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該文旨在說明,成都大學法學院定位于建設法治成都人才儲備庫,依托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斷完善“雙導師制”實踐教學模式,定位于培養(yǎng)能夠獨立解決社會實際糾紛的依法為當事人服務的社會法治人才,為建設法治成都作人才儲備??朔虒W硬件設施配套不足的困難,探索教學方式創(chuàng)新,創(chuàng)立并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法律診所,檢驗理論知識,訓練法律實務能力,融合校內外法治資源,階梯式孵化優(yōu)秀法學實踐型教師隊伍。
[關鍵詞]法律診所;實踐教學;師資培養(yǎng)
[作者簡介]劉德莉(1980—),女,四川廣安人,碩士,成都大學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9324(2020)28-0218-02[收稿日期] 2019-11-23
中國經濟正處于高速發(fā)展與結構變化并行的狀態(tài)中,企業(yè)人力資本要素日益重要。法學本科階段有效開展系統(tǒng)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實訓,將傳統(tǒng)的課堂法學理論講授和針對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實踐教育統(tǒng)一起來,其迫切性不言自明。
一、成都大學法學實踐教學綜合改革經驗總結
(一)目標定位于建設法治城市
由于人工智能日益參與法律服務,社會對法律從業(yè)者的法律素質、科技素質和道德素質等要求大大提高。成都大學法學院定位于建設法治成都人才儲備庫,依托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不斷完善“雙導師制”實踐教學模式,讓學生通過到司法機構開展專業(yè)認知、專業(yè)實訓等活動,體會法律職業(yè)道德操守,定位于培養(yǎng)能夠獨立解決社會實際糾紛的社會法治人才,為建設法治成都作人才儲備。
(二)積極拓展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
市場經濟的本質是法治經濟。建設法治成都,就是進一步深化改革,建設新一線國際成都。成都大學作為服務成都大發(fā)展的教育堡壘,充分整合各項資源,積極與各級人民法院共建校外法學實踐教育基地。法學院設立法律援助站,立足校園為廣大師生提供優(yōu)質法律咨詢,共建和諧校園。
(三)創(chuàng)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法律診所
設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法律診所,打破行政班級界限,讓學生通過抽簽或者自由選擇等方式組成相應的項目組,在診所教學中靈活運用面對面講授、學生項目組研討、師生相互點評等方式,訓練學生掌握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的基本知識和實務操作。設立八個實訓項目,體現勞動與社會保障爭議解決整體流程,具體內容包括:勞動爭議法律咨詢、勞動合同的起草與修改、企業(yè)規(guī)章制度的設計、工傷事故取證與工傷保險待遇、勞務派遣公司運作、勞動爭議的調解、勞動爭議仲裁、勞動爭議訴訟。通過實驗教學,促進學生知識點的落實和問題發(fā)現意識的形成,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科研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
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實踐教學面臨的困難
(一)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主動性不強
我國法學培養(yǎng)傳統(tǒng)受大陸法系影響較多,強調法學理論體系建構與嚴格形式邏輯推理,課堂上由教師作為主導,教育形式多為單純的知識講授,學生被動接受?!?0后”自我中心意識濃厚,難以做到換位思考,然而涉及具體的勞動爭議糾紛解決,大多數學生表現得無所適從。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實踐教學強調模擬真實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教師指導學生親自實踐、訓練學生收集資料、梳理法律條文、撰寫法律文書,決不能變成只是學生觀看,或者只有部分學生按照教師具體要求做,其他學生搭便車。
(二)實踐教學設備設施落后
目前法學實驗室多設計為模擬法庭,適應訴訟業(yè)務實訓,但不適合法律咨詢、合同起草、規(guī)章解讀、爭議調解等非訴訟業(yè)務實訓。速錄設備、打印設施、手工裝訂、簽字蓋章等實訓設備存在明顯缺陷,無線網絡數據更新升級能力不足。專職實驗員配備不夠,學生不能適時使用實驗室,常常導致實踐教學課前準備不充分。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大,農民工欠薪糾紛發(fā)生頻繁,本校學生及其家長經常咨詢有關勞動權益保護的法律問題。因為缺乏專業(yè)的法律咨詢設施,法學學生提供的勞動糾紛法律援助多停留在口頭咨詢階段,無法提供證據目錄、法律文書等專業(yè)法律服務。
(三)針對性強的實習基地建設困難
法學教育需要得到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同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相對應的實習基地多為法院勞動法庭、勞動仲裁委員會等社會機構,這些機構數量是有限的。且勞動仲裁委員會、社會保障局等機構專業(yè)性、技術性更強,對實習生職業(yè)技能與道德水平要求高,必須針對實習生進行崗前培訓,也要花費必要的人力、物力、財力。建設針對性強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實習基地困難,因此實習基地數量很少。
(四)階梯式法學實踐教學師資準備不足
法學實踐教學指導教師應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具備法學專業(yè)素養(yǎng),能夠用法言法語講授法律實務技巧,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法律職業(yè)道德培養(yǎng);第二,充分關懷學生,耐心在旁指導,關注學生實際能力訓練;第三,具備辦理勞動爭議案件的實踐經驗,能與勞動爭議調解仲裁院、社會保障局、勞動法庭的工作人員交流溝通。目前學校中能夠達到以上標準的法學教師人數不多,教師的法律實務能力難以在短期內提高,且不能形成合理年齡階梯。
(五)實訓成績評估困難
指導教師針對每一個學生,就個性化實訓內容進行較全面、系統(tǒng)的總結分析實施比較困難。對于學生的出勤考查,不能向學校教學那樣方便執(zhí)行。對于指導教師所要求的全部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學生所提交的不夠認真。欠缺專職實驗員,所有歸檔資料的整理與保存也是教學難點之一。
三、完善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實踐教學的建議
(一)建設多元化實踐教學平臺
建設校園內勞動糾紛解決ADR工作室(勞動爭議非訴解決),針對分行業(yè)工資構成、工資支付救濟、住房補貼、教育培訓福利等勞動者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科學設計調查問卷,并且結合大學生社會實踐教學項目,動員學生積極參與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問卷調查,收集真實數據,逐步積累資料,進而形成動態(tài)實時更新的大數據庫。
(二)建設校園法學圓桌論壇
建設“圓桌型”法學實驗室,組織開展對勞動案件審理的思考方法和對法律適用問題的討論,形成師生一對一談判式教學新方式[1]??梢詫⑷肆Y源管理、法社會學、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等課程中的實踐教學合并整理,形成多學科聯(lián)動,開展校園圓桌式論壇,展開對勞動法學熱點問題的討論,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勞動爭議談判動態(tài),反饋談判參與者的肢體表情和語言,并進行歸納總結。
(三)階梯式孵化優(yōu)秀法學實踐型教師隊伍
重視校內實踐教學師資培養(yǎng),提高教師從事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學校在招聘師資時,預先將人才進行合理分類,保障法學實踐教學師資后繼有人;豐富校內實踐教師培訓方式,構建綜合年齡階梯,可持續(xù)地發(fā)展法學實踐教學師資隊伍;融合校外法治資源,大力建設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實踐基地,聘請就勞動爭議處理具有豐富經驗的法官、勞動爭議仲裁員、律師、人力資源公司法務工作者到學校開展講座。
(四)探索形成式考核機制
探索形成式考核機制,促使學生通過完成作業(yè)、參與討論等手段進行自我評價,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己藭r引入競爭因素,避免搭便車現象,同時也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豐富學生法學專業(yè)知識結構,多元化構成成績評定[2]。對于實驗報告要及時存檔,輔助資料數字化處理,以便留存。指導教師形成團隊,互相評定實驗報告,分析學生的實訓過程,做到互相監(jiān)督,進而避免其區(qū)別對待學生。對學生的實驗報告進行評獎評優(yōu),對下一屆學生起到示范作用。通過考核縱向比較,積累法學實驗教學經驗。
參考文獻
[1]杜海.美國圓桌教學法對中國大學教育的啟示[J].繼續(xù)教育研究,2016,(11):111-112.
[2]張蕤,徐鵬,方明峰.基于過程性評價的、多元的地方綜合性高校課程考核方式[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 28(04):129-133.
Exploration on Innovative Practice Teaching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 Taking Law Reform of Chengdu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U De-li
(Law School of Chengdu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106, China)
Abstract: Law School of Chengdu University is positioned to build a talent pool of Chengdu under the rule of law. Relying on the off-campus practice teaching base, it constantly improv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 of "double tutorial system", and it is positioned to cultivate social legal talents who can independently solve social practical disputes and serve the parties according to the law, so as to build a talent reserve for Chengdu under the rule of law.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of inadequate teaching hardware and facilities,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establish and improve legal clinics based on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 test theoretical knowledge, train legal practice ability, integrate legal resour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and gradually construct excellent law practice-oriented teachers.
Key words: legal clinics; practical teaching; teacher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