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瀛霞
[摘要]傳統(tǒng)應用題雖存在諸多不足,但仍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是現(xiàn)今“問題解決”可以借鑒的地方。讓“問題解決”在“讀”中感悟,在“畫”中明理,在“找”中發(fā)展,在“思”中升華,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問題解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 29-003 8-03
現(xiàn)行教材“問題解決”在編排上使理解問題和分析數(shù)量關系弱化。傳統(tǒng)應用題雖存在諸多不足,但仍有其自身的優(yōu)勢,如數(shù)量關系策略、畫圖策略等重要的解題策略,仍是學生解決問題所必備的核心素養(yǎng)?!读x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應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關于在“問題解決”中如何落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筆者結合自己的課堂教學做了一些嘗試。
一、在“讀”中感悟
人教版教材的“問題解決”多是情境式畫面,信息較為開放,畫面中存在大量多余的信息,給學生解決問題制造了障礙,需要學生認真審題、仔細觀察,提取出有價值的信息。
如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第35頁的一道題(如圖1):
這是一道圖文結合的題,筆者要求學生先讀題,用橫線畫出已知信息,如“每根3元”“每箱30根”“8箱冰糕”“4天全賣完”;用波浪線畫出問題。
A.解決第一個問題:楊叔叔4天賣了多少錢?
師: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生讀題,列出有效信息)
生(齊):每根3元,每箱30根,有8箱。
師:為什么不列出“4天”呢?
生(齊):因為“4天”是一個多余信息,題中告訴我們“4天全賣完”,與賣了多少錢無關,不用列舉。
師:你是怎樣解答的?
生1:根據“每根3元,每箱30根”可以求出每箱賣多少錢,為3x30=90(元)。那么8箱可賣90x8=720(元)。
生2:也可以根據“每箱30根,有8箱”求出一共有多少根,為30x8=240(根)。每根3元,240根可以賣240x3=720(元)。
B.解決第二個問題:楊叔叔平均每天賣多少根冰糕?
師:解這道題的關鍵信息是什么?
生(齊):每箱30根,有8箱,4天賣完。
師:為什么不列出“每根3元”呢?
生(齊):因為求平均每天賣多少根與價錢無關,“每根3元”是多余信息,不用列。
師:怎樣解答?
生3:根據“每箱30根,有8箱”可以求出一共有30x8=240(根)。4天賣完,那么平均每天賣240÷4=60(根)。
生4:還可以根據“有8箱,4天賣完”求出一天賣8÷4=2(箱)。每天賣2箱,每箱30根,平均每天賣30x2=60(根)。
讀題時可以讓學生用橫線畫出已知信息,用波浪線標出問題,初步理解題意。用橫線和波浪線標出條件與問題,是以往解答“應用題”的首要步驟,我們繼承傳統(tǒng)的教學經驗,并在此基礎上加以發(fā)展,在解決問題時不僅要求學生畫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還要求學生根據題意列舉出相關信息。學生列舉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審題、篩選有價值信息的過程,學生能一一列舉出這些緊密相連的信息,就說明他們已經初步讀懂了題意。
二、在“畫”中明理
畫線段圖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的法寶,傳統(tǒng)應用題十分注重學生畫圖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標(實驗版)教材中對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滲透不是很多,但修訂版教材十分注重數(shù)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借助線段圖理解題意,尋找解題思路。修訂版一年級教材就讓學生借助象形圖理解題意,二年級慢慢抽象成方塊圖、線段圖。借助圖形解決問題,讓數(shù)與形有機結合,讓學生在畫圖中進一步理解題意,為解決問題架設“橋梁”。
如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基礎訓練”中的一道題(如圖2):
甲、乙兩個倉庫共有大米864袋。如果從甲倉庫運25袋大米到乙倉庫,兩個倉庫的大米就一樣多。原來兩個倉庫各有大米多少袋?
學生讀題后理解不了,為什么從甲倉庫運25袋大米到乙倉庫,兩個倉庫的大米就一樣多的意思就是甲倉庫比乙倉庫多了2個25袋。這時,筆者讓學生畫線段圖,將數(shù)與形有機結合,讓思維更直觀。
生1:從甲倉庫運25袋到乙倉庫,它們的大米就一樣多,先求出同樣多時每個倉庫大米的袋數(shù),為864÷2=432(袋),那么甲倉庫原有的比同樣多時多25袋,即432+25=457(袋);乙倉庫原有的比同樣多時少25袋,即432-25=407(袋)。
生2:甲倉庫運出25袋給乙倉庫,它們就一樣多,從圖中可以看出,甲倉庫原來比乙倉庫多2個25袋,即25x2=50(袋),把多出的50袋去掉,就和乙倉庫原來的一樣多,那么乙倉庫原有大米(864-50)÷2=407(袋),甲倉庫原有407+50=457(袋)。
通過畫圖,讓數(shù)與形有機結合,使抽象的文字變得直觀形象,復雜問題簡單化。學生在畫圖中理解了題意,明晰了道理。
三、在“找”中發(fā)展
數(shù)學是研究數(shù)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把握數(shù)量關系是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構建模型、理解模型思想的基礎。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經驗的核心是“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傳統(tǒng)應用題教學把數(shù)量關系與“類型”對應起來,容易造成學生套模型的弊端,但不能因此忽略對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數(shù)量關系的形成是抽象概括過程下產生的結果,是對一類問題的典型總結,是一個數(shù)學化的過程。因此,通過分析題中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找出隱藏的“中間問題”是解決兩步問題的關鍵。
如人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53頁例4(如圖3):
面包店一共要烤90個面包,已經烤了36個。每次能烤9個,剩下的還要烤幾次?
借助色條圖,用分析法與綜合法分析題意,找出題目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簡明而直觀地了解要解決的問題,必須要找出隱藏的“中間問題”——剩下多少個面包要烤,即沒烤的面包有多少個。
A.用綜合法理解圖意:
師:從條件出發(fā),怎么想?
生1:知道一共有90個面包,已經烤了36個,可以求出剩下多少個面包沒烤。剩下的=總共的一已經烤的。
師:知道隱藏的“中間問題”,即剩下多少個面包沒烤和每次能烤9個,可以求出什么?
生2:可以求出還要烤幾次。
B.用分析法理解圖意:
師:從問題出發(fā),要求還要烤幾次,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生3:需要知道剩下多少個面包沒烤和每次能烤9個。
師:求剩下多少個面包沒烤(“中間問題”),又需要知道哪些條件?
生4:一共有90個面包,已經烤了36個。
師:不論從條件到問題,還是從問題到條件,我們都可以找出題目中隱藏的“中間問題”——剩下多少個面包還沒烤。像這樣隱藏起來的問題,就是我們解決問題時先要求出來的“中間問題”。
“中間問題”是用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橋梁”和“腳手架”。借用色條圖,運用分析法與綜合法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讓學生在找“中間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分析法與綜合法是傳統(tǒng)應用題常用的方法,修訂版教材中很少提及,我校在課題實驗研究中汲取以往的教學經驗,借助分析法與綜合法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尋找解決問題的“橋梁”——“中間問題”,幫助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問題,讓問題解決教學在繼承中進一步發(fā)展。
四、在“思”中升華
修訂版教材注重對學生解題思路的培養(yǎng),教材中的“問題解決”分為兩大板塊:低段為“知道了什么,怎樣解答,解答正確嗎”;中高段為“閱讀與理解,分析與解答,回顧與反思”。閱讀與理解,注重學生對題意的理解,通過畫圖或列舉相關信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與解答,重在解題方法與解題過程,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回顧與反思,是對解答結果的檢驗,將原題中的一個已知條件作為問題,將答案作為已知信息,反推到原題中進行檢驗,看解答是否正確。
如三年級上冊第71頁例8(如圖4):
媽媽買3個碗用了18元。如果買8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先算一個碗要多少錢:18÷3=6(元)。再算8個碗需要多少錢:6x8=48(元)。學生在解決問題后進一步反思、自查,思考結果是否正確。買8個碗48元,48÷8=6,一個碗6元,3個碗6x3=18(元),結果正確。將問題作為已知條件,反推出其中某一已知信息,如果與原題吻合,解答就正確。
傳統(tǒng)應用題也要求學生在列式解答后,口頭檢驗,但不做統(tǒng)一規(guī)定。修訂版教材十分注重對學生反思能力、檢查能力的培養(yǎng)。解決問題板塊的“解答正確嗎”“回顧與反思”中明確要求學生在解決問題后,要養(yǎng)成回顧與反思的習慣,從小培養(yǎng)檢查、驗算的習慣,提高解決問題的正確率,在反思中提升。
在“問題解決”教學中,讓學生讀懂題意,畫出已知信息與要求問題,列舉出相關信息,在讀中感悟,再通過畫圖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分析數(shù)量之間的關系,使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中間問題”,通過回顧與反思,養(yǎng)成檢查驗算的好習慣。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問題解決”教學在繼承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提升。
(責編 吳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