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璐
摘要:中華玉雕藝術是一種具有地域色彩的藝術表現形式,當代玉雕藝術的表現形式隨著時代和文化的發(fā)展而變化。如今,玉雕藝術也越來越趨于意象化,更多的傾向于抒發(fā)主體精神,排斥對自然形象的摹仿。意象是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也是具象與抽象的有機統一。意象是非理性的,人的本質也是非理性的,但會一直受到時代特征、風俗習慣及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作為玉雕藝術的傳承者,必須熟知中華文化,本文就意向語義在玉雕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進一步闡述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所在。
關鍵詞:玉雕藝術;意象;具象;抽象
中圖分類號:J31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 (2020) 09-0169-01
一、中華文化與意象
玉雕藝術既久遠又充滿朝氣,是一種具有中華地域色彩的藝術表現形式?!耙庀蟆笔侵缚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字面意思就是講意識形象化,“意”是指內心真實的感想,象”是指主體創(chuàng)作所呈現的表象。
隨著文人畫逐漸興起,意象審美的地位再創(chuàng)新高,對中國畫的藝術理論和觀念產生極大影響。當代中國玉雕要與“意象”交融,首先在創(chuàng)作中,要將意向觀念放在重要的地位;其次還要熟知中華文化,將中西方文化自然貫通,并巧妙結合,再用自己的主觀意識創(chuàng)作出東方專屬的玉雕藝術。
中國畫在注重自然形象的同時更加重視作者內心的情緒、情感交融,并將這種氛圍在畫中展現,這便是中國畫作者所共同追求的。寫生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中國畫中尤為獨特。中國畫寫生不是再現事物的自然形象,也不注重事物特定的光影、透視等,而是著重表現自然事物最典型的內在精神并融入作者的主觀思想。中國古代畫家有感而發(fā),隨性而畫的作品不僅是真實寫照,更是凌駕于客觀事實的態(tài)度,一種對待生命真誠的態(tài)度。中國水墨畫中獨有的表現手法——留白,給人一種無盡的聯想與想象,是一種意象的表達,烘托整體畫面深遠悠長的意境??傮w而言,中國畫寫生時刻都在傳遞意象美學精神。
二、意象在玉雕形式中的產生及規(guī)律
思維方式的不同會導致藝術形式的不同,也可以說藝術是非理性的。藝術的表現形式會受到時代精神、風俗習慣、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玉雕當然也不例外。由于時代和文化的發(fā)展,審美提高,玉雕作品不再拘泥于描摹自然形象,也就是所謂的“具象”表現形式,更多的是抒發(fā)主體精神,排斥對自然形象的摹仿,即對客觀世界的主觀表達。例如,山子玉雕一種獨立的玉雕藝術形式,通過藝術家的主觀感受,調整事物的布局,使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同時符合形式美法則。比如說四君子“梅、蘭、竹、菊”和歲寒三友“松、竹、梅”,在客觀現實中不可能同框,但是藝術家為了表達美好寓意,歌頌優(yōu)秀品德,弘揚文化精神,在山子雕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自己的主觀意愿將自然物體進行組合。山子雕與傳統山水畫也有著緊密的聯系,以“意境”為靈魂,追求物我不分的藝術境界,營造一種耐人尋味的美。而且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玉雕藝術形成了“北派”、“南派”、“揚派”、“海派”等風格迥異的玉雕門派。這些全都受到時代、風俗、環(huán)境的影響,不管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又或者是形式、題材、技法的變化都離不開這些因素的影響,這是玉雕藝術發(fā)展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
三、意象在玉雕形式中的本質與目的
“意象是具象與抽象的統一,其本質是非理性的,強調人的本質也是非理性的。藝術的價值表現在特征的重要與有益,而不是絕對正確的模仿。中國畫造型既不具象,也不抽象,而是具象與抽象的有機合一,這就是所謂的“意象”造型,注重寫意,這種“寫意精神,,在中國的傳統繪畫和書法中早已經有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并獲得共鳴。
中國畫不僅僅是描摹物體的形色,也不是單純的宣泄個人精神,而是將二者結合。玉雕藝術中,被稱為“立體國畫”的子岡牌,同樣如此。這樣的玉雕作品既能展現客觀景象的自然美,同時又酣暢淋漓地宣泄著主觀情感,充分展示了意象美。我國自古就有謙謙君子以玉比德,且常被文人士大夫佩戴于腰間,也是一種身份的象征,說明了子岡牌特征的重要;子岡牌將畫與詩融為一體,高雅脫俗,融入時代特征,凸顯文人情懷,說明了子岡牌特征的有益,兩者結合便造就了子岡牌不可取代的地位。由此可見,作品中的特征越重要越有益,作品才會越高級,越出色。
玉雕藝術的意象化使得其作品更具特色,更加獨一無二,與中華文化結合的意象美學無時無刻不透露著一種文人情懷的氣息。中國當代玉雕藝術家邱啟敬作品中的人物略去五官細節(jié),簡化山石造型,著重表現禪意,這便是意象的表現。中國的玉雕文化要走向世界,就應該有獨有的文化特色,注重本民族的文化內涵,挖掘中國傳統意象美學,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四、結語
從古至今,“意象”始終貫穿與中華文化的各個領域,在玉雕藝術中,無論是創(chuàng)作思維角度,文化內涵角度,還是藝術審美角度,都不失為一條創(chuàng)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所以我們應注重本民族文化,不斷挖掘意象美學,因為玉雕藝術必將成為一種更新潮,更高級的藝術載體。每個藝術家都各有千秋,每件藝術作品都無與倫比,中華文化定會得到進一步弘揚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法)丹納,藝術哲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
[2]李福順,中國美術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濟南:商務印書館出版,2007.
[4]施旭升,藝術即意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