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善秀 楊燕
【摘 要】 在全球化進程中,翻譯成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媒介。譯者尤其是離散譯者開始備受研究者的關注。本文以華人離散譯者劉宇昆英譯《三體》為例,分析英譯《三體》中采用的歸化、異化、譯者主體性等翻譯策略,并提出譯者自身的文化立場對翻譯策略選取的影響以及華人離散譯者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起著重大推動作用。
【關鍵詞】 離散譯者;翻譯策略;《三體》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4102(2020)04-0092-0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全球化進程中,國內(nèi)掀起了海外留學、移民的熱潮,因此離散現(xiàn)象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相關的離散研究也不斷得以擴展,延伸到了多領域,如社會學、歷史學和人類學,離散在學術領域得到了認可。伴隨著跨學科領域的發(fā)展及影響,“離散”一詞逐漸進入當代翻譯研究范疇,成為譯學界的重要研究課題。20世紀90年代文化研究進入后現(xiàn)代研究時期,涉列多民族、多文化和多地域的翻譯研究話題更加凸顯。21世紀以來,離散譯者成為備受關注的對象。
一、離散概念
早期離散指的是猶太人、非洲人和亞美尼亞人因驅逐、販賣和戰(zhàn)爭原因被迫遠離了自己的本土。童明教授認為離散在中文習慣性表述中,主要是指那些背井離鄉(xiāng)、妻離子散、被迫離家的人,過著不理想的生活。現(xiàn)今“離散”呈現(xiàn)泛化的趨勢,不僅僅是局限在華人在外,也指其他國家之間、地域之間,不在突出地域差異,而是譯者內(nèi)心存在的原鄉(xiāng)情感差異,對譯者文本產(chǎn)生的原鄉(xiāng)生態(tài)思想。
離散譯者的研究首先在于如何界定“離散譯者”,并不是每個移居異地的譯者都可以被視為離散譯者。離散譯者需要具備特定的要素即對原鄉(xiāng)有一個原鄉(xiāng)情感。有一些譯者雖然沒遷出原居住地,可他們?yōu)榱巳谌胍凭拥匚幕g方式上迎合了移居地的生活元素。當今全球化語境下,離散情況越來越多,筆者認為離散譯者應該具備兩種情況:一是移居異國;二是文化立場仍以原鄉(xiāng)文化出發(fā)進行譯介文化傳播。
二、劉宇昆及《三體》翻譯策略分析
劉宇昆出生于中國,后隨父母移居美國,他創(chuàng)作的科幻作品和譯作獲得“雨果獎和星云獎”等業(yè)界大獎,劉宇昆在英譯小說時積極地加入原鄉(xiāng)元素,讓故事中的原鄉(xiāng)角色凸顯。他的西方思維方式與邏輯理性融合原鄉(xiāng)情感讓其譯作呈現(xiàn)了文化多元化特點。這也是造就他科幻小說成就的重要因素,多元文化實現(xiàn)了原作與譯作的完美契合,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
(一)歸化翻譯
五四時期以前,中國文學外譯情況多以歸化譯法為主,如林紓、朱生豪等離散譯者多采用歸化策略,讓目的語文本盡量向讀者靠攏,讓原作者去接近讀者,更多地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氣息。歸化譯法要求在翻譯過程中向讀者透明并能達到行文流暢,最大限度地拉近源語,使其消除陌生感與異質(zhì)性。華人離散譯者創(chuàng)設了一種虛幻的角色,隱藏了身份,選擇了以本土文化價值觀為取向將譯作保留完整,對原文本進行置換,通過干擾目標語的方式來彰顯文化的異域性。如劉宇昆在英譯《三體》時,采用的是歸化譯法,以同步轉換實現(xiàn)特色本土文化。
例1:原文:“紅色聯(lián)合”對“四·二八兵團”總部大樓的攻擊已持續(xù)了兩天。
譯文:The Red Union had been attacking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April Twenty- eight Brigade for two days.
這段話是特殊時期的政治性文字,讀者在理解上存在很大障礙。譯者直接以直譯的方式進行語言轉換,其中“紅色聯(lián)合”直譯成“Red Union”,選擇“union”一詞來表述特有的機構組織,選詞準確,讀者能清楚地理解“紅色聯(lián)合”是一個組織,而“四·二八兵團”直譯為“April Twenty- eight Brigade”,這里數(shù)字的翻譯,體現(xiàn)了譯者對原鄉(xiāng)文化的理解,“四·二八”沒有直接理解為“April two-eight”,而是以特有的組織機構方式上進行對等翻譯,以歸化的方式來處理文化缺失的部分,幫助讀者領略文化的差異。
例2:原文:她知道自己已經(jīng)掉到陷阱的底部。
譯文:She knew that she had already fallen to the bottom of the pit.
這句話中的“掉入陷阱的底部”是中文語言中常有的表述,直譯成“fall to the bottom of the pit”。以最恰當?shù)姆绞奖A袅嗽凑Z文化特色,“pit”一詞表示坑、溝,一種極其糟糕的情況。符合了中文常規(guī)的表述,讓讀者理解語言意義。
(二)異化翻譯
五四運動以后,西方思想的傳入,異化翻譯策略開始得以推崇。異化翻譯策略是具體傳達原作的異域文化特色,采用的是異語語言形式和異常的寫作手法。異化翻譯策略不完全遵循目的語語言與語篇規(guī)范,出于幫助讀者領略原文所表達的人物性格、宗教文化等方面信息。
例3:原文:有時覺得生命真可貴,一切都重如泰山;有時又覺得人是那么渺小,生命都不值一提。
譯文:Sometimes I thought life was precious,and everything was so important; but other times I thought humans were in significant,and nothing was worthwhile.
這里的“重于泰山”沒有進行直譯,而是以意譯的方式進行語言轉換,譯成“important”,避免直譯給讀者產(chǎn)生文化歧義,語意上造成理解障礙,用意譯的方式能夠實現(xiàn)意義對等,“泰山”可以作為一個實際的地理位置,也可以是一處風景的代名詞。劉宇昆通過自身的語言修辭認知,解釋生命與泰山之間構成的隱喻關系,譯出了特有的中國文化。
例4:原文:他有奶便是娘,跑去為美帝國主義造原子彈!
譯文: He would serve any master who dangled money in front of him. He even went to the American Imperialists and helped them build the atom bomb!
這里的“有奶便是娘”是一個成語,比喻為了利益,不講原則,哪里有好處就往哪里靠。劉宇昆英譯時,并沒有直譯為“mother”,而是意譯“master”,對特有的成語典故時加入自身的文化理解,實現(xiàn)了語意的一致。
(三)譯者主體性
華人離散譯者作品外譯時進行主觀創(chuàng)造,采用了多元的譯介渠道,主觀能動性表現(xiàn)突出。離散譯者以客觀的第三空間視角看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和滲透,以更適宜的方式跨越文化障礙,是理智的“文化協(xié)調(diào)者”。翻譯的中間地帶是指介于源語與譯語的空間,內(nèi)容與形式都有別于源語文化和目的語文化,達到的是似是而非的層面,是一種文化離散空間。
例5:原文:與其他牛鬼蛇神相比,反動學術權威有他們的特點……
譯文:Compared to other “Monsters and Demons”,reactionary academic authorities were special……
Translators note: Originally a term from Buddhism,“monsters and demons” was use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refer to all the enemies of the revolution.
牛鬼蛇神為佛教用語,用以表達邪惡丑陋的東西。文章是描寫大革命時期,所以用該詞來表達被批判的群體。劉宇昆在英譯這段時并不是完全的直譯或意譯,而是綜合了文化傳承的一種中間模式,給予添加了譯注,解釋牛鬼蛇神的含義,讀者通過解釋可以明白牛鬼蛇神并非指具體事物,而是喻指革命的敵人。另外《三體》中如:錢鐘書、白求恩等人物,中國古代歷史知識:周文王統(tǒng)治時期、商朝統(tǒng)治時期等,都進行了加注,讓讀者更好理解,保留了原文化。
例6:太陽是陽,黑夜是陰。
譯文:The sun is yang,and the night is yin.
這句話中“陰、陽”兩詞,劉宇昆皆以音譯的方式翻譯為“yin”“yang”,陰陽文化是道家哲學思想,即為兩種關系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對立。它屬于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讀者在理解上存在困難,他以原鄉(xiāng)文化記憶理解,采用特殊的處理方式達到文化的譯介。
三、結語
華人離散譯者劉宇昆英譯《三體》中采用了歸化、異化、譯者主體性等翻譯策略,體現(xiàn)了翻譯策略的選取與譯者自身的文化立場息息相關。華人離散譯者群是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重要翻譯群體,他們精通外語,有基本的中外文學常識和文學審美素養(yǎng),有明確的自我文化立場。著眼于翻譯的準確性、可讀性、可接受性,以本土文化價值為立場,保留本土文化的語言特色,傳播異域文化。通過語言的轉換,達到文化特色蘊存來實現(xiàn)文化自信。華人離散群體對中國文化的翻譯和傳播研究有重大貢獻,因為其獨特的民族文化身份和廣闊的文化視野,將異域文化傳播到世界,實現(xiàn)文化的相互融合。這在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建構國家形象方面有重要意義。華人離散譯者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經(jīng)驗借鑒和現(xiàn)實反思,提供了寶貴的策略及路徑,讓文化更加多元化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明蓉.國內(nèi)離散譯者研究綜述(2006-2017)[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8,25(2):138-149.
[2]王曉鶯.當代翻譯研究中“離散”內(nèi)涵與命題[J].上海翻譯,2011(1):12-16.
[3]童明.家園的跨民族譯本:論“后”時代的飛散視角[J].中國比較文學,2005(3):150-168.
[4]汪世蓉.論華人離散族群對中國文化的翻譯與傳播[J].廣西民究,2015(4):143-148.
[5]汪世蓉.身份博弈與文化協(xié)調(diào):論華人離散譯者的文化譯介[J].中國比較文學,2017(2):103-115.
[6]汪世蓉.漂泊與歸屬:論離散譯者余光中的“中國情結”[J].社會科學家,2015(9):145-148.
[7]張倩.中國文學走出去的飛散譯者模式探索:以童明英譯木心短篇小說集《空房》為例[J].外語教學,2015,36(3):105-109.
[8]劉慈欣.三體[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
[9]劉宇昆.The Three-Body Problem[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