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文新
摘 要:心智與品性是人行動的根源,引導問題學生重塑和建設正常的思想根基,糾正學生成長中的思想偏差和認知錯誤,是當前教育和教師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弟子規(guī);引導;認識錯誤;改正錯誤
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經典著作《弟子規(guī)》中,探索學生教育引導問題,我有幾點淺顯的認識與思考……
一、引導學生認識”錯”與“惡”,糾正偏頗以明“理”
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心智與品性是人行動的根源,引導問題學生重塑和建設正常的思想根基,糾正學生成長中的思想偏差和認知錯誤,是當前教育和教師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弟子規(guī)》中的有關表述,無疑給老師們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撐和行動指南。比如《弟子規(guī)》有言:“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這句話告訴我們,錯與惡是分層次的,無心之過是為“錯”,若明知故犯,有意犯錯就是“惡”了。如果死不認錯,還要去掩飾,那就是由一個錯誤變成了兩個錯誤,結果是錯上加錯。班主任老師在教育犯錯學生時,把“無心非,名為錯,有心非,名為惡”的思想傳遞給學生,并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犯錯是人之常情,行“惡”是學生大忌,知錯能改卻是勇者的行為。這樣以來,學生從內心深處去認識錯誤、改正錯誤有了一個思想鋪墊,學生會對自己的錯誤有一個下意識的自我判斷和自我糾正,錯誤自然會慢慢地減少直至消失。
二、引導學生尊重與敬畏生命,關愛自己以修“身”
教育首先教給人的是對生命的尊重、熱愛與敬畏。其次,教人以道德。再次才是教人以智慧?!兜茏右?guī)》中有言:“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這句話告訴我們,孩子的身體有傷害,道德品質出現了問題,自己的親人都會感到傷心或蒙羞。在日常的學生管理中,我發(fā)現有部分初中生由于受電腦游戲、不良電視節(jié)目的影響,出現了紋身、扎耳朵眼、染黃頭發(fā)等有悖規(guī)范的行為。還有出現早戀的同學,為了自以為是的“真愛”,在自己身體某個部位刺上喜歡的異性同學的名字,圖一時的沖動,一時的痛快,完全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殊不知這種做法,不僅傷害了自己的身體,對自己將來造成不良的后果,而且也會令父母傷心或蒙羞?!缎⒔洝分姓f的“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在平時的管理中,遇到學生對自己身體故意傷害的情況,如果用《弟子規(guī)》、《孝經》中的話去實施勸誡,讓學生明白這種行為有害于自己,受愧于父母,比那種用“你怎么自殘,這樣做是不對的”等蒼白無力、帶有責備的話語,效果要好得多。
三、引導學生常懷“仁愛包容”之心,換位思考以正“心”
《弟子規(guī)》有言:“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句話告訴我們,人與人要互有愛心,才能立于天地之間。當前大多數中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很強,說話做事很少能顧及到父母、老師、同學的感受,遇到同學間發(fā)生矛盾時,受不了一點兒委屈。教育學生遇事常懷互敬互愛的禮讓包容之心,是減少或避免同學、師生之間產生沖突的關鍵,也是是當下學生德育工作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在我的班里,曾經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情:甲、乙兩個同學因為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情,發(fā)生了口角。甲同學覺得受了很大的委屈,吃飯的時候,竟然將一碗熱湯潑到了乙同學臉上。進而引發(fā)了兩個人之間的一場打斗,結果兩個人都受了傷。《弟子規(guī)》有言:“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意思是說,我們對人說話或讓人做事的時候,必須要先問問自己,如果我們不希望別人這樣對自己,那我們就不應該這樣對待別人。但凡甲同學換位思考一下,事先考慮一下我這樣做該不該,如果對方用一碗熱湯潑我,我會怎樣。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學生便有了“仁愛包容的正心”。教師要把這種換位思考的方式教給學生,多考慮一下對方的感受,就能有效避免事件的惡化。值得一提的是,老師在批評學生犯錯時,也要用《弟子規(guī)》中的話提醒自己,對將出的言行要換位思考,考慮到學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做到“問己”與“律己”,教育效果要比單純乏力的說教要好得多。
四、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習好習慣,用心專一以養(yǎng)“法”
在執(zhí)教過程中,教師經常會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老師講過很多遍的題目,很大一部分學生還是出錯;有的同學平時看起來學習很努力,可成績總是不盡人意。出現這些情況,往往是學生心態(tài)浮躁、用心不專一的緣故。教師可以把《弟子規(guī)》中話與學生一起探討。《弟子規(guī)》有言:“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這四句話就是告訴為學者,學習過程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三者缺一不可,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四句話的核心就是告誡讀書人“用心專一”。它既是學習方法,也是學習習慣。平時學習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才能真真切切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
《弟子規(guī)》,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經典,行文中有許多值得我們老師學習和思考的古人智慧。如果我們把這些拾起來,這其實是對我們教育的一種提醒和拯救。吸收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精髓,關愛學生生命個體的真實感受,以喚醒人性的初心,并加以正確引導,我覺得,這是我們每一名教師應該擔當起來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劉維.孝經.弟子規(guī)[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