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環(huán)
摘 ?要:本文中的小學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問題分析能力,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并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實踐教學法以及生活化教學法,打造屬于學生的課堂,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并在承擔學習責任的過程中,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生;小學數學;自主學習;學習能力;教學策略
在現(xiàn)階段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采用大包大攬的方式,開展數學教學,企圖以教師講解取代學生的理解,從而造成部分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存在嚴重依賴教師的學習心理,也造成部分學生不具備主動探究相關數學問題的意識。針對這種狀況,小學數學教師應放手學生,讓他們“獨立行走”,通過個人觀察、思考,解決數學問題,提升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最終達到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目的。
一、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解讀能力
在高年級的數學知識中,有一些內容較為抽象。假如教師運用傳統(tǒng)的粉筆加黑板的方式授課,不僅會打擊一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會增加數學教學的工作量。針對這種狀況,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入多媒體授課法,將抽象的知識以形象化的方式展示,降低學生的思考維度,讓更多的學生加入到數學學習中來。與此同時,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思考,觀察多媒體中的圖形變化,促進對相關知識的理解,提升他們的知識解讀能力。
例如,在講授“圓柱體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為了降低學生對此部分知識的理解難度,教師運用多媒體,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通過生動形象的圖像展示,更為直接地理解知識,并通過教師的引導,使學生加深對相關數學知識的認知深度,提升他們的知識理解能力。在圓柱體體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提問題,激興趣。在開課后,教師提出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雖然我們沒有學過圓柱體體積的公式,但是我們可以運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推斷。你們可以嘗試從圓面積的推導過程以及長方體體積兩個角度思考。第二點,展圖像,促互動。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圓柱被切割,轉化成近似長方體的過程,并積極地與學生進行互動,讓學生理解這部分內容。第三點,引觀察,促溝通。在上述情境展示結束后,教師引導性地對學生說:“你們可以觀察圓柱被切割的整個過程,并觀察哪些是不變量,并分析圓柱體積的計算方法!”在一陣沉默后,小莫積極地舉手說:“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為長寬高的積,而其中長寬的乘積即為圓柱的底面積。由此,我可以得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為圓柱底面積與高的乘積?!蓖ㄟ^運用多媒體教學法,教師生動形象地展示此部分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在降低學生思考難度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數學知識掌握能力。
二、采用實踐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探究能力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實踐的方式,證明相關的數學知識,并讓學生充分運用所給的條件,詮釋數學定理,促進他們問題探究能力的提升,獲得良好的實踐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圓錐體積”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實踐教學法,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結合圓錐體積的計算定理,充分運用教師提供的多種條件,進行實踐和證明,促進學生問題探究能力的提升。在具體執(zhí)行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準備實驗器材。教師準備如下的實驗器材:同底等高的空心圓柱和圓錐、天平、帶有精確刻度的水槽。第二點,提出問題。教師提出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在書中說,圓柱體積是圓錐體積的三倍,你們如何運用實踐的方式證明?可以充分運用教師提供的工具。第三點,實施引導。為了保證學生實踐的方向性,教師適時地走入學生的實踐過程中,并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針對性引導。第四點,展示成果。通過觀察,教師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實踐結束。教師邀請學生分享他們的探究成果。小陳積極地舉手說:“我一共探究出兩種方法。第一種方法,以空心圓錐為盛具。將圓錐中的水,向空心圓柱中倒,一共分三次倒?jié)M。第二種方法,借用曹沖稱象的故事,即分別將空心的圓柱和圓錐,放入帶有精細刻度的水槽中,觀察液面的升起高度。我發(fā)現(xiàn)兩者呈現(xiàn)三倍關系?!蓖ㄟ^運用實踐教學法,教師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證明相關的數學問題,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
三、巧用生活化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是透徹理解數學知識的體現(xiàn)。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運用生活化的方式,開展數學教學的授課,并在此過程中,適時地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引導,讓學生更為科學地構建生活現(xiàn)象與數學知識的連接,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例如,在講授“圓的認識”這部分內容時,教師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此部分內容的授課,讓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問題,并在此過程中,提升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注重從以下幾點入手。第一點,創(chuàng)設問題。教師創(chuàng)設如下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小華想要和幾個要好的朋友進行套圈游戲。在平時的游戲過程中,每個人都是依次進行游戲。在這次游戲的過程中,他想到了一個讓所有好朋友一塊玩耍的方式。你們知道小華是如何進行的嗎?第二點,實施引導。為了提升學生思考的方向性,教師引導性地對學生說:“你們可以思考,如何讓人與目標物之間的距離相等,一定要考慮到每個人!可以從圓的角度考慮!”第三點,展示成果。通過和學生的交流,教師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從圓的角度進行思考,即將圓心設成目標物的中心,并以圓的周邊作為邊界線,讓學生站在圓的邊緣投擲套圈。通過運用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透徹認識度,增強他們的知識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在提升小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為學生搭建展示他們思維的舞臺,并結合具體的學習狀況,實現(xiàn)對學生思維的引導,讓學生在此過程中,運用個人的思考,掌握教師所授內容,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春碩.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02).
[2]孫海東.小學高年級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發(fā)展.2016(02).
[3]何海菊.小學培養(yǎng)學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的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