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
【摘 要】目的:分析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方面的效果觀察及對患兒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方法:本文收治對象為小兒腦癱患者100例,收取時間在2019年2月1日-2019年5月1日之間,總例數(shù)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觀察組50例(實施康復護理)、對照組50例(實施常規(guī)護理),將兩組護理結果進行對比。結果: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高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家屬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對小兒腦癱患者實施康復護理,不僅具有顯著效果,還能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
【關鍵詞】康復護理;小兒腦癱;肢體運動功能;影響;分析
小兒腦癱近年來發(fā)生率不斷增加,而實施一項有效的康復護理措施十分重要[1-3]。因此,本次研究對康復護理在小兒腦癱護理方面的效果觀察及對患兒肢體運動功能的影響進行分析,見下文。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選取對象為醫(yī)院收治的100例小兒腦癱患者,收取時間在2019年2月1日-2019年5月1日之間。
觀察組(50例):組內男性25例、女性25例,平均為(1.21±1.01)歲。
對照組(50例):組內男性26例、女性24例,平均為(1.30±1.02)歲。
兩組各項基本資料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用P>0.05代表本次研究具有可比性,且成立。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
觀察組應用康復護理方式。
①采用被子或者抱枕對患者進行抬頭訓練,訓練過程中應由專人進行陪護,預防患者發(fā)生窒息情況,可以采用零食或者玩具引誘翻身困難患者進行翻身訓練,在進行坐位訓練過程中,使用能支撐的物品在患者后側、右側以及左側進行支撐,根據(jù)每位患者肢體功能情況,根據(jù)關節(jié)確定患者活動幅度、活動方向,由近到遠、由上至下,幅度從小至大,在活動關節(jié)時,應對患者近端關節(jié)進行固定,手法應輕柔適度,每個關節(jié)均活動3遍-4遍、每次5分鐘、每日兩次,幫助患者進行坐位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應做好各項安全防護工作,預防患者發(fā)生摔傷情況。
②可協(xié)助患者保持俯臥位,護理人員手動幫助患者伸手和伸腿,幫助患者進行站立,待患者站立平衡后,應鼓勵患者進行行走,根據(jù)患者自身情況逐漸將訓練時間延長,再對患者進行吞咽咀嚼訓練,使患者掌握正確進食姿勢,每日可鍛煉患者自我控制意識,利于患者學會如何對大小便進行控制,同時可向患者家屬講解腦癱疾病的發(fā)生、治療和護理,改善患者家屬的負面情緒,提高其的配合度。
1.3 觀察指標
焦慮抑郁量表,主要由2個分量表14個項目組成,其中7個項目評定抑郁、而7個項目評定焦慮,焦慮分量表中7個項目主要突出神經(jīng)癥的精神癥狀,1.感到緊張、2.有些害怕感覺、3.心理具有擔憂想法、4.能舒適的坐著、感到放松、5.由于害怕而發(fā)抖、6.具有動蕩不安感覺、7.突然感覺到恐慌。抑郁分量表項目主要反映精神遲滯、愉快感缺乏、抑郁等:1.依然樂于做過去喜歡事情、2.能看到事情好笑的一面、3.感到高興、4.感覺到精疲力竭、5.對自身外表失去興趣、6.懷著欣喜心情期待事情、7.能享受廣播電視節(jié)目,一共具有6條反向提問條目、其中5條在抑郁分量表中、1條在焦慮分量表中,每條項目使用0分-3分進行評定、總分為21分,9分作為抑郁或者焦慮臨界值;評分大于9分則代表具有抑郁或者焦慮、評分低于9分則代表無抑郁或者焦慮。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分析本次研究結果和數(shù)據(jù),其中肢體運動功能、患者家屬焦慮評分、抑郁評分采用計量資料進行檢驗,用T值檢驗;患者總有效率用計數(shù)資料檢驗,用卡方值檢驗,若2組間差異存在意義,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異。
2 結果
2.1 對比運動功能評分
護理前,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分與對照組患者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所示。
2.2 對比總有效率
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74.00%(P<0.05),見表2所示。
2.3 對比焦慮評分、抑郁評分
觀察組患者家屬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所示。
3 討論
據(jù)相關研究顯示,小兒腦癱患者常常伴有中樞性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等情況,同時部分患者還伴有認知能力、智力障礙情況,易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而早期實施一項護理模式十分重要。通過實施康復護理后,取得顯著效果,能糾正患者異常姿勢,改善患者語言功能、運動功能,通過在多個方面實施護理措施,由于腦癱患者恢復為一個漫長的時期,通過采取多項康復措施,能顯著改善患者病情,利于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早期恢復,對患者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xiàn)如今,康復護理已經(jīng)成為小兒腦癱護理方面的首選護理方式,受到多數(shù)患者家屬青睞,在臨床廣泛應用。
經(jīng)研究表明, 觀察組肢體運動功能(86.45±1.45)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4.00%(P<0.05);觀察組患者家屬焦慮評分、抑郁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通過對小兒腦癱患者實施康復護理,不僅具有顯著效果,還能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王丹,鐘清玲.腦癱患兒家庭遠程康復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12):1474-1478.
冉茂群,段小玲,肖農(nóng)等.基于ICF-CY的康復治療流程對腦癱患兒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8,40(8):594-598.
李艷,黃雁,李之春等.延續(xù)性早期發(fā)育支持護理對早產(chǎn)兒智能發(fā)育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4,20(1):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