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
摘要:《追風箏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寫的首部作品,是21世紀初美國非常成功的一部成長體小說。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過程。人物內心的認知發(fā)展對主人公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從認知發(fā)展入手,從情感認知、道德認知、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幾個方面對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進行分析,從不同視角對這部小說進行解讀。
關鍵詞:《追風箏的人》 認知 成長
中圖分類號:I712.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6-0117-02
《追風箏的人》是由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所寫的首部小說。小說講述了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歷程。在少年時,阿米爾背叛并陷害了對他忠誠善良的仆人之子——哈桑,因此他的內心陷入了長久自責和痛苦中。長大后,阿米爾通過偶然的機會得知哈桑亡故,他的兒子深陷絕境,因此他排除萬難解救了哈桑的兒子,真正找到了內心的救贖之路。這部典型的成長小說一問世,便得到了文學評論界的一致好評,并且被翻譯成數(shù)十種語言,在全世界發(fā)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很多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對這篇小說進行了分析,本文從認知發(fā)展的角度,從情感認知、道德認知、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幾個方面分析小說主人公的成長,詮釋主人公的成長歷程。
一、認知發(fā)展的基本概述
根據謝弗的觀點,認知是指“人類獲取并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求知活動和心理過程。認知過程有助于人們理解和適應周圍環(huán)境”[1]。文學作品往往比較關注認知內涵和認知過程中的頓悟時刻和巔峰時刻。優(yōu)秀的成長小說往往以生動的、戲劇性的方式讓時間和故事表現(xiàn)和促進人物的認知發(fā)展,使反映認知發(fā)展的時間成為成長小說的重要情節(jié)材料[2]232。通過分析,芮渝萍和范誼教授發(fā)現(xiàn)青少年成長的認知內涵在文學作品中主要反映在:情感認知、道德認知、自我認知、社會認知等幾個方面。這幾方面的認知發(fā)展同樣是成長小說中的主人公成長所必需的。本文將從以上四個方面深入分析《追風箏的人》的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
二、從認知發(fā)展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成長
1.情感認知的發(fā)展促進了阿米爾的成長
情感認知是情感調節(jié)和自制的基礎,他必然成為成長小說描寫和表現(xiàn)的重要對象,小說主人公的成長必然要涉及他的情感方面的成長[2]237?!蹲凤L箏的人》著重描寫了主人公阿米爾的情感認知發(fā)展。阿米爾出生不久就失去了母親,他是由父親一手帶大的。阿米爾對父親的愛和依賴程度可想而知,他非常希望得到父親的關注,取得放風箏大賽的冠軍也是為了贏得父親的贊賞。但是,阿米爾發(fā)現(xiàn),父親對他的關注遠遠趕不上對仆人的兒子——哈桑的關注多。比如,爸爸從來不會忘記哈桑的生日,專門請外科醫(yī)生治好了哈桑的兔唇,等等。不滿、嫉妒的情緒在阿米爾的心中不斷積累,他會時不時地用一些小謊言來贏得和父親獨處的機會,甚至不惜用栽贓的手段迫使哈桑離開他的家,這一切的行為都反映出主人公在青少年時期情感認知發(fā)展不成熟,做出很多極端的事情,根源就是對愛的缺乏和渴望。由于蘇聯(lián)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父親逃到美國生活。在那里,原本富有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父親為了維持他們的生活和負擔兒子的學費,不得不辛苦工作,最終病故。在他最后的時光里,阿米爾結了婚并能夠支撐起這個家。此時的父親發(fā)自內心地贊賞阿米爾,這時的阿米爾情感認知得到了發(fā)展,越來越能理解他的父親。最后,在他得知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時,情感認知得到了全面發(fā)展,真正成為一名有擔當?shù)某墒炷凶樱梢杂闷匠P目创赣H對哈桑的不同。情感認知的發(fā)展在阿米爾的成長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2.道德認知的發(fā)展促進了阿米爾的成長
道德認知的內涵,簡單地說就是明辨是非的知識和能力[2]240。青少年的道德成長是一個相對復雜又漫長的過程?!蹲凤L箏的人》中的主人公用了快三十年的時間才真正完成了道德認知方面的成長。在十幾歲時,阿米爾在阿富汗過著富足的生活,父親是成功的商人,在當?shù)赜兄鴺O高的社會地位,家里有仆人服侍。雖然他也算是善良懂事的孩子,但性格方面還有不足,道德認知水平不高。日常的生活中他好像把仆人的兒子哈桑作為自己的玩伴、好朋友,但當哈桑真正遇到危險的時候,阿米爾卻不能挺身而出,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人侮辱,而自己更關心的卻是風箏有沒有受損。在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對友誼的背叛。因此阿米爾的內心感到內疚,羞愧。但是,作為一個青少年,阿米爾沒有辦法得到別人的幫助,只能通過不斷地折磨自己和哈桑來發(fā)泄自己的情緒。最終,阿米爾已經無法忍受再與哈桑共處一室,只能選擇用栽贓陷害的辦法逼走哈桑和他的父親。這種行為使阿米爾的道德認知處在最糟糕的境地。隨著與父親逃離阿富汗到美國生活,阿米爾在新環(huán)境下反而覺得如釋重負。在無法解決自己的內疚和羞愧的問題時,阿米爾只能選擇把這種情緒埋葬,表面上生活正常進行,但實際上問題沒有得到任何解決,阿米爾的道德認知沒有什么發(fā)展。但在父親去世后,在接到父親好友的電話后,他知道自己面前有一條可以重新做好人的路后,阿米爾的內心開始出現(xiàn)了激烈變化,可以說他的道德認知真正開始發(fā)展起來?;氐桨⒏缓挂姼赣H的好友只是一種表面的說法,真正吸引阿米爾回去的是拉辛汗叔叔的話,一條可以成為好人的路?;氐焦枢l(xiāng)后,阿米爾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而且已經被處死。他真正開始審視自己對待哈桑的感情。在知道他的兒子正在被人蹂躪欺負的時候,阿米爾的道德認知空前發(fā)展,他挺身而出,哪怕知道自己可能會被塔利班極端分子打死,依然不放棄救助那個可憐的孩子——哈桑的兒子,他的親侄兒。在這一刻,阿米爾的道德認知完全成熟,無論是責任心還是正義感,無論是同情心還是自信自強的精神都達到了頂峰。這一刻也是這部小說的高潮部分。道德認知的發(fā)展促使阿米爾真正地成長起來。
3.自我認知的發(fā)展促進了阿米爾的成長
所謂的自我認知,就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在社會中的定位得認識期望和評價。成長小說描寫的自我認知往往表現(xiàn)為人物通過他人這面鏡子,反觀自我身份、再深價值、自我獨特性等,經過反思達到對自我個性、才能、需求、理想、地位、弱點等的認識[2]242。自我認知的發(fā)展有利于主人公自身的成長;主人公的成長對身邊的人產生著影響。主人公阿米爾的自我認知的發(fā)展脈絡比較清晰。在青少年階段,阿米爾的自我認知度并不高,非常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表揚,但由于各種原因始終很難達成心愿。由于沒有遺傳到父親的優(yōu)良基因,玩伴哈桑又處處強過自己,這使阿米爾變得嫉妒、不自信,不能客觀評價自己的才能和需求;在看到哈桑被侮辱的時候,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救他,一直處在深深的不自信中。他努力在風箏比賽中獲得冠軍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阿米爾也是一個可憐的孩子。阿米爾的自我認知發(fā)展是他和父親在美國生活以后才開始的。首先,阿米爾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選擇攻讀文學專業(yè)。這雖然使父親很失望,卻能證明阿米爾自我認知的發(fā)展,他相信自己的能力,他希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其次,阿米爾在娶妻方面的堅持。阿米爾的妻子婚前曾經和別的男人私奔,后被父親抓回來。這對信奉真主的阿富汗人來講是絕對不可忍受的。她出身名門望族,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人上門提親。阿米爾卻沒有嫌棄她。在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這個女孩后,他堅定地懇求父親為他提親,并最終和她結婚。阿米爾的行為完全透露出在美國的全新生活下他的自我認知程度在不斷發(fā)展。再次,阿米爾見到拉辛汗叔叔后得知哈桑的兒子深陷絕境時,他不再像以往那樣遇事時趨吉避害,而是選擇去營救孩子。這個做法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因為在當時塔利班極端分子已經統(tǒng)治了阿富汗。在這樣的情況下去阿富汗是非常的危險的,很容易喪命。阿米爾卻依然選擇了回到故鄉(xiāng)去救助那個孩子。由此可見,阿米爾自我認知已經發(fā)展到成熟的階段,在面對困難時有足夠的勇氣和膽識,有足夠的能力對問題進行客觀分析,他的自我價值得到肯定。這種自我認知的發(fā)展源自在美國的生活和事業(yè)不斷取得成就,而自我認知的發(fā)展促進了阿米爾整個人的全面成長。
4.社會認知的發(fā)展促進了阿米爾的成長
社會認知包括習俗、道德、法律、權利、政治、社區(qū)、學校、宗教、制度、歷史、種族、人際交往能力[2]246。對社會的認知是青少年成長的基本條件。青少年階段的阿米爾對社會的認知并不多,更談不上深刻。父親的地位使得阿米爾在某種程度上就像是生活在溫室里的小花,對社會的認知極其有限。因此,當他們坐著偷渡車逃走、遇到蘇聯(lián)士兵的刁難、父親要挺身而出時,阿米爾能做的不是像父親那樣,而是讓父親不要插手。就像在他看到哈桑被欺負的時候不敢出頭一樣,青少年時期的阿米爾膽小懦弱。在逃亡的過程中,阿米爾的社會認知才開始不斷發(fā)展起來,對世界的真實殘酷有了新的認識。后來,父子倆在美國的窘迫生活使得阿米爾的社會認知進一步發(fā)展,讓他逐步融入社會,從最初的遇事自保發(fā)展成為后來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不斷地幫助其他人。在美國轟炸阿富汗后,“索拉雅和我開始參與到阿富汗的計劃中去”“我過去從未如此熱心,但當有個名叫卡比爾的被派往索非亞的前阿富汗大使打電話來,問我是否愿意幫助他進行一項醫(yī)療計劃,我答應了?!盵3]阿米爾的社會認知不斷發(fā)展,促成了他人格的成熟。
三、結語
《追風箏的人》是一部優(yōu)秀的成長小說。在主人公阿米爾的成長過程中,認知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認知、道德認知、自我認知以及社會認知的發(fā)展都從不同角度促進了小說主人公的成長。這部小說內容跌宕起伏,內容深刻,值得繼續(xù)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大衛(wèi)·謝弗.發(fā)展心理學:兒童與青少年[M].鄒泓,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
[2]芮渝萍,范誼.成長的風景:當代美國成長小說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3]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M].李繼宏,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趙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