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是中國經(jīng)典的傳統(tǒng)文化巨著,對后世的影響巨大,本文從《論語》對小學生學習觀的影響出發(fā),對小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建構(gòu),對教師教學觀的借鑒方面論述,以此來增加學生及教師對《論語》的認識,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
關(guān)鍵詞:《論語》;小學語文;教師
《論語》中很多教育思想都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學思行結(jié)合、啟發(fā)誘導、溫故知新等等。陳軍老師從教育思想角度對《論語》加以今繹,提取出“人生”“詩性”“思考”“問答”“時習”“知識”“弟子”“學友”“群己”“批判”“言教”“師境”十二綱目,內(nèi)涵豐富。本文將從四方面探討《論語》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一是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二是幫助小學生建構(gòu)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三是幫助教師建立教學觀。
一、《論語》思想對學習的影響
1、正確處理學習與復習的關(guān)系。《論語·學而》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誡我們學習之后并時常復習是件很快樂的事,不僅告訴了我們學習與復習的關(guān)系,還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擺正態(tài)度,在復習中孔子還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學會學習,從舊知識中有新的感悟。
2、學習的方法。首先是對學習和思考關(guān)系的探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保ā墩撜Z·為政》)在學習中,只學習不思考,得到的只是淺層的知識,而不能加以應用,收獲甚微,如果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有很多疑問,因此,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兩種學習方式,二者缺一不可。學習中需要思考,見到有賢能的人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保ā墩撜Z·里仁》)這都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學習別人的優(yōu)點。對于知識本身的學習做好學之人,把學習當做一種樂趣。
二、讓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論語》中涉及的內(nèi)容比較廣,其中和小學生日常生活關(guān)系最密切的有交友準則、對待父母兄長的態(tài)度以及對自身行為規(guī)范的要求。
1、關(guān)于交友?!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對待交友是秉持著友好的態(tài)度??v觀整本書,孔子的交友準則均離不開信字。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薄墩撜Z·學而》、《衛(wèi)靈公》中孔子提醒我們不要因眾人的好惡來判斷一個人,要善于觀察,有自己的主見。除此之外,還告訴我們對待友情,要把握適度原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墩撜Z》中的這些交友準則,適當?shù)募右赃\用,會為小學生理性交友提供依據(jù)。
2、百善孝為先?!靶ⅰ弊怨乓詠硎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有很多關(guān)于孝道的故事流傳下來,如鹿乳奉親、蘆衣順母、百里負米等等。孔子在《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由此可見,孔子把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作為做人的根本。
關(guān)于孝道,如今的小學生也是一知半解,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融入一些關(guān)于孝的故事,并借助《論語》講解孝的淵源,讓學生自覺的傳承中華民族中的優(yōu)良孝道。
3、樹立自我的行為準則。《論語》中涉及到了很多約束自我的行為準則,如何才能達到仁的境界,這對小學生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在《學而》一節(jié)曾子提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小學生也可在每日結(jié)束時問自己三個問題,我今天有幫助過同學嗎?與朋友交往我是否做到誠信,沒有撒謊?老師今天教授的知識我復習了嗎?這些問題會讓學生慢慢養(yǎng)成樂于助人、誠信、溫習的好習慣。
對于仁孔子有三條不能背棄的準則,即: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這一準則可從三方面對小學生行為提供依據(jù),在家里,小學生應尊敬長輩,保持恭敬的心態(tài);在學校,應認真學習,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與朋友交,應做到誠信。
孔子對于自身的言行,孔子提出“其言之不炸,則為之也難”,這要求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做到言行一致,不說大話空話。有些孩子有撒謊的毛病,作業(yè)未能及時完成喜歡對老師撒謊,通過《論語》的學習可培養(yǎng)學生的羞恥感。
三、《論語》對教師教學的作用
教師是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更應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樹立正確的教師觀。以下是我從《論語》中提取的有關(guān)教師教學的相關(guān)依據(jù)。
1、榜樣示范作用。小學生的思維還尚未完全形成,喜歡模仿老師的一些行為,老師很容易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因此老師應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首先,教師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點剛好應合了《中小學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2008)》中為人師表的準則。教師要想讓學生節(jié)約糧食不浪費,自己在午餐時應自覺光盤,要想讓學生背誦文章,自己應提前背誦。其次,要達到榜樣的作用,應努力達到顏淵口中的境界?!把鲋畯浉撸@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保ā墩撜Z·子罕》)知識不斷的更新,教師要想達成此境界,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2、啟發(fā)式教學。教師教導學生不應只把學生當做知識的接受者,而應把學生看成學習的主體,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要真正達到啟發(fā)教學的目的,教師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教學水平,善于循循善誘。
3、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要了解其“材”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了解學生是教學的重要前提,如何了解學生?!墩撜Z·為政》寫道“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教師可從三個方面來了解學生,首先是看學生學習的動機,有沒有學習的需要和興趣,其次是看學生如何去學習,通過什么途徑學習,最后觀察學生的習慣和言行,多方面考察學生,達到了解學生的地步??鬃釉凇都臼稀钒讶税磳W習接受程度的高低分為四類,“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彪m然我們不強調(diào)把人分為三六九等,但其中對學生學習程度的劃分對教師的教學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生而知之者”在教學中寥寥無幾,對于“困而不學”,我們應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而知之者”,對于“困而不學”者應努力轉(zhuǎn)化成“困而學之”者,最后達到“學而知之者”的境界。
綜上所述,《論語》蘊含的思想博大精深,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采取合適的方式融入《論語》的相關(guān)知識,讓學生能夠不斷的加深對《論語》及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并應用到實踐當中,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并擔負起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
參考文獻:
[1]陳軍.《論語》教育思想今繹[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12
[2]成龍. 面對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姿態(tài)——陳軍《〈論語〉教育思想今繹》薦讀[J]. 語文學習,2016(12):76-79.
[3]李新. 一部《論語》打底子——讀陳軍《〈論語〉教育思想今繹》[J]. 語文教學通訊,2017(13):79-80.
作者簡介:張同,女,1992年5月,民族:漢,安徽宿州人,淮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文課程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