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珊珊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寫作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教學板塊,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式的教學方法,首先把開放性、可議性話題作為閱讀文本選取的依據(jù),圍繞這一選題最終形成結構化文本,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系列文本,在深度閱讀基礎上整合文本的寫作思路從而構建高效讀寫課堂。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讀寫結合
群文閱讀帶給學生的不僅是閱讀素材的積累更是閱讀思維以及習慣的培養(yǎng),同時也對學生的寫作角度給予了一定的啟發(fā),學生針對在閱讀過程中的興趣點展開有針對性的寫作可以充分利用前期積累的閱讀素材,寫作過程同時也是對閱讀素材的進一步升華的過程,學生通過寫作可以切身體會作者的構思以及作者的寫作思路,換位思考讓學生對閱讀與寫作的結合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
一、讀寫課堂的預習策略
“互聯(lián)網(wǎng)+”在課前預習可進行合理運用,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思考、討論、總結,獨立完成學習的可能性較小,而“互聯(lián)網(wǎng)”中龐大且系統(tǒng)的教育資源對于學生而言是主動學習最好的契機。課前預習過程是學生積極主動搭建知識體系的機會。學生沒有教師高屋建瓴的備課體系及思路,但在課前積極主動搜集相關學習資源,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將極大地提高學習興趣。教師在課前也可以充分搜集相關教學資源,為學生精選相關教學資料,讓學生課前有所準備。
小學語文課堂涉獵范圍極其廣泛,教材中選編的很多內容背后都有著更為經(jīng)典的藝術作品。學生通過課本初步感知文本的概況,在教師的層層啟發(fā)下逐漸對經(jīng)典藝術作品產(chǎn)生興趣,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相關數(shù)字課堂,將相關內容進行深入學習,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可以為讀寫結合的教學積累大量的閱讀素材。
二、讀寫課堂教學策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對作者謀篇構思寫作技巧進行深入剖析,同時將寫作技巧從閱讀文本中進行摘取,將寫作技巧和教學目標進行結合,讓學生領會文章的立意技巧的同時將寫作技巧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從而在實踐中讓讀寫結合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一)情景再現(xiàn)展開深度思考
啟發(fā)學生以作者角度展開深度思考,在閱讀環(huán)節(jié)是最關鍵的一步。在課上情景再現(xiàn)、課下學生演繹文本完成之余,更進一步的情感教學是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展開深度思考,以作者的角度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思考、對課文相關人物的性格以及命運展開辯證思考或是對歷史人物的辯證評價等等。例如教師提出一個群文閱讀的話題“古人晚上干什么?”,選取的文本如下:《靜夜思》《問劉十九》《約客》《琵琶行》片段、《和張仆塞下曲·其二》《和張仆塞下曲·其三》,讓學生們聯(lián)想自身晚間的活動導入課堂,將古人的夜晚進行情景再現(xiàn);作品中提到的情景以及意象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時的素材,教師在深度閱讀之后再將寫作方法進行總結提煉。
(二)豐富教學手段,真實還原文本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中文本按照內容可分為古代文學、外國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傳統(tǒng)文化等,按照文體可分為詩歌、散文、小說、說明文等。不同的文本以及文體可采用多變的教學手段來真實還原文本內容。例如:古代文學部分的古詩,以五八年級下冊《詩經(jīng)》兩首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將自己化身為詩人本身穿越到課堂來給學生講述當時的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古詩時的心境以及思想感情,讓學生真切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通過與古人對話的形式身臨其境感受古詩的魅力及意境。
三、讀寫教學的課堂反饋
讀寫課堂的教學評價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實現(xiàn)生生互評。教師為學生制定相關的評價標準以及評價角度,為學生形成更為規(guī)范的生生互評的正確思路。例如:寫作者對題目的理解與詮釋角度、內容結構的合理性、語言的選擇及情感的升華等。對于失誤及不規(guī)范的表述應直接指出并進行改正。其次可以培養(yǎng)學生從整體到局部的思考方式,既要細致到每一個小知識點的評價也要在同學之間整體作業(yè)完成度上進行評價,因此,需要教師對學生有一個細致而又科學的評價標準及方向的指導。最終實現(xiàn)以評促練的教學目標,在生生評價的過程中思維的碰撞也是另一種教學相長的過程。
課下作業(yè)的完成主體是學生,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多是教師站在客觀角度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同時對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會有自己的感知,因此,積極引導學生針對自身作業(yè)質量進行“自我評價”。例如:書寫的規(guī)范程度、知識點的熟練程度等,通過自我評價學生可以形成一種“自我啟發(fā)”模式。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完成教學內容的講解之后,引導學生選擇文中片段運用排比、反復、擬人等修辭手法進行寫作。學生需要完成三部分內容:首先,學生根據(jù)老師題目要求完成寫作,教師再將學生作業(yè)亂序發(fā)給學生;學生針對拿到的其他同學作業(yè)進行評價;最后學生再拿到自己作業(yè)進行自我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閱讀其他作業(yè)的同時進行了第一次的寫作修改,再進行自我修改,兩次修改加深學生寫作體會及寫作技巧的提升。
結束語:
群文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可以將文本的價值最大化,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共鳴”真正讓學習走進學生的內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驅動,既是教師面臨的一大課題同時也是教師提高教學技能的一大里程碑。只有真正實現(xiàn)教師、教材、學生“三位一心”的教學,才能真正讓教學成為最為經(jīng)典的“行走的藝術”。
參考文獻:
[1]張松.用情感驅動思維——情感教育構建信息技術思維課堂策略[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9(10)
[2]張桂銀,馬瑞鴻.“群文寫作”教學初探[J].中學課程資源,2020(06):30+7.
[3] 張華.以群文閱讀提高學生讀寫能力[J].甘肅教育,2020(1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