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氣韻生動”出現(xiàn)在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中,最初以畫論的形式進入到中國藝術領域之中,對中國書畫藝術以及后世的文學、美學中都有深遠影響?!皻忭嵣鷦印币恢笔俏膶W藝術領域的關鍵概念,所以對近些年關于“氣韻生動”的研究進行了梳理總結,主要從“氣韻生動”的語義研究、“氣韻生動”概念的歷史演變、“氣韻生動”概念的西譯及現(xiàn)代闡釋、“氣韻生動”與中國藝術的精神這些方面歸納“氣韻生動”的研究現(xiàn)狀。
【關鍵詞】 氣韻生動;謝赫;《古畫品錄》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8-0069-02
一、“氣韻生動”的語義研究
為貼近謝赫“氣韻生動”原始之意,研究者對“六法”的文本進行詳細的斷句解讀,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中,較多的研究是關于“氣韻生動”與整個“六法”之意的辨析?!吨袊L畫美學史》中詳細解釋了 “氣韻生動”與“六法”之間的關系;張藝靜《錢鐘書論謝赫“六法”及相關爭議評析》主要通過錢鐘書在《管錐篇》中采用了“以經解經”的闡釋方法對“六法”重新進行了“二二式”斷句,對“六法”進行了語義上的闡釋。針對六法的句讀問題,國內學術界劃分成了新舊兩派,新派認為錢鐘書先生的斷句符合謝赫原義,使得“六法”的含義更為準確;舊派則認為錢先生的斷句不符合文獻的記載,并使得“六法”中所凸顯的美學含義被剝離掉了,從宏觀層面割裂了“六法”間的聯(lián)系。例如,《謝赫六法義證》中指出:錢鐘書先生的六法中前后兩詞是等同的這種說法是站不住的,認為氣韻生動中,氣韻是做生動的限定成分,氣韻是生動所想達到的最高境界;《中國美學思想史》根據(jù)南朝姚最的表述,認為“生動”是“氣韻”的狀語,伍朵《“六法”的新標點質疑》就認為錢先生的標點“一是答非所問,二是不合語法” ①;李澤厚、劉綱紀在《中國美學史》中也支持了舊式標點,《中國藝術批評史》中針對“六法”的句讀問題中也肯定了舊式標點。邵宏《衍義的“氣韻”——中國畫論的觀念史研究》中對“六法”斷句這一點做出了系統(tǒng)梳理和研究,他立足歷史情境和語言學規(guī)律支持了新式標點,認為錢鐘書先生的斷句大體符合六朝時期字句的閱讀和表達習慣。所以在了解“氣韻生動”的內涵時,去了解“六法”這一藝術概念的具體內涵就顯得十分必要,這對當下解釋一些畫論書論中的經典命題以及藝術史研究具有啟示意義。
二、概念的歷史演變
關于“氣韻生動”概念的歷史演變研究,主要是從繪畫的主要內容和風格方面進行闡釋。張藝靜《“氣韻生動”概念的歷史流變》,文章主要通過梳理從唐朝至清朝的文人畫家對于“氣韻生動”的大致呈現(xiàn),由此探析中國古代藝術精神在繪畫藝術中的具體表現(xiàn)以及歷代繪畫理論的變遷。《中國美學全史》評價謝赫《古畫品錄》以“六法”為標準,將三國吳至南朝齊(個別畫家可能活到梁)的27位畫家分為六個等級加以品評,從而體現(xiàn)他氣韻為主而兼顧用筆的美學旨趣。《中國美學范疇叢書》中提出了從氣韻生動到虛實相生,“氣韻生動”是“傳神”和“神韻”為基礎的美學內涵,而“氣韻生動”的“韻”也就是虛實相生的含義,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氣韻生動”的內涵,羅宗強《說“氣韻”與“神韻”》侗廣婁《“氣”“韻”“氣韻”“氣韻生動”》也提出相同看法,認為能做到生動那么氣韻自然存在,氣韻,生動是第一要義。一切文學藝術,都屬于形象思維范疇,氣韻是繪畫的靈魂,生動是氣韻的靈魂。
三、“氣韻生動”概念的西譯及現(xiàn)代闡釋
到現(xiàn)代語境中,曾肖《現(xiàn)代語境中的“氣韻”范疇》從西方文論影響下的“氣韻”范疇、美學學科建設中的“氣韻”范疇、“氣韻與靈韻”、“生命意味”的中西比較三個方面對“氣韻”做了現(xiàn)代意義上的解釋,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與自然圓融和諧的關系,使其變得更加有活力?!兑饬x與視覺梅洛龐蒂美學及其他》認為“氣韻生動”直抵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命精神的最深處,強調以藝術家的身心去體證宇宙萬物、大化流行的生命節(jié)奏,使作品超越被動的生存形態(tài),加入生命之流中去,彭鋒《滕固論氣韻生動》從20世紀對“氣韻生動”的譯得出藝術的本質是節(jié)奏,氣韻生動最重要的是生命。彭鋒《氣韻與節(jié)奏》通過對比中西方繪畫中線條的差異性,得出氣韻不是節(jié)奏,氣韻應該是寫意。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藝術的線條就體現(xiàn)了氣韻生動的內涵,集中對中國藝術中的線條問題進行了探討,例如:《劉剛紀藝術學美學文集》中指出中國畫的線是通過漆器藝術的線發(fā)展而來的,這種線具有高度的生命感;張法《線的藝術說質疑與反思》他認為中國畫是在天人合一上,人的“用筆”包括書畫家對身體的運用,是作為一個整體的相關性。
關于氣韻生動的美學意義方面,彭鋒《氣韻與光影——兼談宗白華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建構方式 》一文中,指出宗白華將“氣韻生動”轉變成了一個現(xiàn)代美學和藝術批評的概念,為中國現(xiàn)代美學作了重要的示范,張藝靜《“氣韻生動”概念的西譯與現(xiàn)代闡釋 》在現(xiàn)代意義上與宇宙生命本體相聯(lián)系,賦予了氣韻生動更為縱深的含義,為建設美學的思路做了很大的貢獻。曾肖《氣韻范疇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多維闡釋——以宗白華、鄧以蟄、錢鐘書、徐復觀為例》、管才君《“氣韻”的歷史演進與美學意蘊》發(fā)表了相同的看法,唐善林在《“生命的律動”——宗白華“六法”繪畫美學思想探微》對“氣韻生動”在中西方的繪畫藝術中產生思考,并從藝術意境層面來探討“氣韻生動”的關系,并且將氣韻生動與宗白華先生的生命哲學相連?!段簳x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一書將“氣韻生動”這個范疇作為說明各種美學和藝術問題的最后依據(jù)和最高標準,還將其引入審美教育領域,賦予其一定的美育意蘊,將其作為衡量美育效果的重要標準和評判尺度。
四、氣韻生動與中國藝術精神
關于“氣韻生動”與中國藝術精神這方面的研究中,主要是氣韻生動的應用研究,不僅在中國繪畫中的應用,包括在舞蹈、音樂中的應用。這方面的所得出的觀點主要是繪畫方面居多,周奕希 《“氣韻”與六朝繪畫美學中的形似問題》張旭《“脈絡”和“留白”在氣韻生動中的統(tǒng)一》《喬詩雨《氣韻生動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李虹《氣韻生動 應物象形——記譚鳳嬛《紅樓夢》畫展》,這幾篇論文中都指出了氣韻生動顯現(xiàn)在中國畫中所采用的技法。張法先生的《線的藝術說質疑與反思》雖是從美術史方面入手研究,闡釋中國畫的重心是氣韻生動和骨力、骨法、風骨。葉萍《“氣韻”與“旋律”——論中國古代繪畫和音樂藝術內涵的通同性》、施媚《胡琴音樂表演藝術中如何做到氣韻生動》、高楊《氣韻生動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審美之本》這幾篇論文主要講述了在音樂舞蹈層面如何做到氣韻生動。程多耀《氣韻生動與中國藝術精神》認為將大自然客體氣韻化為個人主體氣韻,以達到天人合一的結果。滕固先生在《中國美術小史》中認為,氣韻生動是我國最高藝術觀,并且是先民的根本思想。《中國古典藝術理論體系建構研究》中持相同的看法,并且提到“氣韻生動”在繪畫史、書法、詩文等各種門類藝術的影響,氣韻生動不僅是中國繪畫的最高原則,而且廣泛存在于中國各類藝術中,是中國藝術的普遍原則。由天人合一而產生的氣韻生動是中國藝術精神的特質。
在對于“氣韻生動”的研究梳理過程中,發(fā)現(xiàn)研究者們不僅立足畫論的范圍,而且從美育方面,其他藝術領域的應用層面都進行探究,這樣就賦予了“氣韻生動”更多領域的價值意義,使得“氣韻生動”不僅在中國藝術史而且在美學和中國生命哲學的研究影響更縱深,這也是從畫論書論中看我國古代審美意識以及生命意識的有效途徑。但是就目前來講對于“氣韻生動”的美學意蘊以及生命哲學的把握,多與其他學科嫁接,對此的專門討論并不是很多,對于藝術精神和美學的價值層面,更多的是從應用層面來講,這一點還可做完善。
注釋:
①伍朵:《“六法”的新標點質疑》,《新美術》,1983年第1期,第74頁。
參考文獻:
[1]劉綱紀.劉綱紀藝術學美學文集[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8:355-357.
[2]盧政,祝亞楠.魏晉南北朝美育思想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15:195.
[3]夏燕靖,張婷婷.中國古典藝術理論體系建構研究(上)[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526-540.
[4]祁志祥.中國美學全史(第2卷 先秦至六朝美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276-279.
[5]于民.中國美學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272-279.
[6]曾肖.氣韻范疇在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多維闡釋——以宗白華、鄧以蟄、錢鐘書、徐復觀為例[J].學術研究,2018,(01):164-170+178.
[7]彭鋒.氣韻與節(jié)奏[J].文藝理論研究,2017,37(06):16-25+43.
[8]唐善林.“生命的律動”——宗白華“六法”繪畫美學思想探微[J].文藝爭鳴,2017,(03):123-129.
[9]彭鋒.氣韻與光影——兼談宗白華的中國現(xiàn)代美學建構方式[J].文藝爭鳴,2017,(03):103-107.
[10]彭鋒.滕固論氣韻生動[J].藝術設計研究,2017,(01):101-104.
[11]張法.“線的藝術”說:質疑與反思[J].文藝爭鳴,2018,(09):67-78.
[12]羅宗強.說“氣韻”與“神韻”[J].文學評論,2015(01):164-171.
[13]張藝靜.“氣韻生動”概念的西譯與現(xiàn)代闡釋[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02):85-90.
[14]張藝靜.錢鐘書論謝赫“六法”及相關爭議評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6(05):93-98.
[15]張藝靜.“氣韻生動”概念的歷史流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2):141-144.
作者簡介:
岳媛,女,山西介休人,山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藝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