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潭
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普及和發(fā)展,流行文化也趨向復制化和網(wǎng)絡化的特點??梢哉f流行文化不僅滲透到了學生的學習中,更成為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影響和改變了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和思想。面對流行文化的巨大沖擊,很多家長和老師對流行文化都采取了回避或者打壓的態(tài)度。而我認為,語文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和整合文化。流行文化雖然有其自身的狹隘性和負面性,但它對語文教學的潛在影響是巨大的,語文教學不應該也不可能回避和排斥它。教師也不應該把流行文化視為洪水猛獸,一味打殺。教師應該先了解學生文化構成體系中所受流行文化的影響,然后以“拿來主義”的策略挖掘流行文化中正面積極的情感與思想,并借鑒流行文化中活潑多樣的形式。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有選擇性地利用流行文化中豐富的資源,當然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面對和鑒別紛繁復雜的流行文化。引導下惡生在欣賞流行文化積極面的同時,學會質疑和反思,在批判中培養(yǎng)一種合作和兼容的能力。
初步確立以下幾種途徑和方式,有選擇性地合理利用流行文化,將其作為語文教學豐富的教學資源。
一、正面滲透截取法
正面滲透截取法就是截取流行文化中積極、正面的內容和情感,將之作為語文教學資源。以流行小說為例,很多學生都很喜愛金庸的武俠小說。前段時間,金庸的作品已經進入了全國版中學語文教材,這一事件告訴我們流行文化中還是有一部分具有積極的、正面的內容。像學生們喜愛的暢銷書中也不乏優(yōu)秀的作品:《床邊的小豆豆》表達的是童年的純真情感;熱門網(wǎng)絡日志陸幼青的《死亡日記》表達了面對死亡的坦然與堅強;《佐助家的阿姥》表達了樂觀樸實的生活態(tài)度。另外像學生喜愛的流行雜志《讀者》、《青年文摘》、《萌芽》、《最小說》等也不乏優(yōu)秀的作品。教師可以設立專題課外研究或是以開展閱讀會的方式,及時向學生推薦流行文化中的優(yōu)秀作品。
二、巧妙融合法
巧妙融合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將流行文化與經典文本巧妙地融合。這樣既能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又能消除學生與經典文本的心理隔膜。例如我在講解《秋水》這篇課文之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莊子的資料,并要求學生閱讀《莊子》的幾篇代表作。但是在預習作業(yè)中仍有很多學生反映很難讀懂。是啊,艱澀難懂的古文確實讓學生“敬而遠之”,后來我在網(wǎng)上找到了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畫的《莊子》的動畫版,于是在課前我給學生看了十分鐘“莊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動畫,那活潑可愛的畫風,那忠于原著的內容,那深入淺出的講解,一下子就讓學生走進了文本。當然在講流行文化與經典文本融合的同時,有點要特別注意。首先教師應該選取忠于原著的版本,不要選用改編甚至是惡搞的版本。其次教師要擺正心態(tài),千萬不要為了追求課堂的熱鬧,隨意地引入流行文化。最后像《莊子》的動畫,我只讓學生看了“莊子生平和主要思想”的動畫,并沒有讓學生看《秋水》的動畫版,因為影像會破壞文字的魅力,更不能代替學生閱讀文本的感悟力。另外教師在堅守文化操守、固守傳統(tǒng)價值的同時,也應該讓流行文化成為良性的教學因素,讓學生從多角度理解文本。
三、移花接木法
移花接木法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借鑒流行文化活潑多樣的形式,巧妙地移植外在形式,作為語文課的資源。許多娛樂競賽節(jié)目之所以吸引青少年,因為它們都有鮮活多樣的形式。教師可以借用或化用流行綜藝節(jié)目的外在形式,變成以能力和素質培養(yǎng)為目標,帶有語文訓練性質的競賽或活動方式。如在賞析畢淑敏的散文《我的五樣》時,我就大膽借鑒了心理訪談類節(jié)目的形式。又如在一次作文課上,結合“生命中最重要的”這個題目,我又巧妙借鑒了拍賣會的方式,先以一場“人生拍賣會”的游戲形式開展討論,結果全班每個同學都上臺暢所欲言,之后學生們寫起文章也不再感到思路枯竭了。另外像實話實說和幸運52等流行的綜藝節(jié)目形式,都適合移植到語文課堂中。
四、拓展延伸法
陶行知教育理論的精髓是:“生活即教育?!绷餍形幕呀洕B透了學生的生活,并對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教師可以將流行文化作為教學資源,引入語文拓展課、選修課和活動課中。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地選取流行文化的專題,開展寫作、訪談、演講、辯論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這樣將課堂語文教學與課后流行文化的探討結合起來,既能激活流行文化中隱蔽的教育,又能豐富教學資源。例如可以以“我最喜愛的廣告語”為主題開展自主探究的活動;可以做一份“本年度網(wǎng)絡中最熱門的詞匯”的研究報告。另外像影視評論等可以作為獨立的一門選修課來開展,以流行影視為切入點,指導學生研究。
五、兩相對照法
兩相對照法借用了比較文學的鑒賞方法,是指找到流行文化與經典文本的相似點并互相聯(lián)系,在比較鑒賞的過程中進一步感知流行的魅力,更感受經典的韻味。例如我曾以“乘著歌聲的翅膀”為主題,將流行歌曲與文學作品進行兩相對照,歌曲《濤聲依舊》和詩歌《楓橋夜泊》的對比;歌曲《等等等等》與小說《邊城》的對比……又如學生喜愛的流行偶像劇大多套用了莎士比亞的作品,有些甚至套用了中國古典“才子佳人”式作品的情節(jié)和結構,也可以以此為角度,讓學生進行分析。另外流行歌壇刮起了“中國風”,像《東風破》和《花田錯》等歌曲學生都是極力追捧。在北大自主招生中有賞析周杰倫的《青花瓷》這樣的題目,說明有學者已經開始關注流行文化的潛在教育價值?!爸袊L”的歌詞大量選用古典詩詞的常用意象,教師可以從古典詩詞的意象這個角度,將兩者進行對比鑒賞。兩相對照,揭示出了流行文化的蒼白和古典文化的醇厚;兩相對照,也可揭示出流行文化的鮮活和古典文化的生命力。
六、質疑反思法
質疑反思法是指面對鋪天蓋地、無孔不入的流行文化,教師要引導學生始終保持獨立的精神,質疑的態(tài)度和反思批判的勇氣。青少年的思想尚未成熟,很多學生對流行文化的態(tài)度不是全盤接受,就是盲目跟風,因此質疑和反思顯得尤為重要。例如以郭敬明和韓寒為代表的青春派作家對當今的中學生影響很大,很多學生追捧他們的作品,摘抄甚至模仿他們的作品風格。針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教師有責任帶領學生一起質疑和反思。我曾以辯論的方式引導學生重新審視青春派作品,結果學生們意識到:郭敬明的作品語言功底確實很好,但題材太過狹窄,情感基調陷入了刻意感傷的套路;而韓寒的文章雖然文字犀利,但有些批判缺少發(fā)人深省的力量。通過質疑和反思,學生們也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也向往以更深厚悠遠的文化來擴大自己的文化視野。
教師應該善于在經典文本與流行文化之間,引導學生融會和貫通,識別優(yōu)秀的流行文化和低俗的流行文化。將流行文化運用于語文教學中已經迫在眉睫。在語文教學中有選擇性地引入流行文化,對于語文教改的探討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