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芝,許宗磊,任玉華
(聊城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山東 聊城 252000)
右心室流出道是頻發(fā)性室性期前收縮(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和特發(fā)性室性心動過速的最常見起源部位。2015歐洲心臟病協(xié)會指南[1]指出,頻繁的PVC是可逆性心肌病的主要原因,可導致死亡率的增加。Del Carpio Munoz等[2]研究發(fā)現(xiàn),PVC負荷≥10%的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頻發(fā)PVC可引起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而PVC負荷≥20%的左心室起源的頻發(fā)PVC才能引起左心室收縮功能下降;起源于束支的PVC較前兩者的預后好,提示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頻發(fā)PVC更易誘發(fā)心功能不全。有數(shù)據(jù)顯示,β受體阻滯劑是治療有癥狀PVC的一線藥物,非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經典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和胺碘酮可作為二線藥物,對于無法耐受藥物治療或藥物治療失敗的患者,應進行導管射頻消融術(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以預防頻發(fā)PVC誘發(fā)的心肌病,RFCA可明確減輕PVC負荷,并可改善PVC誘發(fā)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降低[3]。2017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心臟病學會/美國心律學會指南建議將RFCA作為有明顯臨床癥狀且藥物治療效果欠佳或藥物治療不耐受頻發(fā)PVC患者的一線治療方法[4]。本研究通過比較RFCA及藥物對頻發(fā)右心室流出道起源PVC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情況,以評價RFCA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聊城市人民醫(yī)院心內科行RFCA治療的37例特發(fā)性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頻發(fā)PVC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40例特發(fā)性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頻發(fā)PVC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心率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特發(fā)性右心室流出道PVC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24 h動態(tài)心電圖顯示24 h PVC總數(shù)均>10 000,伴有頭暈、心悸甚至暈厥癥狀;②參考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制訂的心律失常診斷及治療標準[5],診斷右心室流出道PVC;③心電圖示左束支傳導阻滯,電軸右偏,Ⅱ、Ⅲ、AVF導聯(lián)R波高大直立,AVL導聯(lián)主波方向向下,R/S在胸前導聯(lián)移行于V3導聯(lián)以后。藥物治療后自覺心悸等癥狀明顯減輕,拒絕行手術治療者納入對照組;藥物治療不耐受或治療效果差,愿意接受手術治療者納入觀察組,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 ①合并呼吸道及全身感染性疾病;②合并高血壓;③合并甲狀腺功能異常;④行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排除瓣膜性或結構性心臟?。虎菪泄跔顒用}CT血管造影檢查排除冠心病。
1.3治療方法 對照組服用β受體阻滯劑治療,其中23例服用酒石酸美托洛爾(英國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704A25),每次25 mg,每日2次;10例服用比索洛爾(德國默克公司生產,批號:NT001327),每次5 mg,每日1次;7例服用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英國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1711010),每次47.5 mg,每日1次。療程均為6個月。觀察組行RFCA治療,采用Seldinger法穿刺右股靜脈,常規(guī)留置6 F、7 F鞘管,置入冠狀竇、右心室標測電極,連接三維標測系統(tǒng),將消融導管置入右心室流出道,建模,對患者進行激動標測、起搏標測,尋找起搏心電圖與臨床心電圖QRS相同或最相似的位點作為消融靶點。放電消融溫度控制在55~60 ℃,放電功率控制在25~35 W,試放電10~15 s,PVC消失為消融有效。
1.4觀察指標 全部病例術前進行心臟超聲、24 h動態(tài)心電圖、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等相關檢查。觀察組行RFCA前需停用所有抗心律失常藥物至少5個半衰期。測定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的左心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LVEF、6 min步行距離、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分級、PVC負荷、聯(lián)律間期、QRS時限,并進行對比分析。
2.1兩組治療前后LVEDD、LVEF、6 min步行距離、NYHA分級比較 治療前后LVEDD、LVEF、6 min 步行距離、NYHA分級的主效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考慮測量時間,兩組間LVEDD、LVEF、6 min步行距離、NYHA分級的主效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指標組間和時點間存在交互作用,治療前后兩組各指標變化趨勢不同,兩組LVEDD均縮小、LVEF均升高、6 min步行距離均增加、NYHA分級均改善,但觀察組各指標變化更明顯(P<0.05)。見表2。
2.2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后PVC負荷、聯(lián)律間期、QRS時限的主效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考慮測量時間,兩組間PVC負荷、聯(lián)律間期、QRS時限的主效應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各指標組間和時點間存在交互作用,治療前后兩組各指標變化趨勢不同,兩組PVC負荷均降低,聯(lián)律間期均延長,QRS時限均縮短,但觀察組各指標變化更明顯(P<0.05)。見表3。
2.3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發(fā)生心臟反應1例,血管反應1例,穿刺反應1例,疼痛反應1例,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81%(4/37);對照組發(fā)生心臟反應3例,血管反應2例,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2.50%(5/40),兩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53,P=0.818)。
表2 兩組特發(fā)性右心室流出道PVC患者治療前后LVD、LVEF、6 min步行距離、NYHA分級比較
表3 兩組特發(fā)性右心室流出道PVC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相關指標比較
心力衰竭是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確定與心室功能不全發(fā)展相關的潛在危險因素對預防和治療心力衰竭非常重要。心力衰竭的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血流動力學負荷過重等,均可造成心肌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最后導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而心律失常也是心力衰竭的病因之一,包括頻發(fā)的PVC、心房顫動等。近年來,頻發(fā)PVC所致心功能不全逐漸受到關注。
右心室流出道PVC大多數(shù)為良性心律失常,但目前右心室流出道PVC的病因、治療、發(fā)生機制等尚不完全明確。特發(fā)性右心室流出道PVC的病因較復雜,器質性心臟病是PVC的發(fā)病因素,但健康人群亦可發(fā)生PVC[6]。與左心室起源PVC相比,右心室起源PVC更易引起心功能下降[7],其機制可能是竇性心律時,左心室收縮,心尖部因心室擠壓射血而發(fā)生扭轉變形,繼而向基底部產生收縮運動,對于右心室起源PVC,心室收縮方向與其相反,引起左心室室壁運動不協(xié)調。Altemose和Buxton[8]首先提出了特發(fā)性右心室流出道PVC、室性心動過速的概念,其占所有PVC的80%左右。Yao等[9-10]利用超聲觀察右心室流出道PVC患者節(jié)段型心肌運動的隨訪研究發(fā)現(xiàn),期前收縮和竇性心律時的心肌收縮形式不同。Kass[11]建立左束支傳導阻滯模型的實驗結果提示,延遲激動部位心肌的傳導速度、復極時間、動作電位時程等電生理參數(shù)均與提前激動心肌存在顯著差異,提示右心室起源PVC致心肌病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本研究主要對右心室流出道起源PVC患者進行研究。
隨著三維系統(tǒng)的廣泛應用,RFCA的臨床應用日趨廣泛,RFCA治療頻發(fā)PVC的隨訪成功率可達90%[12]。Sharma等[13]通過回顧性分析PVC和室性期前收縮性心肌病(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induced cardiomyopathy,PVC-ITCM)的自然歷史,證實了RFCA可能逆轉PVC誘發(fā)的心肌病。Zang等[14]的薈萃分析顯示,RFCA治療PVC的長期成功率為66%~90%,LVEF在RFCA后的總體均值較基線上升7.7% (95%CI6.1%~9.4%),LVD的總體均值下降-4.6 mm (95%CI-6.0~-3.1 mm);亞組分析顯示,LVEF消融后總體均值較基線升高12.4%(95%CI8.1%~16.6%),左心室功能障礙患者總體均值降低-4.8 mm (95%CI-6.2~-3.4 mm)。證實頻發(fā)PVC的消融可改善心功能,特別是對左心室功能障礙患者。Zhong等[15]納入510例頻發(fā)PVC患者,其中215例接受RFCA治療,295例接受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結果顯示RFA降低PVC頻率的作用大于抗心律失常藥物(-21 799/24 h比-8 376/24 h,P<0.001);RFA治療后LVEF顯著升高,而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后LVEF無明顯升高。Wojdya-Hordynska等[16]測定經RFCA治療的93例頻發(fā)PVC患者的LVEF,結果顯示RFCA治療可明顯改善頻發(fā)PVC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多因素分析顯示,RFCA治療成功后6個月,PVC負荷超過20 000/24 h患者的LVEF明顯改善。心臟機械收縮、電激動不同步是PVC引起心功能不全的重要機制。RFCA改善PVC心功能不全的機制可能是導管RFCA利用低頻電流使局部心肌細胞發(fā)生凝固性壞死,進而消融興奮病灶,阻斷異常的心電傳導束,根治PVC,當竇性節(jié)律逐漸恢復后,房室舒縮趨于正常,冠狀動脈血供恢復正常,細胞凋亡減少,心室重構進一步改善,心臟功能改善[1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的心臟彩色多普勒超聲LVEDD明顯低于對照組,而LVEF明顯高于對照組,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為明確心功能恢復情況,本研究進一步測定了治療前后心功能分級及6 min步行距離,結果顯示,RFCA組較對照組治療后NYHA分級明顯改善,6 min步行距離明顯增加,證實RFCA能更好地改善心功能。
另有多項研究提出,PVC起源部位、期前收縮負荷、QRS時限、聯(lián)律間期是PVC引起心功能障礙的重要影響因素[18-20]。Baman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PVC負荷≥24%可預測PVC-ITCM,其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79%和78%。Del Carpio Munoz等[2]研究發(fā)現(xiàn),PVC的QRS波時限≥150 ms可作為PVC-ITCM的獨立預測指標,靈敏度可達100%。謝亮真[21]報道,短的聯(lián)律間期亦可作為PVC-ITCM的預測因子,短聯(lián)律間期致室性期前收縮性心肌病的機制可能為短的聯(lián)律間期影響左心室充盈時間、左心室舒張末容積及脈壓等,亦可加重心室的不同步收縮,心室收縮不同步會導致心臟有效泵血量減少,從而引起LVEF降低。本研究通過測定右心室流出道起源頻發(fā)PVC患者治療前及治療6個月后的QRS時限、PVC負荷、聯(lián)律間期發(fā)現(xiàn),與對照組對比,RFCA組PVC負荷降低、聯(lián)律間期延長、QRS時限縮短更明顯,進一步證實了RFCA改善心功能的療效優(yōu)于抗心律失常藥物。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本研究為回顧性分析,樣本量較少,動態(tài)心電圖記錄期間PVC的數(shù)量有所波動,心電圖QRS時限、聯(lián)律間期的測量存在一定主觀性,有一定的誤差,仍需要長時間、大樣本研究的進一步證實。
綜上所述,頻發(fā)特發(fā)性右心室流出道PVC可引起心功能不全,與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相比,RFCA能更好地逆轉心功能,可作為伴有心功能不全PVC患者的一線治療,對預防頻發(fā)PVC引起的結構改變和降低心臟性猝死長期風險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