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紅
在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教師不但要使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使其獲得終身受益的“鑰匙”。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說過: “學生通過資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師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與百分之九十九,這個比例也許夸張了一點,但至少說明一個道理,學生是具有自求得知能力的”。作為教師就要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讓他們具有終身學習的資本。而培養(yǎng)預習習慣,是教師實施語文有效教學,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一、預習時間的安排
預習以課內(nèi)為主,還是以課外為主?一堂課40分鐘,如果讓學生走馬觀花的看一遍課文,不會起到什么作用,尤其是高年級課文比較長,如果讓學生認真讀一讀,想一想,至少也得二、三十分鐘。那么,在剩下的時間里進行教學,因時間倉促,勢必影響教學效果,不能較好的發(fā)揮預習的作用。
如果把預習放在課外進行,也存在著問題:老師只在講課之前布置一下預習作業(yè),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導,學生的預習沒有實效。因此,預習應作為一種基本形式(預習課)固定下來的。當然,在學生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預習能力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放在課外進行。
二、預習方法的指導
方法是解決問題的重要策略。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個人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就能獨立地向新知識領(lǐng)域進軍,才有可能攀上知識的頂峰。要想讓學生具有更強的學習本領(lǐng),作為教師就要重視方法的指導。
(一)預習活動的建模
預習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預習,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一般步驟,為預習活動建模,使預習有章可循。即讀—查—思—提。俗話說: “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時,在課文一些重點地方寫寫畫畫,圈圈點點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給不懂讀音的字標上拼音,不理解的詞寫上注釋,含義深刻的句子畫上線,重點的字詞加圈加點,對那些使人感動、讓人有感觸的句子,可以在旁邊標注自己的感想,有疑難的地方打個問號等。并采用“預習——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把學生的預習納入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感到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前奏。
(二)預習方法的指導
1.讀
一是讀課文。無論是初讀了解課文全貌,還是再讀的思考問題,都離不開讀?!白x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教學實踐,我也認識到這一經(jīng)驗是千真萬確的。因此,我要求學生在預習中必須做到熟讀。讀要有指導,課堂上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默讀的訓練,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生讀的能力。
二是讀課文以外與主題相關(guān)的文章。多讀同類文章,吸收一些好的語言,增添感性體驗。竇桂梅老師在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課前學生閱讀了兩篇課文,一篇是《圓明園的毀滅》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萊德的信》。上課伊始,學生的學習熱情便被點燃了?!坝⒎?lián)軍把金碧輝煌的圓明園搶劫一空,焚燒殆盡,真是強盜行徑?!薄拔易x了兩篇課文感受是兩個字:悲憤,無比的悲憤與憤怒。”“東方園林藝術(shù)的瑰寶,建筑藝術(shù)的精華,變成了斷壁殘垣,一片廢墟,讓人痛心不已?!睂W生在讀書中真的動了感情。作為語文老師就應該像竇桂梅老師那樣將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落到實處。
2.查
查字典及各種參考資料。新課標要求學生學會使用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前不但要給學生充分自學查閱的時間,教給學生正確的查閱方法,在課堂上,還要恰如其分的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充分交流。
3.思
學會思考這是閱讀的核心,也是預習的關(guān)鍵。愛因斯坦說過: “學習知識,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p>
教師根據(jù)課文及學生實際提出思考題,比如《草船借箭》一課,這是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一段歷史故事,為了使學生較好的理解課文,在課前一個月,我布置學生收看《三國演義》影視片,閱讀《三國演義》42 ~46回。想一想:1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形勢怎樣?2.周瑜為什么嫉妒諸葛亮?他說過哪些加害諸葛亮的話?在課堂教學中,我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匯報交流預習成果,使這一課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提
勤于質(zhì)疑,這是預習的深化。古人云:“學貴質(zhì)疑”。愛因斯坦說過: “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p>
(1)激勵學生提出問題
課前我認真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對學生預習中提出的高質(zhì)量的問題,我把它納入教學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引導學生通過自己談談、想想、說說、議議去解決。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過于枝節(jié)沒有多大意義的,我也對其熱情鼓勵,充分肯定,并及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實踐證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如果課文難度大,學生質(zhì)疑少,情況則相反。
(2)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引導學生從抓住關(guān)鍵詞語、句子發(fā)問;從課文的課題上發(fā)問;從課文的思想內(nèi)容上發(fā)問;從課文的語言應用上發(fā)問;從標點符號運用上發(fā)問;從課文的寫法上發(fā)問;從課文的插圖上發(fā)問;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活動處發(fā)問等等。
三、預習習慣的培養(yǎng)
“預習卡”以書面的形式直接反映了預習的具體要求和內(nèi)容,它從口頭布置的作業(yè),變成了規(guī)范性的作業(yè),它需要學生在獨立閱讀的基礎(chǔ)上進行思考學習,并將自己的點滴收獲和問題反映在具體的可以看得見的作業(yè)中。這樣的預習卡就好比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預習的路徑,引領(lǐng)孩子們自主探究。根據(jù)年級的特點、單元的特點、課時任務以及不同的文體來設計多樣性的預習卡。具體設計時有所側(cè)重:可以是重點查閱資料、也可以是重點在讀書、還可以是重點提出問題。預習卡更有效發(fā)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的熱情。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功”。只有學生把課文預習透了,上課時才會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大膽發(fā)言,敢于爭論,使課堂教學輕松愉快,活躍有趣,主動扎實,教學的效率才能提高。同樣,有效的課堂教學更能促進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預習。預習使語文學習成為一件真正開心、快樂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