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祿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當前的中學英語教育應適當介紹中西方文化,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隨著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越來越被重視,但由于課堂時間有限,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和學生學習的需求,因此,課外活動就成為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渠道,這不僅能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重要的是能在實踐中增長學生的見識、加深學生的理解、鍛煉學生的應用能力。基于上述認識,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做了如下嘗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開展專題講座
專題講座就是針對英美文化中的某個問題,如節(jié)日、習俗、顏色、食品、動物等,由教師對學生系統(tǒng)的講解與中文的區(qū)別,通過比較,加深學生的理解,擴大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獲得教材之外的收獲。
例如,春節(jié)和圣誕節(jié)是中、西文化中的兩個代表性節(jié)日,無論是時間和內(nèi)容,還是風俗習慣,二者都有很大區(qū)別。
(1) 來歷:春節(jié)是中國的專利,是祭拜天地的日子;圣誕節(jié)是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流行于很多西方國家,尤其是信仰基督教的國家。
(2) 時間:春節(jié)的固定時間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而圣誕節(jié)的時間是陽歷12月25日。
(3) 習俗。在飲食上,春節(jié)的習俗有南北之分,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喜歡吃湯圓。而圣誕節(jié)都是吃火雞或烤鵝等。
在禮物方面,春節(jié)發(fā)壓歲錢,意思是“歲” 同“祟”,發(fā)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小孩子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安度過一歲。而圣誕節(jié)是送禮物,此習俗源自《圣經(jīng)》中“來自東方的圣人在耶穌降生的時候贈送了很多禮物”的解釋,所以人們都互贈禮物。
在活動方面,過春節(jié)時一般家家戶戶都貼對聯(lián)和福字、放爆竹和煙花,還有踩高蹺、扭秧歌等一些室外活動。而過圣誕節(jié)時,要布置圣誕老人、圣誕樹,唱圣誕歌,如《平安夜》《鈴鐺兒響叮當》等。
又如顏色詞專題。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顏色詞都非常豐富,但很多顏色詞的意義大不相同。如紅色,在漢語中一般是象征喜慶、吉祥,而在英美人眼中則代表著危險。
白色在漢語中一般表示死亡、恐怖之意,而在英語中則象征著純潔,所以結婚時新娘穿的婚紗是白色的。
名詞間的文化差異同樣很大,如“dog”一詞,在漢語中多用作貶義詞,如“走狗”、“喪家之犬”等,但在英語中卻將其看作是人類最忠實地朋友,所以有“a lucky dog”(幸運兒)、“l(fā)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等常用詞語。
在開展專題講座時,除了比較同一詞匯在英、漢兩種語言中的不同含義之外,還要注重其在不同語境中的差異。如紅色,在漢語中除了代表“喜慶、吉祥”的意思之外,而在特殊的語境中則是“羨慕、嫉妒”的意思,如“她對小紅的穿著打扮很眼紅”等。英語也同樣如此,如blue 的意思是藍色,但在“She looks blue today.”句子中就不再是“藍色”的意思,而是“她今天看起來心情很郁悶”。
2. 開展英語課外讀寫與表演活動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規(guī)定:初中生要“能讀懂小故事及其他文體的簡單書面材料;能用短語或句子描述系列圖片,編寫簡單的故事;能根據(jù)提示簡要敘述一件事情,參與簡單的角色表演等活動?!备鶕?jù)這一要求,開展英語課外閱讀與寫作及表演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一條重要途徑。
(1) 開展課外閱讀活動。課外閱讀材料,無論是文學作品,還是童話寓言故事等,都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都是文化傳播的有效載體,其中自然都包含著一些文化信息。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校圖書館及網(wǎng)絡的功能,有計劃地開展課外閱讀活動,有利于促進學生對這些文化信息和文化意識的了解,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
在開展這項活動時,由于初中生的英語詞匯有限,因而要做好圖書推薦工作,以免學生感到困難而失去閱讀興趣。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推薦學生閱讀一些英美童話、寓言、文學作品的簡單本及其它一些簡易讀物,具體說來,初一學生適合閱讀一些短小精悍、幽默有趣的英語故事;初二學生適合讀一些綜合性的報刊,如《英語周報》、《英語學習》等,這些報刊不但題材廣泛,而且故事性強,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很受學生歡迎;對于初三學生,由于他們已經(jīng)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可讓他們自己選擇,相互推薦。如《百萬英鎊》《雙城記》《項鏈》等小說的簡寫本。
(2) 開展英語寫作活動。寫作是一個從閱讀到創(chuàng)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需要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又需要對獲取的文化材料加以提煉和修改,同時還克服思維定勢的影響,以免出現(xiàn)中式英語的現(xiàn)象,因而有利于了解異國文化,學會正確地使用語言,提高文化意識。
英語寫作能力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為此,我采用的方法是從縮寫和改寫閱讀材料開始,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信息,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3) 進行英語短劇表演。短劇表演既需要學生改編或編寫,又需要學生表演,因而更能滲透文化教育。
在改編或編寫時,內(nèi)容可以是教材上的課文,如At the tailors shop;A famous detective;When is your birthday?等,也可以是課外資料中的一些英語童話、寓言、小故事等。
如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課,教學目標之一是了解英國人與中國人在日期表達上的差異,掌握日期表達法的基本句型。為此,在教學后可組織學生分組開展進行表演。通過改編,促進學生獲取文化信息。通過表演,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短劇表演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除分角色表演之外,還可以采用口頭復述以及值日報告等形式。至于采用哪種形式,要根據(jù)表演內(nèi)容而定。但不管采用哪種形式,都不能流于形式,要通過學生的角色扮演,了解西方社會習俗,體會兩種不同文化氛圍,真正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3. 開展英語成語、諺語和格言搜集活動
成語、諺語和格言是一個社會的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nèi)容豐富,意義深遠,往往體現(xiàn)著一定的哲理。如 Many hands make light work.(人多好辦事)、Look before you leap. (三思而后行)、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類聚,鳥以群分)、Where there s smoke there s fire. (無風不起浪)等。因此,開展這方面的搜集活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關鍵是有利于學生在搜集的過程中認識英美文化的特別之處。
在開展這項活動時,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采用“猜謎語”的方式,讓學生們在娛樂中豐富跨文化意識。如:All good things must come to an end.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Work makes the workman(勤工出巧匠)、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等。
總之,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以上幾種僅是教學中經(jīng)常開展的活動。其它活動,如制作手抄報、英語歌曲欣賞、影視欣賞、小課題研究等,都是被教學實踐證明了的促進文化教育的有效活動。只要思想重視,認真組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就可以通過大量的語言實踐,使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得以發(fā)展,使學生的詞匯量得以擴大,使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得以豐富。
參考文獻
[1] 尚豐芹. 跨文化交際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探析[J]. 學周刊, 2015(02).
[2] 茅曉燕. 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策略[J]. 中學教學參考, 2014(02).
[3] 陳愛芳. 文化滲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 校園英語, 2014(09).
[4] 陸錫欽.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的主要問題與思考[J]. 中小學外語教學, 2010(10).
[5] 邢娜. 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討[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10(02).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qū)相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