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琳
摘?要: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能夠較好的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理念,同時也能夠使其在不斷學習中,潛移默化的升華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本文主要探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宣傳我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作用,并尋找滲透途徑,以期在幫助學生更好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推動語文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活動?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途徑
對于即將準備面臨高考的高中生來說,能否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直接關乎到自身是否考入心儀的大學。作為高考重點科目的語文學科,想要取得理想的分數不能僅靠學生對課本知識的學習,還需要其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以及文化素養(yǎng),才能保證成績的穩(wěn)步提升。而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的運用,可以極大的提升學生的知識層面與文學素養(yǎng),并可以在保證成績的同時,完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所以,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提升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力度,已經成為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一、語文課堂教學應用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作用
1.弘揚文化精神
新課程教育改革要求教師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同時,也更加重視對學生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而作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與積累文學素養(yǎng)的語文學科,則成為引導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進行弘揚的重點課程。語文是百科之母,同時也是學生提升自身語文技能與運用能力的基礎教育,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引入傳統(tǒng)文化,可以使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學習傳統(tǒng)文化精神,并在不斷規(guī)范自身行為的同時,實現弘揚文化精神的目的。學生想要學好語文,需要掌握聽、寫、說、譯、等多種技能,而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有深度的挖掘語文教材中所蘊藏的文化精神,使其在不斷的領悟與運用過程中,既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又能夠完成弘揚文化精神的歷史責任使命。
2.規(guī)范學生行為與意識
高中教育相較于其他教育階段而言,不僅是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同時高中生的思維意識也更加成熟,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意識,才能使其進入大學與未來步入社會獲得更好發(fā)展。而傳統(tǒng)文化積累了我們民族數千年的精神與文化,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學習友善、誠信、勇敢、善良以及忠孝等文化精神,使學生可以更好地規(guī)范自身行為,并在樹立價值觀念的過程中,成長為國家需要的棟梁之才。
二、高中語文課堂開展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具體途徑
1.開展國學經典閱讀活動
閱讀是開拓學生視野以及增加其文化積累的重要途徑,所以為保證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能夠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獲得更好發(fā)展,教師在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對國學經典書籍的閱讀,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對知識的積累與理解。高中語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詩詞與古文,并且也是考試范圍內的重點內容,但不少學生因為古今詞義的不同,導致學習起來頗為吃力,在考試中也很難取得理想的分數。所以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國學經典閱讀活動,來提升學生的文化積累與知識掌握,從而達到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辛棄疾、李白以及李清照的詩詞集,并每天誦讀一篇《史記》、《論語》、《資治通鑒》中的內容,使學生可以在不斷的閱讀中積累語感,并在長期的閱讀活動中加深對古文閱讀技巧以及理解程度,才能使學生在提升自身閱讀能力的同時,更深層次的體會古文含義,并在不斷的積累與學習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所展現出的魅力,從而完成自身思想價值觀念的樹立。
2.豐富學生的知識層面
傳統(tǒng)文化內容多樣且形式豐富,需要學生在不斷的學習與積累中才能掌握其精髓。而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始終有限,需要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對授課內容進行拓展,才能使學生在豐富知識層面的同時,完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積累,并完成對其的弘揚與發(fā)展。例如在進行《記念劉和珍君》的課堂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可以利用互聯網尋找有關于三一八慘案的視頻資料,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給學生,幫助其更好的理解帝國主義與反動軍閥的卑劣,并學習劉和珍君臨危不懼的革命精神,也要學習魯迅先生嫉惡如仇、愛憎分明以及剛正不阿的精神和態(tài)度,從而樹立起熱愛祖國并肩負起弘揚傳統(tǒng)文化與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職責。
3.結合授課內容引入傳統(tǒng)文化
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課文,通常都是符合時代精神且具有教育意義的文章,能夠對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正確樹立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所以教師在設計語文教學計劃時,要將授課內容與傳統(tǒng)文化進行有效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可以在傳統(tǒng)文化的引導中獲得更好發(fā)展,從而在提升語文成績的同時,完成對自身行為意識以及價值理念的樹立。例如《勸學》可以引導學生形成對待學習要做到鍥而不舍,才能學好學文的文化精神;《離騷》則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屈原心憂國家的思想情感,從而激發(fā)其愛國之情。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深入對授課內容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與思想觀念進行挖掘,使其與傳統(tǒng)文化教育進行有效結合,才能幫助學生在學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完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才能在激發(fā)其參與課堂知識時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中,推動語文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而學生也能夠在傳統(tǒng)文化的引導下,完成對自身價值理念以及道德情感的有效樹立,從而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結語
綜上所訴,傳統(tǒng)文化對學生的文化積累以及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起到極大的作用,并能夠對其未來更好發(fā)展奠定基礎。所以為使高中生能夠在大學以及未來步入社會有更好的發(fā)展,需要教師在開展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時,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使學生在學好基礎知識的同時,可以潛移默化的完成對自身行為意識的規(guī)范,并肩負起弘揚民族精神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王文莉.高中語文選修課程教學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關系淺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9(06):61-63.
[2]賈忠偉.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國學文化教育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6):87.
[3]吳亞強.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J].學周刊,2019(19):110.
[4]楊芬.傳統(tǒng)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文學教育(上),2019(0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