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隱喻的表現(xiàn)手法在英美文學中運用得非常廣泛,隱喻也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本文對英美文學中隱喻詞的翻譯分析涉及到隱喻的理論概念等,對英美文學作品實例的運用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進一步深化我們對于隱喻的認識,同時介紹了隱喻的三種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英美文學;隱喻詞;翻譯分析
作者簡介:尚春麗(1984.8-),女,漢,江蘇徐州人,本科,初級職稱,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7--02
隱喻是英美文文學中使用非常廣泛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能夠讓語言變得更加生動形象,而在翻譯中,如何將隱喻翻譯出來是我們研究的熱點。國內(nèi)有關(guān)隱喻的研究主要是對于英漢成語或諺語中的習用性比喻的喻體進行比較,并分析了如何進行隱喻的翻譯,能夠準確地表達其中的含義。目前國內(nèi)有關(guān)隱喻的研究范圍較窄,僅僅是針對詩學、修辭用語的隱喻翻譯。本文的研究擴大了研究范圍,將對英美文學作品中隱喻的普遍運用進行了探討和說明,通過實例分析提出了三種隱喻翻譯的方法。
一、隱喻的定義及其特點
隱喻作為一種修辭手法,能夠是語言文字更加生動活潑,提升語言文字的魅力?!独饰漠敶呒壴~典》對隱喻的定義是:“將一物比喻為具有相似品質(zhì)的另一物,如她陽光般的微笑?!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對隱喻的解釋是:“隱喻是把某事物比擬成和它有相似關(guān)系的另一事物。”雖然兩種定義說法上有所區(qū)別,但是意思還是相近的,總的來說就是隱喻表現(xiàn)手法需要源域和目標域,源域和目標域之間需要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或者有一定的聯(lián)系,不能夠毫無關(guān)系,將源域映射到目標域上,讓人們能夠通過目標域?qū)υ从蛴懈有路f和深刻的認識。隱喻又稱為暗喻,通過英文like和as表現(xiàn)出來的叫做明喻,而隱喻則是一種隱藏式的比喻,隱喻更加隱晦,難以琢磨,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會給文章增添更加豐富的色彩。隱喻的表達方式是通過目標域的特征來反映出源域的各種特征或者本質(zhì)。隱喻的使用通常是通過動詞或者名詞、形容詞等,在歐美文學作品中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也不外乎這幾種,隱喻具有多樣化的特點,更加委婉含蓄。
二、英美文學作品中隱喻的翻譯手法
隱喻這種表現(xiàn)手法深得創(chuàng)作者的喜愛,在古今中外很多文學作品中都能看到隱喻的身影。尤其是在我國古代的詩詞中,很多詩人對于隱喻的使用可謂爐火純青,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隱喻在中外文學中的共同點,為英美文學作品中隱喻的翻譯手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應當對本體和喻體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明確,找出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對事物的喻體能夠形象而明確的表達出來。
(1)保留喻體形象
通常情況下,隱喻是由喻體和本體組成的,喻體和本體之間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將喻體映射到本體中,通過喻體的特點生動形象的認識本體。雖然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漫長的演變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逐漸趨于一致,在某一現(xiàn)象的認識上也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種認識也在時間的推移下相互補充,共同推進。中西方文學作品中對事物的認識一致性的情況下,在對英美文學作品中的隱喻進行翻譯的時候就很容易了。在進行翻譯的時候可以盡量保持喻體形象,這樣譯文和原文既能夠保持一致性,讀者理解起來也更加方便。例如:“Love,love,nothingbut love ,still love, still more!/ For ,o,lovebow/ Shoots buck and doe./ The shaft confounds/ Notthat it wounds,/ But tickles still the sore…”我們的翻譯是“愛情,愛情,只要愛情,渴盼更多愛情!/ 啊,愛情的寶弓,射雌也射雄;/ 愛情的箭鋒,直射心胸。/ 愛箭不傷身,只叫人心頭火熱極度興奮”?!癰ow”和“The shaft confounds”在英文單詞中的意思是寶弓和箭鋒。譯者在翻譯的時候保留了喻體形象,將愛情分別比作寶弓和箭鋒。通過這樣的比喻翻譯,將原文作者對于愛情的偉大充分的提出來了,讓人更加容易理解,體會到愛情就像寶弓和箭鋒,射中男男女女,使人們陷入愛河,讓人們心中充滿了激情。
(2)舍棄喻體形象
通過隱喻的手法能夠讓讀者重新認識目標域,源域和目標域之間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但是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例如文化、生活習俗以及思維方式的不同,人們對于英美文學作品中的本體形象的認識具有很大的差異。隱喻并不是單一的,他是復雜多樣的,因此在進行翻譯的時候,為了保障深刻體現(xiàn)原文的內(nèi)涵,可以適當選擇舍棄喻體的形象,也是為了簡便翻譯的過程,讓讀者更加容易理解。例如:“Then suddenly, an idea, shining and new,flashed like a comet through her biain. (Gone with the wind)”這句話中的“comet”是彗星的意思,彗星在劃過天空的時候速度很快,原作者的意思就是斯嘉麗腦海中閃過一個想法。但是彗星在中國古代的有不同的含義,常被人認為是掃把星,具有天降災難的意思,如果保留喻體形象直接翻譯很可能會產(chǎn)生歧義,讓讀者捉摸不透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因此在翻譯時就直接舍棄了comet的含義。在例如:“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Bacon)”這句話的翻譯是:“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shù)則須咀嚼消化。(王佐良譯)”這句話是將書比作食物,但是在翻譯中并沒有出現(xiàn)有關(guān)食物的字樣,只保留了本體書籍,舍棄喻體的這種翻譯更加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也更加具有內(nèi)涵,這種文言文式的翻譯不僅深刻體現(xiàn)了原文的內(nèi)涵,讀者讀起來也是朗朗上口,簡單明了。
(3)將隱喻明喻化
隱喻在文學作品中的使用為作品增添色彩,是文章更加生動形象,使讀者更加容易理解,但是隱喻具有十分委婉的特點,能夠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反復斟酌和回味。當然,很多隱晦的隱喻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難以捉摸,增加了讀者閱讀的難度,這時候翻譯可以將隱晦的隱喻直接轉(zhuǎn)變?yōu)槊饔?,更加直截了當,減少閱讀中的困難。譯者在進行英美文學作品翻譯時,可以根據(jù)具體的語境進行隱喻的改變。例如:“It was two thirty of a summer afternoon, and this hive of industry generally tended to slacken off at that hour.”翻譯家翁顯良的譯文是:“時值夏季,下午兩點三十分,這個本來一窩蜂似的地方照例也有點優(yōu)哉優(yōu)哉了。”原文中的隱喻非常隱晦,將將“industry”比作“hive”,在翻譯的時候為了簡單明了的使讀者了解讀者的意思,譯者將此處的隱喻明喻化,采用了“似的”這個帶有明顯標志性的詞匯,將那種忙碌的狀態(tài)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出來,與后面的優(yōu)哉游哉一起圖出現(xiàn)了今天的反常狀態(tài)。
(4)利用固定意象記憶理解隱喻
隱喻在我國古代詩詞中使用的非常普遍,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都運用了隱喻的手法,生活中很多事物在我們的記憶中都能夠聯(lián)想到幾句詩詞。例如談到月亮的時候就會想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月亮在我們的記憶中就代表了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沒到春天,各種意象在詩詞中出現(xiàn)的更是十分頻繁,例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氣風發(fā),還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遺憾,還有“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所表現(xiàn)出來的滿目生機。隱喻在我國詩詞中將作者的內(nèi)心情感充分地表現(xiàn)了出來,英美文學作品中這種表達方式也是十分場景的,采用類似的手法表現(xiàn)出情感。例如devil這個單詞的本意是魔鬼,在表達上具有單一性的指向含義,但是在運用中通過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就可以比作是罪大惡極的壞人。還有單詞“Sun”,本意是太陽的意思,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代表希望和光明。19世紀美國浪漫作家埃德加的詩歌作品《烏鴉》,描繪了一幅奇特詭異的形象,從此以后,烏鴉在英美文學作品中通常就是代表著一種病態(tài)的、詭異的形象,將這種形象的含義融入到了人們的價值觀中,這種形象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具有一致性。通過這種經(jīng)典作品對某一個形象直接賦予了一種固定的含義之外,還有一類的固定隱喻,是對思想意識和藝術(shù)流派的反映,例如“Lost generation”,如果直接按照單詞本意進行翻譯就是迷路的一代人,但是實際上這個詞的引申意義就是迷惘的一代。
三、結(jié)語
上述介紹了四種對英美文學作品中隱喻的翻譯手法,在實際的翻譯中我們還應當注重關(guān)注作品的語境、描寫的環(huán)境以及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人文背景和社會背景對翻譯的準確性具有重要意義,這就要求我們在翻譯時要了解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和時代背景,這些都是文學作品中隱喻誕生的源泉。例如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他將自己比作是“赫拉克勒斯”,將其母親比作特洛伊王后“赫卡柏”。我們在翻譯的時候就要對這兩個希臘神話人物所代表的含義以及在神話中的遭遇特征進行理解,才能夠了解這兩個人物和現(xiàn)實人物之間的聯(lián)系。除了文學作品中的形象之外,還要了解莎士比亞自身的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莎士比亞所處的時代正是文藝復興的燦爛時期,那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風格和以往的創(chuàng)作風格具有很大的差異。隱喻是一種邏輯思維活動,在進行隱喻翻譯的時候需要對加強譯者對作者的思維認識和理解,只有在兩者達成共識的基礎(chǔ)上,才能夠準確的進行翻譯。中西方文化具有較大的差異性,需要在翻譯實踐中跨過各種障礙,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化。
參考文獻:
[1]張瀚文,田俊英.淺析翻譯中的“歸化”與“異化”——以“Gone with the Wind”的兩個中譯本為例[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28(02):92-95.
[2]姚秀娟,無言.美國超驗主義思想沿襲:以史詩電影《亂世佳人》為例[J].四川戲劇,2018(10):143-148.
[3]李宜潔.英漢顏色詞“black”與“黑”隱喻與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10):80-81.
[4]李宗序.漢英植物詞的隱喻認知與對比研究[J].西部皮革,2017,39(0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