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娜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單純依靠政府的教育財政投入已不現(xiàn)實,如何分擔教育財政壓力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問題?;凇俺杀狙a償機制”等經濟學理論,教育成本補償機制應運而生,為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提供了契機?;谏鲜隼碚撘罁?jù)的研究,剖析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教育成本補償措施與經驗,再分析我國高校教育特點及實際情況,為進一步完善我國教育成本補償機制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高等教育 教育成本補償 學費 經濟學 比較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16-0072-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全國只有高等學校205 所,在校生11.65萬。近幾十年,我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迅猛,截至2019年底,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688所(含獨立學院257所),2019年中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達4002萬人。相應地,我國政府在高等教育各方面的投入,呈不斷增長的態(tài)勢。
一、高等教育學費面臨的問題
2019年,全國教育經費高達50175億元,其中全國高等教育經費總投入為13464億元,比2018年增長11.99%,占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的26.83%。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達到大眾化普及是一把雙刃劍,既實現(xiàn)了相對的教育公平,又導致教育經費短缺的問題日益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從實施的“政府買單”到“雙規(guī)”制度;1989年我國高校迎來全面收費時期;1997年我國高等學校全面“并軌”;再到當下的“均衡博弈”時期,高校學費制度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不僅是我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學費都是一個影響深遠、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因此,與之息息相關的“教育成本補償”課題,也成為國內外經濟學領域研究、探討的熱點。
二、教育成本補償?shù)慕洕鷮W理論基礎
早在1958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維澤最早提出了“教育成本”一詞;5年后,西奧多·舒爾茨出版了《教育的經濟價值》,提出了著名的“人力資本理論”,引起經濟學界對高校教育成本問題的重視;20世紀80年代,約翰斯通提出了“成本分擔理論”??梢娊逃杀狙a償機制,具有合理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在此簡要分析“人力資本理論”和“成本分擔理論”。
(一)人力資源理論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舒爾茨就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他認為“人口質量和知識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前景”,即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經濟增長的源泉,而教育是使個人收入的社會分配趨于平等的因素。
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人力資本投資的作用大于物質資本投資的作用,人力資本投資具有生產性,而人力資本投資的主要來源是教育投資,因此,教育投資也是一種生產性投資。
(二)成本分擔理論
成本分擔理論由美國經濟學家布魯斯·約翰斯頓于1986年提出,即高等教育的成本,應由納稅人、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捐贈)共同分擔。約翰斯頓認為,高等教育成本的分擔與補償,應遵循以下原則:
1.收益結構原則
基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公平的內在客觀要求,成本由受益方的個人或群體來承擔。相應地,受益多的一方多承擔,受益少的一方少承擔。以高校教育的受益者為例。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受益者,其次是受教育者個人,因此,在大多情況下,政府和個人都是教育成本的主要承擔者。企事業(yè)單位也是高等教育普及的受益者,因此,近些年國際上高等教育成本分擔主體開始呈現(xiàn)多元化的趨勢。
2.能力結構原則
基于社會公平的內在客觀要求,能力強的一方將多承擔成本,而能力相對較弱的個人、低收入群體,則相應地少承擔教育成本。個人或群體都在高等教育中獲得了不同程度的利益,獲益各方均應按照能力結構原則分擔相應的教育成本,以能力結構原則確定分擔的比例。
三、國外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研究
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時間較短,采取教育補償?shù)臅r間更是有限,國際上其他國家,尤其是發(fā)達國家的教育補償機制,對于完善我國高等教育補償機制具有積極意義。
(一)美國高等教育的成本補償機制
美國高等教育的成本補償研究起步較早,形式多樣,主要有實時付費制、預付學費制、延遲付費制等幾種補償形式。
1.實時付費制
實時付費制的優(yōu)點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高校經費的來源穩(wěn)定,缺點是因為不同學校的聲譽、實力、專業(yè)的不同,導致就業(yè)前景不同,收費標準差距較大,往往名牌高校的學費居高不下,培養(yǎng)人才的成本也呈現(xiàn)出逐年增長的趨勢。
2.預付學費制
預付學費制包括州學費預付計劃和學費儲蓄計劃兩種形式。
(1)州學費預付計劃。州學費預付計劃,就是學生預先按照現(xiàn)行價格付清學雜費即可,后期如果學費上漲,也按照之前的既定價格收費。對于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由于無須擔心學費上漲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2)學費儲蓄計劃。學費儲蓄計劃包含州儲蓄、國家儲蓄和商業(yè)儲蓄計劃等多種形式。州儲蓄計劃基本只在州內實行,國家儲蓄計劃可以全國通行,商業(yè)儲蓄計劃由大學儲蓄銀行操作,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xiàn)風險共擔。
3.延遲付費制
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實行《高等教育機會法案》,由聯(lián)邦政府出資,通過低息貸款、獎學金、貸學金等多種形式,支持年輕人上大學。9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提出“國家服務”計劃,讓無力支付貸款的畢業(yè)生以做社會服務來抵債,在相當程度上緩解了學生的學費壓力。
(二)英國高等教育的成本補償機制
作為世界上最早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教育成本補償機制起步較早,有一定參考的價值。早在1902年,英國政府《教育法》明確規(guī)定向大學生無償提供助學金。在此之前,劍橋、牛津等名校只招收貴族子弟,此項舉措為教育公平提供了契機。
20世紀60年代,英國高校開始擴招,高等教育逐步從傳統(tǒng)走向現(xiàn)代,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擴招后的英國高校在教育財政支出方面面臨巨大壓力。因此,《1988年教育改革法》奠定了“學費加貸款”政策實施的基礎,用助學貸款的方式資助貧困大學生上學,“免費加助學金”制度落下帷幕。
英國針對高等教育的成本補償機制的探索并未止步,2003年,英國教育部長克拉克公布了《高等教育的未來》白皮書,開始實行“先上學后付費”及“差異收費”。這項制度放寬了學生繳納學費的時間,允許學生在畢業(yè)后,用工作獲得的薪水償還貸款,而還款的利率直接與收入掛鉤。據(jù)專家計算,按照這一比例,大部分畢業(yè)生用10—15年時間,即可償還債務。此項政策的實施,對于幫助更多貧困家庭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具有積極意義。
(三)日本高等教育的成本補償機制
日本高等教育補償機制值得我國借鑒的模式是完善的學生貸款方式,它屬于一種延遲付費制度。日本采用的育英會獎學金制度,實質上是一種商業(yè)抵押助學貸款,該獎學金由國家財政補貼,還款期限長達20年。不僅如此,針對國立高校的學生,日本政府還采取了學費減免制度,并大力提倡勤工儉學。
日本的國立、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收費差距巨大,這主要是由于國立、公立大學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出資,其學費包括聽課費、入學注冊費和檢定費。而日本私立高校的日常經費,基本以學生繳納的學費為主,其學費內容,除了上述三項之外,還包括設施、設備使用費,這部分高昂的費用,成為日本推廣私立辦學的沉重負擔,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四、我國教育成本補償合理性
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是不以營利為目的的,高等教育費用需要由各受益方進行合理分擔以實現(xiàn)成本的補償,一方面是為了讓高等教育事業(yè)實現(xiàn)良性的持續(xù)發(fā)展,另一方面是積極推進教育公平與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由于我國高校以公立為主,民辦高校的數(shù)量較少(截至2019年6月,全國高等學校共計2956所,國家承認的民辦大學僅有756所);因此,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是以國家的財政撥款、個人繳納學費為主,并通過社會捐助、高等學校經營性收入等方式為輔,籌措高等教育經費。這是一種符合我國國情的教育成本補償方式。
需要注意的是,我國各地區(qū)、各省份、城鄉(xiāng)之間經濟發(fā)展不均衡,不同地區(qū)收入家庭的分擔能力不同,無法通過“一刀切”政策做到真正的教育公平,這就需要我們的政府部門和高校積極拓展補償?shù)耐緩?,學習國外先進經驗,站在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的角度,有針對性地優(yōu)化國家、社會和個人分擔比例。
基于對發(fā)達國家教育補償經驗的研究,建議為保障更多低收入家庭子女獲得公平的受教育權利,國家和高校應重點普及助學貸款、獎學金制度;為部分品學兼優(yōu)但家庭無力負擔學費的大學生,提供類似國外“延遲付費”的靈活方式;同時可以參考日本的經驗,為大學生勤工儉學提供環(huán)境與機會。
五、結語
通過對我國高等教育成本補償?shù)难芯考芭c英、美、日三國的國際化比較,高等教育成本補償對實現(xiàn)教育公平、提高高等教育系統(tǒng)資源配置效率都有現(xiàn)實意義,同時符合人力資源理論、成本分擔理論的經濟學原理。適度收取學費,可在一定程度上舒緩公共財政壓力,增加高校收入,擴大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規(guī)模,更大限度地滿足社會與個體對高等教育的需求,目前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教育成本補償避免了少數(shù)人獨享國家公共教育資源的局面,讓高校教育配置更趨于合理,應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長期策略。
參考文獻:
[1]柴效武.高校學費制度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3.
[2]甘國華.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研究[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3]黃丹鳳,楊瓊.英國高校內部績效管理模式探[J].復旦教育論壇,2015(13):97-94.
[4]鐘宇平,陸根書.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對公平的影響[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4).
[5]洪成文.國外大學經費籌借的主要方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6]楊天平,劉召鑫.中國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的分析比較[J].高校教育管理,2014(3):7-16.
[7]楊國洪.大學生資助體系的國際比較與借鑒[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3.
[8]張俊森,李宏彬.中國人力資本投資與回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