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俊俊
摘要:隨著現(xiàn)代教育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改革與發(fā)展,教育部門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發(fā)重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發(fā)育尚不成熟,為此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存在些許的困難。想要促進學生學習質(zhì)量的提升,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是重要的教學方式。道德實踐活動應該注重生活化和情景化的體現(xiàn),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進行思考與總既然,保證學生道德品質(zhì)和法律意識的養(yǎng)成。
關鍵詞:初中階段;道德與法律教學;道德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633.2 ? ? 文獻標識碼:B ? ?文章編號:1672-1578(2020)26-0026-01
引言
教育道德實踐活動是指學生通過對于道德和法律相關情境的模擬,讓學生在親身經(jīng)歷中獲得一定的認識,并根據(jù)這種認識,形成與學生自身發(fā)展相互適應的理論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理論知識教育與情感精神共鳴的素質(zhì)教育并重,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建設之中。這種曾參與突出的是主動參與,而非被動。只有讓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才能夠提高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興趣。
1.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道德實踐活動的特征
1.1 親歷親為特性。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活動摒棄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弊端,將教學主體從教師向著學生進行轉(zhuǎn)移,通過讓學生親自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對身體、心理、情感等多方面內(nèi)容進行鍛煉和體驗,經(jīng)過學生與自身思維認知相互結(jié)合,最后形成學生自己的認知規(guī)律。這種教學模式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學生是自主參與到實踐過程中,無論是體會還是記憶相比于被動學習更加深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互動交流,創(chuàng)新探索,提高學生全方面素質(zhì)的發(fā)展。
1.2 教學生活化特性。道德實踐活動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為此所有的道德與法律實踐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的生活實踐為基礎,尤其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為熟悉和好奇的道德與法律事件,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素材來源于生活,其目的也是應用于生活。為此應該將學生的生活事件貫穿到整個道德實踐活動中,實現(xiàn)教育與生活的零距離對接,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和思想觀念。
1.3 思維拓展特性。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是將與此主題有關的生活事件融入到教學之中,但是其內(nèi)涵有不僅僅局限于這兩個方面。最為熟知的便是學科之間的銜接,音樂、美術(shù)、視頻、語文案例等均可以作為道德實踐的內(nèi)容;事物具有兩面性,為此在進行道德實踐教育活動時,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看待道德法治的教育,幫助學生從多種思維對事件或者事物進行分析。對于某一觀點意見存在沖突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該進行換位思考,在這個實踐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二者要保證共同探索的理念,相互交流,相互分享。
1.4 連續(xù)性特征。學生在道德實踐活動中能夠?qū)⑺鶎W到的世界觀、法律知識以及各種理念用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會衍生出其他方面的問題。道德實踐活動并不是某個問題的終結(jié),而是下一個問題的開端,通過這種不斷循壞,學生能夠積累道德與法律的知識,從家庭、學校拓展到其他方面、其他深度上。
2.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的道德實踐活動應用分析
道德實踐活動大多是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展開的,為此基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具體步驟進行有效分析。
2.1 制定行之有效的實踐計劃。
(1)創(chuàng)設情境,營造氛圍。由于大部分初中學校額資源有限,教師想要開展道德實踐活動需要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來實現(xiàn),例如微課、辯論賽、角色扮演等,且創(chuàng)設的情境應該是多發(fā)生在學生視野之中的案例,通過較為直觀的教學情境,學生能夠充分調(diào)動身上的感官,全身心的投入到道德實踐活動中,增加實踐學習的氛圍,提高學生的主動性。
(2)制定實踐目標,為學生提供學習導向。盲目的學習是沒有效果的,為此在道德實踐活動或者情境創(chuàng)設的前期,教師要設計出實踐教學的目標,且實踐計劃均是以教學目標為中心進行展開的,當然教學目標除了理論知識目標還應該包括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等多項內(nèi)容,確保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
(3)通過討論來獲得情感的升華。大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是不善于發(fā)言的,在進行道德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辯論、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進行探討,讓學生在互動性的環(huán)節(jié)上學會發(fā)言、善于發(fā)言,在不斷的交流之中提升自身的認識。
2.2 與當?shù)氐沫h(huán)境特色相互融合。對于縣級城市來講,學生能夠由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大自然,為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的鄉(xiāng)土人情來拓展道德實踐的活動空間,增加學生的第二課堂體驗。例如,在學習‘服務社會這一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附近農(nóng)村去幫助留守的老人,通過組織學生幫助老人進行田間勞作,學生可以感受到生活不易,體會幫助他人的快樂,同時還能夠體會到為他人服務的意義與樂趣,養(yǎng)成熱愛勞動、關愛他人的意識。
2.3 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為了保證道德實踐活動的有效性,教師應該善于挖掘?qū)W校可利用的道德教育資源,讓學生從課堂走到室外,去更加寬廣的地方進行體驗和實踐。例如,在學習‘維護秩序一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F(xiàn)有的餐廳資源,并針對不排隊打飯的現(xiàn)象進行維護,組織學生有秩序的打飯,讓學生體會到維護秩序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
[1] 沈秀芝.淺談初中道德與法制課中體驗式教學的實施[J].課程教育研究,2017,(34).
[2] 陳小紅.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道德與法治課程體驗式教學除了[J].德育研究,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