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趙中林
(成都市雙流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成都)
ICU患者的病情通常相對較為嚴重,由于其大多難以自主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因此需要為其及時建立人工氣道來輔助呼吸。人工氣道是將導管經鼻或口插入氣管或氣管切開接入上呼吸道的氣體通道,在各種疾病搶救中,人工氣道均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對挽救患者生命,提高治療效果具有重要意義[1]。但是人工氣道建立后,患者的上呼吸道的降溫加濕功能也會因此喪失,進而導致其下呼吸道失水,誘發(fā)各種并發(fā)癥,例如肺部感染等,影響患者預后[2]。因此為進一步改善ICU人工氣道患者預后,促進其早日康復,做好其氣道管理護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本次研究抽取了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收治的92例ICU人工氣道患者作為研究觀察對象,以對系統(tǒng)氣道管理在其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中的防范效果作進一步探討,詳細研究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間收治的92例ICU人工氣道患者,通過雙盲選法將其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參照組患者例數為46例,其中男性患者共計24例,女性患者共計22例;患者最大年齡為75歲,最小年齡為48歲,年齡中間值為(59.93±4.77)歲。觀察組患者例數為46例,其中男性患者共計25例,女性患者共計21例;患者最大年齡為74歲,最小年齡為49歲,年齡中間值為(59.95±4.73)歲。本次研究在我院倫理委員會監(jiān)督下進行,所有患者均對本次研究過程及目的知曉,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剔除合并凝血功能障礙以及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對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通過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比較后,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參照組46例患者的護理模式為常規(guī)護理,主要包括常規(guī)體征監(jiān)測、健康宣教、氣道管理以及用藥指導等。觀察組46例患者的護理模式為系統(tǒng)氣道管理護理。具體為:①建立系統(tǒng)氣道管理小組,由護士長根據科室實際情況選拔出護理經驗豐富的5名護理人員作為小組成員,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同時由組長組織組員進行人工氣道護理相關知識培訓,并且根據培訓內容進行相應的考核,以進一步提高組員的職業(yè)技能。②護理人員需要對各個導管的固定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同時輔助患者采用正確體位休息,期間密切觀察導管系帶松緊度,以防止其發(fā)生脫落。③按照人工氣道護理規(guī)程執(zhí)行氣道濕化操作,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在對患者氣道進行抽吸操作時,注意對吸管緩慢推進,動作輕柔,以防止損傷其肺部黏膜,在操作結束后,需要對患者的氣道分泌物量以及粘液稠度進行有效評估,從而合理調整下次生理鹽水的注射量和頻次[2]。④定期對氣囊進行壓力檢測,以方式發(fā)生氣囊充氣不足或過度情況,確保其壓力控制在25cmH2O至30cmH2O之間。
①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期間的肺部感染發(fā)生例數以及氣道黏膜損傷發(fā)生例數。②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期間的護理情況,主要記錄其ICU住院時間以及氣道護理用時。③通過科室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問卷主要從氣道護理、消毒管理以及護理操作等方面進行評分,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滿意度越高。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由統(tǒng)計學SPSS 22.0進行分析整理,通過(±s)對計量資料進行描述,通過[n(%)]對計數資料進行描述,檢驗方式分別為t檢驗或者χ2檢驗,結果以P<0.05說明組間數據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如表1所示,參照組患者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以及氣道黏膜損傷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的肺部感染以及氣道黏膜損傷發(fā)生率比較[n(%)]
如表2所示,在護理情況方面,參照組患者的ICU住院時間以及氣道護理用時均顯著長于觀察組,差異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護理滿意度評分方面,參照組患者的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差異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s)
?
對于ICU人工氣道患者,肺部感染以及氣管黏膜損傷是其常見并發(fā)癥,會對其治療效果產生一定影響。這主要是由于人工氣道的介入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患者的正常呼吸解剖結構,患者吸入的氣體由于沒有經過上呼吸道的加溫加濕處理,因此會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下呼吸道,導致下呼吸道內痰液由于缺乏濕潤氣體而進一步增加了其粘稠度,影響痰液排出而誘發(fā)肺部感染[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參照組患者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以及氣道黏膜損傷發(fā)生率均顯著高于觀察組,差異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系統(tǒng)氣道管理在降低肺部感染以及氣道黏膜損傷發(fā)生概率方面具有明顯優(yōu)勢。陳璐[5]在對78例老年患者人工氣道護理研究中指出,系統(tǒng)氣道管理下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2.56%,常規(guī)護理下的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為20.51%,差異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和本次研究結果一致,進一步證實了系統(tǒng)氣道管理在防范ICU人工氣道患者肺部感染中的良好應用效果。除此之外,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參照組患者的ICU住院時間以及氣道護理用時均顯著長于觀察組,組間數據差異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在護理滿意度評分方面,參照組患者的評分顯著低于觀察組,組間數據差異形成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系統(tǒng)氣道管理不僅可以進一步縮短患者的ICU住院時間,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其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這主要是由于在系統(tǒng)氣道管理模式下,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相關護理培訓來不斷提高其護理操作技能,通過嚴格遵循無菌操作以及保持輕柔操作,并且進一步加強患者的口腔分泌物護理、導管護理以及氣囊壓力檢測等可以有效降低其肺部感染以及氣道黏膜損傷風險,從而提高治療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6]。
綜上所述,對于ICU人工氣道患者,系統(tǒng)氣道管理不僅可以進一步降低其肺部感染以及氣道黏膜損傷發(fā)生概率,同時還可以有效提高護理效果以及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