)更加精微的世界。
問題1:第2、26段中,都提到鉛筆,有什么深刻內(nèi)涵?
問題2:“我”多次誤以為她在太空中時,為什么她不解釋一下?
第五遍素讀,我重點關注小說中的人物。
“我”與“她”。“我”是敘事者,也是“行動著”的人,起著串聯(lián)情節(jié)的作用。“我”的開朗熱情、多愁善感、悲憫情懷,頗有活力和個性;“她”是核心人物,有犧牲精神、浪漫情懷、溫婉性格,令人肅然起敬、憐惜同情。
【涉獵,實現(xiàn)對相關素材的廣泛積累】
(一)涉獵相關拓展篇目
關注課后的閱讀提示,并對建議篇目進行群文閱讀。
1.劉慈欣《朝聞道》
16000余字的作品,寫的是以丁儀為代表的科學家用自己的生命去祭奠科學真理的故事,他們用行動來詮釋“吾愛家人,吾更愛真理”的信念和追求,小說最后女兒也從事了與爸爸一樣的專業(yè),實踐著對這種精神的傳承與發(fā)揚。在這部小說中,日本科學家面對愛人以死相逼,毅然決然地走上真理祭壇,一句“泉子,天上見”,瞬間模糊了我的雙眼。好看,篇幅尚可,可以讀。
2.阿瑟·克拉克《星》
4000余字的小說,讀起來比較費勁,也許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吧,亦或是自己閱讀科幻小說的能力欠缺,但我們也不能讓我們的閱讀的局限影響了孩子們的閱讀視野,對于科幻的東西,學生有可能比我們懂得更多。更何況他是引領劉慈欣走上科幻之路的精神導師,世界科幻“三巨頭”之一??赏扑]給學生課下讀。
3.弗諾·文奇《真名實姓》
五萬余字,描述了網(wǎng)絡時代的頂尖黑客羅杰·波拉克與政府部門和其他頂尖黑客博弈爭斗的過程,可讀性不錯,可以介紹一兩段細節(jié)來引發(fā)學生對此文的關注。
(二)涉獵相關文本分析
回到文本,看到了未刪的原作,共八千余字,與課文比讀,可引導學生關注變化,再讀原作。
之后我看到了不少有價值的分析:
最能表現(xiàn)大劉硬漢柔情一面的故事非《帶上她的眼睛》莫屬,這是一場太空回歸地球的探險。探索宇宙沒有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卻將生命引向了幽閉無援的地底深淵,反轉(zhuǎn)的科幻劇情讓人讀得一陣唏噓。
每每翻讀《帶上她的眼睛》,我總是不自覺地代入其中的角色,這時我總幻想地球上的風景就曾經(jīng)由我的雙眼,傳遞向不知無限遠方的另一雙眼睛,他也許在浩淼的大洋海底,也許在黑暗無邊的地層深處,也許在廣漠的宇宙盡頭,也許在未來,在過去,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卻與我仿佛并肩而行的看著同樣的風景……
(三)涉獵作者相關素材
略(見后)
經(jīng)過權(quán)衡,我決定放棄“1+X”式群文閱讀,改為《帶上她的眼睛》《朝聞道》兩個文本的群文閱讀實踐課。
【聚焦,實現(xiàn)對不同學情的個案分析】
在深挖井同時又廣積糧之后,我們不可能像倒豆子一樣全部倒給學生,一股腦的做法只會帶來學生的消化不良。我們需要整合所擁有的大量資源,整合的依據(jù)就是教學目標和具體“學情”。
支教學校是農(nóng)村初中,在校生500余人。來到之后,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都是留守兒童,孩子們的學習基礎薄弱,行為習慣不理想。不過學校很重視對學生的勵志教育和基本功的訓練,經(jīng)常能聽到他們在整齊劃一地高喊“甘中學子宣言”,跑操時候口號喊得震天響,每天中午都有配樂習字課。學校倡導學生利用一切可能的時間讀書,每周五進行閱讀分享。
該校是鄠邑區(qū)目前唯一還在堅持杜郎口課改模式的學校,每個班級分為四大學習小組,學生分組對坐,教室里四面黑板。在教學上,使用導學案。我聽了語文組幾乎所有老師的課,最大的感受就是課堂程式化嚴重。就如同處理課后題一樣,一上課小組長去抓鬮領到本組任務,之后討論、展示、評分。這樣的課堂,我不大能看出老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大能感受到層層深入的課堂之美。對于導學案,我也很有看法,覺得它適合理科,不太適用于語文學科,它使得課堂僵硬呆板缺少流動的氣息和思想的豐富。
與他們進行溝通之后,他們希望我按照自己的風格去上,不要拘泥于導學案的束縛,本來示范課就是互相交流,他們就是想要感受“不一樣的風格”。但即便如此,我心中還是明白甘中的學情:
1.視野相對較狹窄2.人文素養(yǎng)很缺失
3.科幻小說零基礎4.課堂專注時間短
因此,我把此次教學目標確定為走進文本,了解劉慈欣、了解科幻小說,引導學生閱讀更多的科幻作品。為學生推開科幻之門,讓他們發(fā)現(xiàn)神奇的科幻之美。
【預習要求】
1.讀《帶上她的眼睛》《朝聞道》,概括自己的感受并提出問題。
2.查字典解決所有的字詞問題。
【整合,實現(xiàn)與學生之間的現(xiàn)場生成】
2019年6月6日早晨第一節(jié)課,初一(1)班,一節(jié)原生態(tài)現(xiàn)場生成的群文閱讀示范課。
環(huán)節(jié)一:自然導入,直擊文本
導入。說到導入,分兩種情況。對于陌生學生,三言兩語,把他們逗樂,讓他們放松下來,非常關鍵;熟悉學生,一般都是開門見山。我不太喜歡一頂華麗的帽子,一開始就是一個高潮,然后隨著課堂的推進所有人都變得意興闌珊;我認為,我們的課堂應該有節(jié)奏之美。開頭看似平淡,中間風生水起,最后高潮迭起。教學就是逢山開道遇水架橋的過程,即使你擁有再多的教學資源,也必須從文本從學生的感受出發(fā)。
師:同學們,大家好!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研讀《帶上她的眼睛》和《朝聞道》兩個讀本,這兩個讀本從體裁上說屬于什么?
生1:科幻小說。
師:對了,希望大家在群文閱讀中了解劉慈欣,了解他的作品,同時對于科幻小說這種體裁也有大體的印象。老師想問大家?這兩篇小說喜歡讀嗎?
眾生:喜歡!
師:誰來說說原因。
生2:他寫的小說很神奇,把我們帶入到一個陌生的世界。
生3:他寫的小說很好,似乎自覺不自覺地就被他吸引了。
生4:我喜歡《帶上她的眼睛》中的“小姑娘”,她的形象很感人。
生5:他寫的自然很美,他寫的人也很美。
師:非常好,高度概括呀,接下來完成三個主問題的探討。
環(huán)節(jié)二:走進科幻,面向未來
主問題一,兩篇小說中,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
生6:是“傳感眼鏡”,課文說,它可以傳送圖像,還能傳送觸覺和味覺,我覺得太不可思議了,太神奇了。
師:是呀,大家知道這篇作品寫于哪一年嗎?沒人知道,1999年,那時候的張老師才剛剛大學畢業(yè),那時候的你們還處在宇宙的“混沌當中”(生笑)。在20年前,劉慈欣就有這樣大膽的想象,實在難能可貴。
生7:我在想一般都是太空航行,可《帶上她的眼睛》中竟然能朝著地心航行。太空航行的阻力小,地心航行阻力很大,這怎么可能?不過還是佩服作者的想象力。
師:是呀,作者是一個有逆向思維能力的人。
生8:最吸引我的《朝聞道》中被稱為愛因斯坦赤道的粒子加速器,丁儀帶著他的妻子方琳和女兒文文在其中環(huán)游,這是多么溫馨而又神奇的體驗呀。
師:哦,不錯!想問一個問題,愛因斯坦赤道只是為了人們帶著家人旅行嗎?
生9:不是,為了探尋“宇宙大一統(tǒng)模型”。但是我想問,“宇宙大一統(tǒng)模型”又是什么呢?探尋它的意義何在?
師:我想用《朝聞道》中最后文文問媽媽的兩個問題來說明,宇宙的目的是什么?人生的目的又是什么?這是世界起源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終極的哲學問題。
同學們,劉慈欣的兩篇科幻小說,真的是奇之又奇,讀他的作品感覺腦洞大開,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我們幾乎從未涉足的領域,并讓我們發(fā)現(xiàn)了科幻小說的無窮魅力。
【屏顯】
劉慈欣在《朗讀者》中說到:“我是要把自己想象的世界展現(xiàn)給廣大讀者。”他用比喻的方式向電視觀眾們解釋了科幻作家所做的工作——地球就像這座大樓地下室儲藏間里一個火柴盒,太陽系就是地下室,銀河系就是大樓,而宇宙就是北京這個大城市,科幻作家所做的工作,就是向火柴盒里的人們,介紹火柴盒外面的廣闊世界,讓大部分人從封閉空間中突圍出來,從而在思想上獲得一個更加廣闊的空間。
是呀,這就是科幻小說最大的魅力!它帶領我們遨游于一個無邊無際的宇宙空間中,讓我們在一個神奇而陌生的世界當中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讓我們突破個人狹小的天地,去擁有大視野大格局,這也是一種“逍遙游”的狀態(tài)啊。
“大劉”的科幻之美:
總結(jié)一:美在浩渺的宇宙、闊大的空間。
總結(jié)二:美在神奇的物件、創(chuàng)新的想象。
環(huán)節(jié)三:觸摸人性,感受力量
主問題二,兩篇小說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么?
生10:身處“地心”的“小姑娘”,她太堅強了。身處如此惡劣的環(huán)境當中,沒有親人,沒有朋友,和外界失去了一切的聯(lián)系,擱一般人早就崩潰了,但是大家看45段。
師:一起讀一下……不錯!人物描寫方法?表達她怎樣的精神品質(zhì)?
生11:語言描寫;表現(xiàn)了她犧牲生命也能堅強樂觀,恪盡職守的高貴品質(zhì)。
師:歸納很到位。關注一個細節(jié),文本中兩次提到“鉛筆”?怎么理解?
(生面面相覷,似乎沒有想到這個問題?)
師:“鉛筆”能做什么?
眾生:記錄。
師:記錄什么?
(眾生紛紛說:記錄自己的感受,記日記,記錄觀察到的現(xiàn)象)
師:她的記錄有沒有價值?
生12:有價值,可以給后人留下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生13:但是如果解救不了她,不是白做這一切了嗎?
師:同學們,你不覺得這正是“小姑娘”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嗎?她自己都是生死未卜,她所做的記錄也許有價值,也許沒價值,身處在絕望中的她,依然選擇的是“希望”。這又讓我想到了電影《流浪地球》中所說:無論最終結(jié)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選擇“希望”。是呀,同學們,希望就是我們心底里那一抹亮光,是人世間最溫暖人心的力量。
同學們,看看“小姑娘”身上還有什么地方讓大家感動?
生14:最感動的地方是“小姑娘”對于地球母親的眷戀之情,大家看第17段(該學生讀得很有感情,渲染力極強)。
師:感謝你的朗讀,太好了!不僅如此,“小姑娘”還做了什么?
生14:看月亮、看日出、聽鳥鳴呢?
師:她所眷戀都是稀松平常的東西,為什么她會有如此深的感情?
生15:這是她最后一次看地球母親的機會,之后她的信號就要中斷了。
生16:她太想念自己的親人、朋友和自己生活過的那片土地。
生17:她是一個知道感恩的心中有大愛的人。
師:是呀,同學們!這個“小姑娘”是一個心中有大愛的人,她有著對世界的深深的眷戀之情。而我們,對于身邊熟悉的自然美景、親朋好友,總是會出現(xiàn)一種“習慣性冷漠”,常常是失去了,才知道他(它)們的可貴。同學們,正是小姑娘的這份深情,喚醒了我們內(nèi)心沉睡而麻木的情感,喚醒了我們感恩的情懷。
有人說,《朝聞道》當中的“丁儀”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你們怎么看這個問題?
生18:他是個工作狂,一家人旅行剛剛結(jié)束,也不回家,就睡在辦公室里。而且他自己在一開始也說,虧欠了妻子和女兒很多。
生19:他很冷酷,面對妻子的挽留,尤其是女兒的懇求,也沒有改變決定。
生20:他其實挺重視親情的,一開始,他就向妻子女兒表達了后悔之情,而且他也用實際行動彌補自己的虧欠。
師:這個問題,看法很是不同?我們來看補充素材。
【屏顯】
語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師:這是清末革命烈士林覺民在1911年4月24日晚寫給妻子的絕筆信《與妻書》中的一段,之后他參加廣州起義,失敗后從容就義。
【屏顯】
1950年8月,鄧稼先獲得博士學位后回國。1953年與許鹿希結(jié)婚,婚后5年,他們生子,生活無比快樂。可是1958年8月盛夏的一天晚上,鄧稼先睡在床上不斷翻身,許鹿希問:“你今天是怎么了?”丈夫坐了起來,輕輕地把一只手放在她的手上:“我要調(diào)動工作?!彼枺骸罢{(diào)哪?”他說:“這不能說?!彼€想知道:“干啥?”他又說:“這也不能說?!彼男谋淮掏戳耍骸澳憬o我一個信箱的號碼,我跟你通信?!彼匀粓远ǖ卣f:“這不行?!痹S鹿希那一晚哭了,不過鄧稼先已經(jīng)下定決心了,他說:“就是為了它死了也值得?!边€說:“家里的事情我管不了了,一切都托付給你了。”之后鄧稼先便人間蒸發(fā)了28年,隱姓埋名進入了與世隔絕的戈壁灘,他帶領團隊研制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顆中子彈。這28年里,許鹿希信守離別時的承諾,始終無怨無悔地等待,可是在等到夫妻團聚的那一天時,鄧稼先已經(jīng)因為核輻射身患重病,苦等28年只換來一年的相守時間,隨后鄧稼先便離開了人世。
師:大家怎么看他們的選擇,他們是不是冷酷無情的人?
生21:不是冷酷無情的人,他們是為了國家利益犧牲小我的人;
生22:自古忠孝難兩全,對國家的忠誠也會犧牲個人的愛情婚姻。
師:是的,同學們,這種溫情是一種大愛,是一種著眼于國家著眼于人民的犧牲精神,丁儀同樣也是一個為了科學真理有殉道精神的科學家,對于他,我們也應報以同樣的敬意。
“大劉”的科幻之美:
總結(jié)三:美在深深的眷戀、不變的希望。
總結(jié)四:美在無私的奉獻、壯烈的犧牲。
環(huán)節(jié)四:比較異同,感受魅力
主問題三,兩篇小說,你感受到劉慈欣怎樣的風格特點與不同之處?
師:同學們發(fā)現(xiàn)兩篇小說的相同特點嗎?
生23:都顯示出超凡的想象力。
生24:都有高科技的影子。
生25:都很感人。
生26:都在歌頌一種精神力量。
師:說得好,他的作品為什么充滿魅力,是因為科技與人文的結(jié)合。
【屏顯】
作為中國科幻小說界的領軍人物,在科幻的軟與硬方面,劉慈欣的作品大多數(shù)時候都呈現(xiàn)出一種“外殼堅硬,內(nèi)芯深軟”的狀態(tài)。與其他作家筆下冰冷、理性的科學世界不同,他筆下的科學世界是充滿詩情畫意的。深邃浩淼的宇宙、生機盎然的自然風光、出神入化的技術都成為他描繪科學美感的抒情意象,給人帶來前所未有的心靈震撼。同時他又塑造出一大批愿意為科技事業(yè)獻身的“英雄人物”,體現(xiàn)出一種崇高意蘊??茖W與人性使他的作品表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人文關懷。
師:有沒有發(fā)現(xiàn)兩篇小說的不同之處?
生27:一個有“我”,一個無“我”。
師:表達很凝練,這是什么不同?……無人回答。這是小說敘事的視角不同,一個第一人稱,一個第三人稱。說到這兒了,我想問問《帶上她的眼睛》中“我”是一個怎樣的人?身份是什么?在文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生28:有“我”才能帶著“小姑娘”去旅行呀!
生29:“我”是全文的線索人物,貫穿始終。
師:說得對!“我”是一個普通的宇航員,是敘事者,串聯(lián)情節(jié),同時也是大多數(shù)人的代表。
從“有我和無我”中還看出什么問題?無人回答?!稁纤难劬Α肥恰半p線結(jié)構(gòu)”,而《朝聞道》是單線結(jié)構(gòu)。
(眾生點頭)
師:關注題目,簡單評價一下。
生30:第一篇題目有味道,感覺很有懸念,激發(fā)人的閱讀興趣。
師:這個題目看似簡單實則有深意。大家想想,到底是誰帶著誰的眼睛呢?
生31:很明顯是“我”帶著“她”的眼睛呀?
師:就這么簡單?
(眾生想不出來,無人回答)
【屏顯】
表面上,是“我”帶著封閉在地心的“她”的感官去觸摸世界,而實際上卻是“她”指引著“我”張開心靈的眼睛去體會“平凡”中的美,她為我灰色的精神沙漠中開出綠洲。
師:分析有道理嗎?
(有,眾生點頭)
師:那第二篇呢?這句話大家知道出處嗎?
(眾生搖頭)
師:這句話出自于《論語·里仁》篇,意思是早上聽到一個道理,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大家想想,這個題目好在什么地方?
生32:概括性強。
生33:不就說的是丁儀這些人嗎?
師:是的,引用古語,很有文化氣息,題目是對丁儀們殉道精神的高度贊美,揭示小說主旨。
總結(jié)兩篇小說題目,一個詩意深刻頗有懸念,一個凝練典雅突出中心。
環(huán)節(jié)五:知人論作,探秘科幻
對于作者的介紹和文體特點,我不主張一定要放在前邊,那樣太程式化,給學生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我始終相信,教學時一個追求陌生化的過程,要反對一切呆板的模式,同時細節(jié)才是躲藏在字里行間的魔術師。所以挖掘細節(jié),比官方的介紹更能打動人心。
師:你心目中的劉慈欣是什么樣子?
生34:感覺應該是個天才,應該長得特別“天才”的樣子。
師:哈哈哈,天才是什么樣子?
生35:和普通人的長相不一樣,很特殊。
生36:是個大胡子,有藝術家氣質(zhì)的那種。
師:大家來看看,和你的想象一樣嗎?
【屏顯】
(劉慈欣照片)
眾生:哇!太不一樣了!
師:怎么不一樣?
生37:感覺有點普通呀。
生38:和我們沒什么區(qū)別呀!
師:看一下相關介紹。
【屏顯】
劉慈欣,1963生,山西陽泉人。1985年畢業(yè)于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同年在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利用業(yè)余時間出版了13本小說集,連續(xù)數(shù)年獲得中國科幻文學最高獎銀河獎,2015年憑借《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為亞洲首次獲此獎,2018年獲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
【屏顯】
人們被他帶到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中國的文字從未創(chuàng)造過的、一個恢宏而邏輯自洽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地球如海中一片樹葉,微不足道,朝不保夕。(《南方周末》)
不光是寫科幻小說,劉慈欣偶爾也寫詩。
【屏顯】
她把時間涂滿全身
然后拉起我飛向存在的邊緣
這是靈態(tài)的飛行
我們眼中的星星像幽靈
星星眼中的我們也像幽靈
師:怎么樣,很有感覺吧。
《朗讀者》中,董卿問大劉迷戀科幻的起因時,他提到小時候看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升空時的記憶。
【屏顯】
“火箭立在發(fā)射臺上,看上去很普通,一旦點火發(fā)射,突然發(fā)出來的光芒,散發(fā)出的那種震撼的雷鳴般的聲音,讓它擁有了一種神性一樣的東西。”
師:對于獲獎他冷靜得像一個旁觀者,他說:“除了我之外,別人似乎都比我興奮?!彼€謙虛地說:我所有的作品都是對阿瑟·克拉克的拙劣模仿。
【屏顯】
讀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門仰望星空,那時中國的天空還沒有太多的污染,能夠看到銀河,在我的眼中,星空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我第一次對宇宙的宏大與神秘產(chǎn)生了敬畏感,這是一種宗教般的感覺。而后來讀到的《與拉瑪相會》,也讓我驚嘆如何可以用想象力構(gòu)造一個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正是克拉克帶給我的這些感受,讓我后來成為一名科幻作家。
【屏顯】
真正的科幻是孤獨者的信仰!所謂宗教感情,就好比那“宏偉神秘的宇宙是科幻小說的上帝,SF(科幻小說)教的教義如下:感受主的大,感受主的深,把這感覺寫出來,給那些忙碌的人看,讓他們和你有同樣的感受,讓他們也感受到主的大和深,那樣的話,你、那些忙碌的人、中國科幻,都有福了?!?/p>
師:最后我們來看看什么是“科幻小說”?
【屏顯】
科幻小說是一種邊緣性通俗文學形式,其魅力在于將“科學”與“幻想”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并形成一種不同于其他文學形式的文化環(huán)境和藝術享受。
大劉說,科幻不是預測,而是排列,然后展現(xiàn)各種未來的可能。他所創(chuàng)作的每一個故事,便是對一種未來可能的描繪與解讀。1969年,人類的雙腳首次邁上了月球。然而在差不多100年前,法國人儒勒·凡爾納就在科學幻想小說《從地球到月球》和《環(huán)繞月球》中,展示了登月飛行的壯舉,而且很多細節(jié)都驚人地相似。阿瑟·克拉克的科幻小說,準確預測并引領科技的發(fā)展。
環(huán)節(jié)六:無限拓展,豐富人生
【作業(yè)設計】
一、視頻《朗讀者》劉慈欣片段,12分鐘;
二、看課后推薦的其他兩個篇目;
三、為《帶上她的眼睛》寫續(xù)集;
四、整本書閱讀計劃:《三體》系列之一,完成時間:兩個月。
師:謝謝大家,希望大家以這節(jié)課為起點,走進神奇而多彩的科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