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偉光
摘 要:“問題教學”是關系語文閱讀教學成敗得失的一項重要工作,在大量教學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并提出初中語文閱讀課“問題教學”的兩種應對方法:“探究—生成”“引導—啟發(fā)”。對于兩種方法的研究都分別從理論背景和具體實施方面加以闡述。
關鍵詞:探究;生成;引導;啟發(fā)
葉圣陶曾說:“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而課堂教學中關于問題的設計,又是關系到閱讀教學組織成功與否的重要工作,巧妙的問題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思考探索,點燃學生的思想火花,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為此,我在大量實踐的基礎上,歸納了語文閱讀課“問題教學”的兩種方法。
一、“探究—生成”:設置問題情境
“探究—生成”式教學是建立在新課程理念基礎上的一種實踐。它的特點是課堂的問題不是老師課前設計的,而是學生在不斷的探究過程中生成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問題解決方式。“這種動態(tài),包含對知識具有的整合性,對學習過程中具有的生成性,對學習結果評價的多元性?!薄疤骄俊伞笔浇虒W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地生成問題,這樣帶著問題自己學習,然后主動對知識進行探究和建構,形成自我獨特性的閱讀思考和體驗。
(一)實施“探究—生成”方法的理論背景
1.閱讀主體性——學生。閱讀教學的主體是學習者。教師實施閱讀教學的任務是解決學習者在閱讀文本時遇到的問題。教師只應該是問題真假性、價值性的鑒別者,幫助和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組織者和示范者。
2.閱讀主動性——學生。教師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根據自己內在的、自主的閱讀心理流程,在充分閱讀與思考的基礎上產生疑惑,提出問題。
3.閱讀思維的探索性。學生能主動、積極地針對文本提出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閱讀的結果,是閱讀思維的階段性成果,而且是一種自我對文本的探索性成果。
4.閱讀思維的完整性。學生的文本閱讀,從心理學角度看,應該是自主的、順暢的、完整的心理流程,首先產生的必然是對文本的整體感悟和把握。在此基礎上,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
5.閱讀的真實性。真實的閱讀應該是學習者獨立自主的行為,只有文本的呈現,只有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只有學生對文本的感悟、欣賞與思考。
(二)如何實施“探究—生成”
1.培養(yǎng)學生會問問題的能力: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地發(fā)現、探索、體驗和解決問題,從而具有獲取知識和利用知識進行創(chuàng)新的能力。有問題才能發(fā)現學生是否自主學習,是否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當課堂問題由學生自己提出生成,這就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興趣自然就提升了。
2.培養(yǎng)學生大膽提問的能力:老師應該激勵學生主動提問。如果學生提的問題比較膚淺,或者與文本中心脫節(jié),教師首先應該給予他自主問題意識的鼓勵。對于新生來說,我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提問。比如開始學習《我的叔叔于勒》時,我會要求學生“自主提問,在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與同學研討”,并安排學生分成小組來自讀《我的叔叔于勒》,每個小組寫一份“《我的叔叔于勒》小說閱讀體驗報告”,學生共提出了至少21個問題(重復的不計)。
3.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發(fā)現異常之象。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我們全家人都沒有認于勒,可是,我們不去認他,一切都會好起來嗎?學生經過探究能理解到,雖然我們不認于勒,但是認錢不認親、金錢至上的現象仍然存在,是社會冷漠現實的普遍反映。
(2)發(fā)現矛盾之處。還是以《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我的叔叔于勒只是一個小人物,為什么全家人對這類人前后態(tài)度發(fā)生那么大的差別?”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原因,發(fā)現是大家態(tài)度的改變,是因為于勒的窮富變化,從而揭示出社會缺乏親情,人與人之間是赤裸裸的金錢利益關系。
(3)發(fā)現關鍵之點。要想理解《孔乙己》一文的主旨,那就要認真分析孔乙己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讓學生自主探究這個問題,就可以很好的生成。
4.培養(yǎng)學生歸納綜合問題的能力:不是所有問題課堂上都能解決,這時我們就要對學生的問題進行整合淘汰。簡單的問題可以當堂解決,聯(lián)系不緊密的問題課后解決,膚淺的問題可以鼓勵學生補充整合,追加延伸以提高問題的深度。老師還要大刀闊斧地淘汰一些重復的問題。
5.引導學生繼續(xù)提出新問題:在師生共同解讀完文本后,教學不應該就此終止。因為學生在了解明確了舊的問題后,可能會有新的感悟和思考,而這些新的感悟和思考一般是學生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有利于新的探究和創(chuàng)造的產生,教師對這些問題應該有合理的處理方案。
(1)對于淺顯之疑,學生經過獨立解讀文本就可以找到答案的,可以引導激勵學生自主獨立解決。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的家人對于勒的態(tài)度有什么變化?”這個問題學生閱讀文本理清線索后就可以發(fā)現答案。
(2)對于反駁質疑,當學生對教師的看法進行反駁時,我們應該先肯定學生的質疑精神,但要區(qū)別對待。如果這個觀點違反三觀,教師應態(tài)度嚴明地否決,如果確實有有利于研討創(chuàng)新的契機,教師可以好好利用。
(3)對于創(chuàng)新之疑,我們不必追求統(tǒng)一,可以鼓勵學生有個性化的解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學生提出:“我的家人對于勒稱呼的改變說明了什么?”有的學生認為這些就揭示了文章的主旨:金錢成了衡量人價值、評價人是非的唯一標準。綜合此同學的觀點,我們從分析不同人對于勒的稱呼改變入手,很好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幫助教師上了一堂好課。
二、“引導—啟發(fā)”:設置問題過程“引導—啟發(fā)”,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啟發(fā),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實施“引導—啟發(fā)”方法的理論背景
1.教師的引導性:“教師的提問是一種引導,是能夠帶領學生走向文本的關鍵,是一個腳手架,能夠降低難度,幫助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苯處熐‘數奶釂枺粌H能激發(fā)學生強烈地對知識的渴望和探索,而且還能促使學生的知識內化吸收。“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得如何,取決于教師引導啟發(fā)作用發(fā)揮的程度,因此課堂提問必須具備啟發(fā)性。通過提問、解疑的思維過程,達到誘導思維的目的”。
2.教師的點撥性:教師的提問是一種點撥、啟發(fā),一兩個問題就能夠點亮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茅塞頓開。教師在授課中不僅要巧妙設疑,同時還要善于引導、啟發(fā)。
3.教師的示范性:教師的提問是一種示范,教師的現身說法告訴學生這就是置疑發(fā)問。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谌粘=虒W中,教師的提問“問什么”“怎樣問”,無疑對學生的探究性思維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教育學的角度說,提問是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效途徑。從心理學角度說,提問可以激發(fā)學生動機、啟迪思維?!八季S自驚奇和問題開始”,有了問題,自然會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有了這種反射,思維也就應運而生。
(二)如何實施“引導—啟發(fā)”
1.問題能切中要害、啟迪思維:所提的問題要能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比如分析《孔乙己》時,采取研究性讀書方法,共設置了“孔乙己死亡調查報告”“從《孔乙己》看封建制度的反動本質”“《孔乙己》與《范進中舉》比較研究”“我所知道的科舉制度”“《孔乙己》小說語言欣賞”五個課題。然后學生采取小組研究性學習,每個小組必做課題一,另再選做一題,這些課題的探究或多或少涉及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小組的每個成員在學習中都十分積極,學習氣氛熱烈??梢娐?lián)系實際的啟迪性提問,能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啟發(fā)他們心靈的門戶。
2.問題能捕捉信息、開拓思維:“蘇聯(lián)教育家達尼洛夫提出了建立某種問題情境進行教學的方法,主張把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積極思維結合起來,主動探求知識,設計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積極獨立活動—教師把學生引入下一個新問題的教學模式?!边@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回答提問時,一定要及時準確,善于從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及時引導延伸,使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拓展。
教《孔乙己》一文時,采取研究性學習,課題一布置完畢,學生就飽含激情。鑒于學生研究性學習訓練較少,以“孔乙己死亡調查報告”這個課題為例,引導啟發(fā)學生從“孔乙己生平簡歷”“孔乙己死亡現場調查”“孔乙己死亡原因調查分析”三個部分來探究。這幾部分涉及學生“概述要點—篩選信息”與“人物肖像描寫、記敘文要素”的理解能力,又啟發(fā)學生的想象能力,目的主要引導學生積極自主活動。
3.問題要把握難易度、明確對象:備課中,我們必須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基礎以及解答問題的能力,然后再來設計難易適度的問題,復習舊知類的提問,可以問基礎差的學生為主,以提升學困生學習的熱情,考查全體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探索性的提問,可以問優(yōu)生,目的是讓優(yōu)生帶動基礎差的學生深層思考;一般性的問題,可以問中等生,目的是使多數學生都有思考的余地。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方法的研究實施,學生閱讀題的解題能力逐漸形成與提升,進而學生的語文素質將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沈良妹.培養(yǎng)學生生成問題的能力[J].語文學習,2005(3).
[2]肖家蕓,賀學根,袁湛江,等.關于“問題意識與問題教學”的對話[J].語文教學通訊,2003(4).
[3]何衛(wèi)國,鞏子坤.新教師課堂提問的個案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2(8).
[4]李玲.有效的課堂提問方式探究[J].現代交際,2012(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