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峰
【摘 ? ?要】政府部門在組織農村文化建設的同時,積極引導農村群眾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法制觀念和生活質量,擴大社會主義文化影響,促進社會穩(wěn)定,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基層 文化建設 轉變觀念 創(chuàng)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3.201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推進,城鄉(xiāng)面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脫貧攻堅步伐的加快,使?jié)u漸富裕起來的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越來越多。讓文化的光芒照亮更多地方,為人民群眾提供高質量的文化產品,滿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的愿望,這給我們的基層文化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滿足群眾的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基層文化工作者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一、文化工作者應切實轉變觀念
文化工作者應當深刻意識到,當前社會轉型時期,利益主體多樣化和價值取向多樣化日益凸顯,人們的思想活動呈現多變性和反復性,由此構成的社會矛盾的多發(fā)性、多樣性和復雜性,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穩(wěn)定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突出問題。政府部門在加強文化建設的同時,如何積極引導農村群眾提高思想道德素質、法制觀念和生活質量,擴大社會主義文化影響,促進社會穩(wěn)定,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各級領導特別是基層干部必須切實重視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管理,正確處理建設和管理、使用的關系,使公共文化設施充分發(fā)揮作用,讓公共文化體系更好地惠及老百姓。
二、文化活動數量與質量并重
基層期盼活動多、演出多,但并不是什么樣的演出老百姓都愛看。只有數量沒有質量的文化活動,是不能滿足群眾需求的。作品的產生需要體制機制保障,需要社會支持,但歸根結底,需要文藝工作者付出艱苦的個體勞動。因此,群眾期盼能有更多有志氣、有責任感的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創(chuàng)作出更多接地氣、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好作品來。
1.引進優(yōu)秀人才,組建民間文藝團隊聯合會。民間文藝團隊是來自基層、扎根基層、服務基層的文化隊伍,應群眾強烈的文化需要而生,能滿足基層群眾表現或交流的需要,且民間文藝團隊能較好地成為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團隊的活動為社會情緒的調節(jié)提供宣泄的渠道,從而避免一些社會矛盾的激化和不良社會團體的出現,促進社會的安定和諧。所以在組建團隊方面政府應加強引導,文化宣傳部門要加強 組織協調,讓團隊在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提高當地群眾文明素質、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等方面做出更大的貢獻。
2.高質量的文化活動應該是符合百姓需求的更有“地氣”的。讓公共文化服務更接地氣,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參與。政府可以采取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給群眾“點單”的權利。這不僅能夠活躍文化消費,還能引導文藝院團等文化機構按照觀眾需求開展創(chuàng)作。小康之后,文化將會成為群眾的新期待,基層文化工作日益重要,需要今后能有更多精美的文藝大餐使百姓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3.為了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我們在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建設的同時,可以尋求民間力量的加入,激活優(yōu)化基層文化的供給結構。這是政府對新時期老百姓個性化文化需求的理解與尊重,也正是一切基層文化供給側改革的邏輯起點。可以充分調動和發(fā)揮離退休干部、教師中文化熱心人的作用,支持、鼓勵文藝演出隊多出作品、多出精品。
三、打通文化暢通基層的最后一公里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痹谌珖麄魉枷牍ぷ鲿h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興文化”的使命任務:“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繼承革命文化,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边@為新時代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我們要結合基層實際,補齊工作短板,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1.抓好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基層文化館、數字影院和鄉(xiāng)(村)文化站(室)建設,打造集文化宣傳、黨員教育、體育健身等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構建縣、鄉(xiāng)、村三級文化服務網絡。
2.抓好文化隊伍建設。加強基層文化隊伍建設,建立基層文化專干培訓制度,安排專業(yè)文藝骨干到基層進行專業(yè)輔導;采取政府購買服務與群眾自籌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文化惠民活動。
3.抓好文化活動建設。在春節(jié)、中秋等傳統文化節(jié)日期間,通過“送電影下基層”“送節(jié)目下基層”“送書籍下基層”等活動,努力豐富群眾業(yè)余文化生活;積極開展公益文藝演出等系列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內涵;扎實推動圖書館、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等文化場所面向社會免費開放,吸引群眾積極參與文化生活。
四、增強政府干部基層文化服務的創(chuàng)新意識
目前我們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并非只有“休閑娛樂”這一點,還包含著學習科學知識、維護社會公德、滿足情感需求等眾多豐富的內容。而農村文化工作還不能完全滿足農民的這些文化需求。因此,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工作要進一步從農民的實際需求出 發(fā),進一步地將工作重心下移到村、到戶。如充分利用農家書屋經常性組織群眾開展“每天讀書一小時”“全村讀書日”等活動,提高群眾讀書積極性;利用科技、法律等書籍,在農家書屋開辦“農技大講堂”“法律講座”等,定期邀請專業(yè)人員、農技員, 可以是村里的種植養(yǎng)殖大戶、致富能手,為群眾講授相關知識,提高群眾農村實用技術水平;可以分層面,如黨員、婦女、老人、未成年人,舉辦各種形式的入黨的知識、法律知識、烹飪技巧、養(yǎng)生知識等為主題的比賽活動。
綜上,在新時期我們應該強力推進農村基層文化站建設,不斷更新文化發(fā)展理念,積極探索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治理新模式,創(chuàng)新服務體制機制建設,有效激發(fā)農村文化發(fā)展的動力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蔡利民.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N].光明日報,2018(06).
[2]郭淑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群眾觀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