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但是MRI檢查方法中對于患者淋巴結、血管斷面、侵襲以及胸膜凹陷征的顯示情況要顯著優(yōu)于CT(P【關鍵詞】CT;M"/>
李毅
【摘 要】目的:本文主要就CT與MRI在周圍型肺癌診斷中的價值進行了對比分析。方法: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來本院進行治療的10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采用CT跟MRI進行檢查,對患者的CT以及MRI結果進行對比分析。結果:在本次研究中,采用CT以及MRI對于周圍型肺癌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54.00%跟48.00%,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MRI檢查方法中對于患者淋巴結、血管斷面、侵襲以及胸膜凹陷征的顯示情況要顯著優(yōu)于CT(P<0.05),但是CT對于患者病灶鈣化的顯示情況優(yōu)于MRI(P<0.05)。結論:在周圍型肺癌診斷過程中,采用CT以及MRI診斷技術均有著良好的診斷效果,并且有著各自的優(yōu)劣性,因此可以采用聯(lián)合診斷的方式來進行診斷,確保診斷結果的準確性。
【關鍵詞】CT;MRI;周圍型肺癌;診斷
周圍型肺癌作為肺癌的一種,主要指的是病灶分布在肺段下支氣管至細小支氣管的肺癌,因此也被稱作是肺野型肺癌。周圍型肺癌的臨床癥狀出現(xiàn)比較晚,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還存在有檢出率低以及早期診斷困難的特點。影像學檢查作為周圍型肺癌的主要診斷方法,目前主要采用CT以及MRI的檢查手段來進行診斷,但是臨床上對于CT以及MRI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還存在有一定的爭議性。本文主要選取了10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行,隨后就CT以及MRI臨床診斷的影像學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來本院接受治療的100例周圍型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穿刺活檢病理診斷以及術后組織細胞學診斷,并且已經被確診為周圍型肺癌。其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在44~82歲,平均年齡(54.16±10.21)歲。對患者病理分型情況進行分析,其中有鱗癌30例,腺癌25例,腺鱗癌20例,低分化癌15例,肺泡癌10例。隨后患者均經過了手術法進行治療,術前的CT以及MRI等影像學資料均保存完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CT以及MRI進行檢查,其中CT檢查采用螺旋CT掃描器, 管電壓為120KV,管電流180mA,層厚跟層距均設置為10mm,螺距設置為1.0.患者采用仰臥體位,深呼吸,屏氣,掃描范圍從肺尖到肺底,在常規(guī)平掃之后,以2.5ml/min的速度來講100ml碘對比劑注入到肘靜脈之中,隨后采用CT進行掃描增強[1]。MRI采用飛利浦磁共振掃描儀來進行,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進行平掃,掃描橫斷位SE序列T1W1,橫斷位加冠位狀T2W1,橫斷位加官微狀BLANCE,獲取到影像學圖像之后,由至少兩名以上的有著豐富影像學診斷經驗的醫(yī)師來進行影像學圖像的分析跟診斷工作[2]。
1.3 觀察指標
就CT以及MRI對于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診斷標準進行判斷,此外還需要對淋巴結、血管斷面、侵襲、積液、胸膜凹陷征以及鈣化的顯示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SPSS22.0軟件來對所有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嗎,通過t進行計量資料的檢驗工作,將P<0.05表明存在有顯著差異。
2 結果
2.1 診斷準確度對比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CT法共診斷出54例周圍型肺癌,診斷準確率為54.00%;采用MRI共診斷出48例周圍型肺癌,診斷準確率達到了48.00%。CT以及MRI對于周圍型肺癌的診斷準確度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
2.2 對周圍型肺癌病灶顯示情況對比
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采用MRI進行診斷時,在淋巴結、血管斷面、侵襲、積液跟胸膜凹陷征顯示情況跟CT診斷相比有了顯著的提升(P<0.05)。但是采用CT診斷時對于患者病灶鈣化的顯示情況則要顯著優(yōu)于MRI(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周圍型肺癌主要指的是發(fā)生在肺段以下支氣管到細小支氣管的肺部惡性腫瘤,還有著死亡率高的特點,一般情況下周圍型肺癌患者早期的臨床癥狀不顯著,發(fā)病隱匿,經常性在晚期才會出現(xiàn)一系列的臨床整張,也就導致了患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對于患者的治療跟預后均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很多患者多是因為懷疑其他呼吸系統(tǒng)疾病進行診斷時才發(fā)現(xiàn)了周圍型肺癌病灶,但是該時間段患者的腫瘤早已經到達了中晚期,采用手術切除法已經難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目前我國在進行周圍型肺癌患者的治療過程中,依舊存在有診斷跟治療難度過大的問題,很多處于中晚期的患者其治療效果不佳,治療之后的生存期限也比較短,患者存活率低。因此如何加強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效果,也就成為了各大醫(yī)院所需要迫切解決的一個問題。只有在臨床上加強對周圍型肺癌的深入研究,積極尋找該疾病的早期診斷手段,才能夠讓患者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有效的治療,借此來獲得良好良好的治療效果。
影像學檢查作為周圍型肺癌主要的一種早期診斷方法,目前在臨床上多通過CT以及MRI來進行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工作。在采用CT掃描來對周圍型肺癌患者進行診斷過程中,還具備有以下幾點應用優(yōu)勢:①在螺旋CT機中具備有非常大容量的X線管,這樣可以在診斷過程中有效減輕噪音對于CT影像圖質量所造成的干擾,讓影像圖的分辨率進一步提升,這樣就可以對患者的病變情況進行清晰的反映,讓醫(yī)師們對于周圍型肺癌患者的病變情況進行準確的掌握[3]。②采用螺旋CT對病變部位進行快速跟連續(xù)性的掃描,還有著診斷速度比較快的應用優(yōu)勢,能夠在患者一次深呼吸屏氣中就完成整個肺部的掃描工作,避免因為患者呼吸不一致所導致的肺內細小結節(jié)檢出率過低等問題發(fā)生,從而讓周圍型肺癌的診斷準確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③目前我國的螺旋CT機中均配備了圖像后處理技術,能夠對圖像進行三維立體重建,幫助醫(yī)師們對患者的病變部位進行全方位的觀察,此外螺旋CT診斷技術還具備有回顧性的重建功能,能夠有效減輕容積效應,對于患者病情的分析也有著重要意義[4]。
近年來隨著我國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MRI技術在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診斷過程中也獲得了良好的應用。通過MRI技術對周圍型肺癌患者進行診斷時,還具備有分辨率高、多參數(shù)、無損傷以及全方位檢測的應用優(yōu)勢。隨著我國MRI快速城鄉(xiāng)序列技術的不斷推行,成像速度進一步加快,進行胸部檢查耗時更短。但是目前MRI技術對于周圍型肺癌的臨床診斷價值還不明確,因為對于患者病變部位鈣化情況無法得到有效的顯示,也就導致了單一的MRI診斷方法難以對周圍型肺癌患者起到良好的診斷效果。但是在對淋巴結、血管斷面、侵襲、積液跟胸膜凹陷征等病變指標上,MRI技術還有著良好的應用優(yōu)勢,因此可以通過聯(lián)合診斷的方式,提升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斷準確度,為患者的早期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只有借助于聯(lián)合診斷的方式做好早期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診斷工作,讓患者在患病初期得到準確的診斷,這樣才能夠及時采取手術切除法進行治療,對于患者的治療跟預后效果得到提升也有著重要意義,還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幾率。
在本次研究中MRI對于周圍型肺癌患者的診斷準確率達到了54.00%,跟CT診斷準確率48.00%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但是采用MRI進行診斷時,在淋巴結、血管斷面、侵襲、積液跟胸膜凹陷征顯示情況跟CT診斷相比有了顯著的提升(P<0.05)。但是采用CT診斷時對于患者病灶鈣化的顯示情況則要顯著優(yōu)于MRI(P<0.05)。綜上所述,通過對比CT跟MRI對于周圍型肺癌的診斷結果,發(fā)現(xiàn)兩種診斷方法在診斷準確率上有待提高,并且具備有各自的優(yōu)缺點,因此在周圍型肺癌診斷過程中,可以結合CT以及MRI技術進行聯(lián)合診斷,讓診斷準確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保障患者的臨床診斷效果。
參考文獻
楊加軍.縱隔型肺癌CT及MRI的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3(20):43-44.
鄒曉光,張寧,樊曉亭.CT與MRI對周圍型肺癌的診斷價值比較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9,38(19):162-164.
田岳華.縱隔型肺癌CT及MRI的臨床表現(xiàn)及診斷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19,3(19):154-156.
黃啟標.CT及MRI檢查在縱隔型肺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9,40(8):587-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