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衛(wèi)平
河南省濟源市文化館
五代兩宋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動蕩不安的時期之一。國家分裂、民族之間戰(zhàn)火不斷。軍人政治的蠻橫、文人治國的疲軟以及朝廷不思進取、茍安于一隅,是這個時期最顯著的特征。然而,這種動亂的社會卻成就了山水畫的勃興。動蕩儼然是文學藝術崛起的催生劑。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諸侯問紛爭不斷,民不聊生成就了“百家爭鳴”,成為中國文學藝術思想發(fā)展最為活躍的時期;幾乎后來所有的文學類型、藝術范式在這個時期都有所孕育。社會動蕩很容易導致各個領域要求打破現狀的各種革新思想的萌生。文人們苦痛的生活現實促使他們尋求新的理想和追求的依體。出水畫的玄遠空靈的特性暗合了人們的這種求。中國山水畫自宋以來,漸趨隱逸化,文人們?yōu)樽非笮撵`的恬靜,將一己樂趣寄托在與大自然的融合之中,他們的山水以及在山水中隱現的人物所透露的理念即人生最大的樂趣一一逸。只有貼近自然方可獲得,而對自然的渴望,對自然之美的追求便成為以后各時期山水畫表現的共同主題。超越現實、復歸然以獲得精神的自由、保持精神的純潔,這便成為畫家們共同的美的理想。
山行旅圖是《溪山行旅圖》是北宋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杰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溪山行旅圖一直被譽為北宋第一神品,它長206.3厘米,寬106.3厘米是一幅絹本水墨畫。徐悲鴻在世時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為范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幀,而一山頭,幾占全幅面積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范寬是北宋人,名中正,字中立。北宋前期著名畫家,長期生活在陜西終南太華山林之中深入觀察北方山川景物之真實面貌。善畫山水,重視寫生。為人風儀峭古,磊落不拘世俗。其作品大多氣魄雄偉,境界浩莽,雄闊壯美,墨韻濃厚,筆力鼎健。晚年卜居終南、太華,置身自然,盡得畫意。其畫風對后世影響極大。范寬是北宋初期山水畫的代表人物,他用筆雄勁而渾厚,筆力鼎健,而善用黑沉沉的濃厚墨韻,厚實而滋潤。
從畫面的構圖來看,《溪山行旅圖》是典型的高遠法構圖。畫面正中一座巨大的山峰頂天立地,占據了畫面三分之二的空間,近景及中景皆為巨石,由其中一條崎嶇的山路分隔開來。遠景則是一片巨大的山巒,中有飛瀑一。是典型的關陜風景。
范寬畫中所表現的山,就是今天陜西華山一座叫做翠華山的山峰,傳說范寬一生都隱居于此。他的繪畫大都是這種中峰鼎立的高遠式構圖,因此大家都稱他為中立先生,就連他的本名其實也不叫范寬,而是因為他平時待人寬厚,從不計較,因此被稱為范寬。范寬在畫《溪山行旅圖》時時北宋初期,政治經濟比較發(fā)達,因此他筆下的山川也多表現為祖國的大好河山,但淡薄的色彩,沉靜的山水卻也與唐代的金碧輝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這點我們可以看出從唐入宋,中國古人的內心也從狂放慢慢轉為一種內斂的情懷。唐代大多畫人物,著色富麗,到了宋代文人多寄情與山水。尤其《溪山行旅圖》中山腳下的一隊小商旅更是把這種情懷表現得淋漓精致。在如此恢宏的大自然中,宋代人認為,自己只不過是大自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我來到這個世界之前,這座山就在這里,他不會因為我的到來而改變,幾十年后我離開了這個世界,這山這水依舊在這里。除了在構圖中體現宋人這種敬畏自然的情懷外,在范寬所創(chuàng)的“雨點皴”中也有所體現,當我們用現在高科技的手段來把《溪山行旅圖》不斷放大就會發(fā)現,這些皴法都是一個個的小點組成的,這也正與宋人的自然觀不謀而合,世界萬物都是由這些小點組成的一樣,人就是這自然中的一小點,也才有了蘇軾的“渺滄海之一粟”。除此之外在看山間的樹林里還藏著一個人,但是一般十個人去故宮博物館看真跡看九個人看不到,只有你非常安靜的時候,你才會注意到這里走過了一個人,這也好比你生活中,當你煩躁不安時,你覺得世界上什么都是丑陋的,但只有當你安靜下來時,你才會發(fā)現,花在開,鳥在叫,每一天的日出日落都很美。所以看宋畫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美不美其實是看你有沒有去感悟美的能力,其實,美好的事物就是放在那里,可是你的心亂了,你就看不到了。所以這也是宋畫尋找它內在美最有趣的地方。
《溪山行旅圖》的尺幅有兩百多公分,當我們面對這幅巨幅作品時,不禁被他的氣勢所震撼?!断叫新脠D》的尺幅如此之大,除了范寬當時所生活的陜北地貌廣闊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散點透視有關。散點透視不同于西方的焦點透視,站在一個地方取景造型。中國的散點透視是一種心靈關照式的方式,它強調可居,可游。所以中國的山水畫往往是畫家游歷過山水之后,對山水澄懷味象,最后在畫面中呈現出的往往是畫家在深入山水之后對山水的關照與感悟,更是一種心靈上的升華!
《溪山行旅圖》是一幅水墨山水畫,水墨山水是唐代的王維把詩的意境轉移到繪畫中,從而產生了以水墨為宗地山水畫派,歷經千年而不衰。其實是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家思想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中國的藝術精神,一直以自然為最高準則。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古老的哲學常常以自然為法則認為人可以在自然中學習到一切,因此也影響了藝術所以會有很多地描繪自然山水的繪畫,音樂,詩歌,甚至文學。關于水墨黑白的顏色,老子認為大美無華,他說五色令人目盲,只有黑白是最樸素的顏色,及最美的顏色。水墨的顏色是一種自然的顏色,由遠處眺望山水所啟發(fā)而來。遠處眺望山水,山水的各種顏色,皆渾同而成為玄色,這是一種肇自自然、不加修飾的顏色,王維深會此道: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水墨也體合于道家所要求之玄的精神,合于道家所要求的重素貴樸的思想。老子主張素樸玄化的色彩,五色令人目盲,莊子也謂五色亂目、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水墨的顏色即玄色,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所以墨的顏色乃五色得以成立的母色,超越各種顏色之上,所以中國繪畫中有運墨而五色具的說法,墨之色已含蘊現象界中的五色,如用法自然合度便會變化無跡,水墨自身即能表現出一種深不可測地躍動生機,具有新鮮活潑的生命感。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它滋養(yǎng)生命卻甘愿處于最底層。我們繪畫時所使用的墨,它是由松樹或桐樹進行燃燒,然后把它們燃燒時上升的黑煙收集起來,加入膠和香料使其沉淀結晶。這樣看來我們在硯臺上的一方墨,在繪畫時就好像在水中找回了她作為植物精華的所在,這樣看來就僅僅一快中國水墨畫所需要的材料都是不可思議的美學。還有我們繪畫時用的毛筆,紙這些都是來源于動物植物,都是來源于生命的,所以說中國的水墨畫是與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通向生命。所以中國的山水畫承載的不僅僅是畫作本生,更是中國古人對道的追求,對生命的關照、這也就是水墨山水畫為什么幾千年來依舊在中國獨樹一幟,歷久彌新的原因。
中國的山水畫自古至今都與西方的風景畫有著本質的區(qū)別。它是中國人獨特的表現方式,而不是簡單地對景透視寫生和再現自然之美。它蘊藏極為豐富深刻的人文內涵:它力求人的主觀內心對自然規(guī)律即“道”的感悟和表達,不拘泥于物象的具體羅列和刻劃,中國畫重意象而非具象,直取“天人合一”的精神世界,對大自然有一種理想化的依戀和敬重,在畫之外還能獲得心靈的升華與慰藉,這是中國人一代又一代山水畫家樂此不疲的緣由。
縱觀世界的藝術史沒有任何一種藝術是獨立存在的,任何一種藝術形式的背后都有某種文化做支撐,任何一種藝術都是融合了本民族獨特的情懷與歷史,從《溪山行旅圖》去探索古人的繪畫觀,只是希望我能更好地去了解中國的文化,把她更好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