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羽
【摘? ?要】對照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小學英語課堂在應用和遷移學習中存在著許多問題。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教學設計方法強調以終為始的逆向思考,注重從學習結果入手,以人教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為例,教師應在開展單元設計前預測學習結果,明確單元目標,統(tǒng)領單元教學;設計任務,檢驗學習增量,為教學提供評估證據(jù);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采用多元方式,追求教、學、評的一致,使英語課堂走向高階和深入。
【關鍵詞】小學英語;核心素養(yǎng);單元整體;UbD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總目標是“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心智發(fā)展,提高綜合人文素養(yǎng)”。課程改革也要求教學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yǎng)本位,強調學習的有效應用與遷移。然而,在課堂學習中,學生常常無法圍繞學習目標主動參與課堂,對學習結果的水平表現(xiàn)認識模糊;在內容選擇上,教師習慣于將教材視為教學大綱,強調教材內容的全面覆蓋和按部就班,缺少對單元整體的整合提煉;在對學習方法的引導上,教師更傾向于對離散語言知識進行機械操練,很少從目標和問題出發(fā),揭示單元蘊含的關鍵思想,建立學習關聯(lián)點;在對學習結果的評價上,教師則更側重于通過做練習和測驗來考查學生孤立的知識與技能,而非通過測試對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來了解學生對核心內容的理解程度。
眾所周知,綜合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建立在對學科知識的深度理解的基礎上,學生要能夠基于不同的情境,有效運用知識和技能,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這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重新解構重組,在教學前就對學生的學習結果設定合理的預期。UbD逆向設計模式在這方面提供了可行性思路。UbD(Understanding by Design)是由美國Grant Wiggins和Jay McTighe提出的一種教學設計方法,它強調以終為始的逆向思考,注重從學習結果入手,以長遠的綜合學業(yè)表現(xiàn)為教學起點,明確學習證據(jù),再進行教學設計。UbD在建構主義認知理論的指導下,通過揭示與主題相關的大概念,整合零散的知識與技能,為學生提供理解知識內容的框架,進而實現(xiàn)深度理解,最后實現(xiàn)應用和遷移。本文以人教版英語五年級下冊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為例,嘗試從UbD視角出發(fā),探究小學英語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可行性。
一、預測學習結果,明確單元目標,統(tǒng)領單元教學
明確最終目的地,行走路徑才能逐漸清晰,而教學的目的地應該是學生的變化,而不是教師的行為或教學的內容。因此,在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需要明確大概念和基本問題,思考:哪些基本問題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究?學生可以獲得哪些理解?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識和技能?學生最終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和遷移到什么地方?經(jīng)過思考,教師對該階段的目標進行整合設計,如表1所示。
UbD逆向設計很好地連接了遠景目標與近景目標,它促使教師不斷提醒自己以單元目標、學段目標、課程目標等更高位的視角去看待每一課時的目標。在本單元的設計中,學生從最初理解calendar的意義,到了解calendar的結構和使用場景,最后自己動手體驗calendar的制作過程,目標聚焦一以貫之,設計步驟環(huán)環(huán)相扣。與傳統(tǒng)教學設計相比,它更強調目標的一致性和核心問題的解決,同時讓離散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有了附著之地,為學生的知識建構提供了更大的生長空間,當然,也為教師深入理解課程標準、解構學習目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設計任務,檢驗學習增量,為教學提供評估證據(jù)
在這個階段,教師需要模擬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生已經(jīng)獲得預期的知識、技能和理解水平。在UbD設計的視角下,開展教學總是需要各種各樣的證據(jù)。測驗和答題雖然可以證明學生獲得了相關知識,但學生還需要通過有效運用來證明他們是否真正理解了這些知識,由此來明確學生的學習增量,為后面的教學提供依據(jù)。那么,在這個單元中,什么樣的表現(xiàn)性任務可以呈現(xiàn)學生對School calendar的理解程度?什么樣的引導性問題可以幫助教師得到評估證據(jù)?評價標準是什么?
為了從不同角度找到學生理解能力的證據(jù),教師設計了兩項表現(xiàn)性任務和兩項評價任務,即作業(yè)和單元測驗。UbD模式中的理解包括解釋、闡明、應用、洞察、神入、自知六個側面,這六個側面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表2為圍繞本單元六個側面所設計的引導性問題,它為學生完成表現(xiàn)性任務提供提示,助推目標的達成。
第一項表現(xiàn)性任務為Make a poster about the calendar。教師通過What should you see in a calendar? When do we use a calendar? How do we make a calendar? 三個問題組織學生交流學習。學生將在思考后匯總研究成果,并以海報的方式呈現(xiàn),在課堂中分享。
第二項表現(xiàn)性任務是The Best Designer。學生分頭為本班設計一份月歷表,在班內展示,由學生評出最佳設計獎。最佳設計的作品將被裝幀起來,掛在教室公告欄,作為正式的班級月歷。
UbD模式下的學習任務多為復雜情境下的人際的交往和問題的解決,學生不僅要通過背誦或復述來展現(xiàn)語言能力,還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現(xiàn)核心素養(yǎng)。在My school calendar單元,小組研究性報告和月歷的設計都是真實情境下的學習,學生要解釋月歷表的結構組成,闡明月份與大事件的對應關系,設計班級的月歷表,洞察表內項目,感受西方人眼中的中國節(jié)慶日,由此審視自己的元認知。滲透六個側面理解的任務設計,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學習的意義,避開“理解學習=信息傳遞”的誤區(qū)。此外,UbD模式十分關注評估證據(jù)和標準,這與平時教研所說的“以評促學”“評價前置”如出一轍,但在逆向設計框架中,評價有了更清晰的模板和路徑,對教學的指導意義更為明顯。
三、設計合理活動,采取多元方式,追求教、學、評的一致
有了清晰、明確的預期結果和評估證據(jù)之后,教師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思考最適合的教學活動。怎樣設計學習活動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和運用技能來獨立完成任務?根據(jù)表現(xiàn)性目標,教師需要教什么內容?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選用什么樣的資源和材料?怎樣劃分課時?通過表2的引導性問題的串連,學生將經(jīng)歷以下學習活動,逐步實現(xiàn)對學習內容的深入理解。
(一)提供資源,開展自主學習
Calendar是本單元的討論話題。在引出話題之后,教師請學生思考:What should we see in a school calendar?該問題從話題整體入手,喚醒學生對calendar的回憶和聯(lián)想。隨后,教師提供學習資源,通過翻轉課堂,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相關任務清單。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掃清12個月份的單詞,When...? 等句型和課文在朗讀、理解上的障礙,為后面的小組討論做好知識和技能方面的鋪墊。
(二)小組合作,開展研究性學習
學生的任務是Make a poster about the calendar,這個過程旨在幫助學生在解釋、闡明、洞察、神入四個維度建構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學生需要帶著自學微課的任務清單參與組內交流,向同伴解釋月歷表的構成,共同為月歷表的使用場景設計一段對話,并討論月歷表的制作過程,最后形成一份海報,向全班同學展示。具體任務如下。
1. Feedback. What can you see in a calendar? Match the months and big days, then share with your partner.
2. Dialogue. When do we use a calendar? Try to introduce your school calendar to your American friends by making up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3. Discussion. How do we make a calendar? Do you like a calendar with more things or less things? Discuss in groups and make a poster about how to make a calendar.
4. Presentation. Present your poster in class.
5. Evaluation.
為保證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學生需要提前明確小組分工,確保組員各司其職,相互促進;為增加過程的趣味性,小組展示中以角色表演、實物呈現(xiàn)、合作講述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方式呈現(xiàn)。聽眾需要從海報內容的完整性、組員合作的有效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任務完成的表現(xiàn)性四個方面為其評分。同時,學生要從知識獲得、技能獲得、理解程度、組內貢獻四個方面展開自評。
(三)個人實踐,開展個性展示
在個人實踐環(huán)節(jié),教師將開展The Best Designer評比活動。學生根據(jù)實際情況為本班設計一份月歷表,并通過班級展覽,評出最佳設計獎,作為班級月歷。這個學習活動建立在前一階段學習的基礎上,旨在讓學生在應用和自知兩個維度進一步加強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使用計劃、檢查、監(jiān)測、檢驗等調節(jié)機制。
具體有四項任務。一是信息收集:學生將采訪班主任、各科老師及家長,查閱資料,與同伴交流,整合月份、節(jié)慶日、慶祝方式等信息,形成口頭報告。二是自主設計:學生要篩選信息,完成月歷設計。三是展示評選:班內學生舉行月歷設計展,學生推薦自己的作品,其他學生做出判斷并投票選出“the best designer”。四是自我評價:學生在展示的同時進行自評。評價從項目的完整性,語言的準確性,內容的合理性,布局的藝術性四個方面入手。
有了教學目標和學習增量的預設,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在這一設計中,學生圍繞Calendar展開討論和探究,學習任務與日常生活緊密關聯(lián),整體教學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知識建構塊狀化、序列化,學習過程直指生活中的真實問題。且教學過程與評價過程完美融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多元,評價方式多樣,教、學、評一體化的目標得以實現(xiàn)。
總體而言,隨著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地,英語課堂正在由知識本位向素養(yǎng)本位轉變。UbD 逆向設計視角下的單元整體設計為這一改變描繪了較為清晰的圖景?;谠撃J降慕虒W設計以終為始,逆向而行,整合教學內容,重組教學要素,預設任務驅動,促進價值理解,為實現(xiàn)育人目標,為英語課堂走向深度學習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參考文獻:
[1] 威金斯,麥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M].閆寒冰,宋雪蓮,賴平,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徐浩,屈凌云.聚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
(浙江省杭州市勝利小學?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