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子云
(江蘇南京210003)
20世紀20年代的花牌樓
牌樓,也叫牌坊,南京牌樓的歷史源遠流長,與南京的一些地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幾乎每座古牌樓的背后都有一段或動人或沉甸甸的故事。
三牌樓位于新模范馬路與三牌樓大街(舊名婁子巷)交匯處。據(jù)說明代宣德年間,此地住著一對以賣豆腐為生的夫妻,膝下育有一子,后又在一個寒冷的冬夜,收養(yǎng)了兩個被遺棄的男嬰。夫妻倆含辛茹苦撫養(yǎng)三個孩子,三兄弟也非常爭氣,自小勤奮好學,成人后參加科舉考試,先后考中狀元、榜眼、探花,并且做官后都勤政愛民?;实壅J為三兄弟的父母教子有方,責令南京地方官在老夫妻住地建造三座牌樓,以示表彰。久而久之,這里便得名“三牌樓”。
還有一說:清代道光年間,在今廣東路與三牌樓大街這一帶,建有廣東同鄉(xiāng)會,后改為兩廣會館,整個會館青瓦紅墻,雕梁畫棟,回廊曲幽。其南端大門口道路上聳立著三座金碧輝煌的牌樓,十分壯觀。由是,時間一長,此地便被人稱為“三牌樓”。太平天國時期,會館內存放著陣亡的太平軍將士靈柩。天京(南京)淪陷后,兩廣會館毀于大火。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把尊儒崇經作為國策,并于洪武十四年(1381)在雞鳴山下建成一座十分壯觀的大學城——國子監(jiān)。國子監(jiān)規(guī)模相當宏大:東至小營,西抵進香河(今進香河路),南到珍珠橋,北迄雞鳴山。約略相當于六朝皇宮的中心區(qū)。有關四牌樓的說法:當年國子監(jiān)因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牌樓,而南大門及南大門外又各建有一座牌樓,故后來人們將這一帶稱為“四牌樓”。但也有一說,是因為國子監(jiān)南大門曾重疊有四座大牌坊,故有“四牌樓”之稱。還有一說是清代康熙年間,兩江總督于成龍改國子監(jiān)為江寧府學,在其前建四座碑亭,故而得名。
花牌樓即現(xiàn)今太平南路北自文昌巷,南至太平巷一段的舊稱。據(jù)說明代以前稱太平莊,后來稱花牌樓?;ㄅ茦堑妹T說不一。一說,與明初功臣常遇春有關。常玉春善騎射,驍勇善戰(zhàn),屢建軍功。其府第在今常府街一帶。朱元璋為表彰常玉春的功績,特在今日楊公井所在處造了一座花牌樓,故名。二說,明初另一功臣胡大海因不服常府華貴,于此出資興建陣亡將士牌坊,華麗較常府更勝,朱元璋看了笑道:“這哪里是牌坊,簡直是一座花牌樓。”從此,此地便被人稱為“花牌樓”。三說,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常去朝天宮祭祀,必經此地。當?shù)貫橛邮ヱ{,在此搭建了許多牌樓,花木編織,繁花似錦,故稱此處為“花牌樓”。四說,傳說康熙皇帝數(shù)次南巡,駐蹕此地,地方官于此扎建鮮花牌樓,用以迎駕,故名。五說,舊時每年正月間,南京燈會,在此搭有花牌樓,故名。
舊時,花牌樓一帶商賈云集,是南京最繁華地段之一。同時又是著名的“書店街”,大小書店多達三四十家,鱗次櫛比,衡宇相望。
東牌樓東起貢院街,西至武定橋。舊時,這里方磚鋪路,道路較窄,但卻是個熱鬧之處,因為該處是傳統(tǒng)的花燈市場。有關它的故事,一說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事前曾有嚴明規(guī)定:部隊進城后,不得強占民房,不許奸淫婦女。后大量太平軍涌入南京,雖有一些清軍留下的營房,但遠遠解決不了住宿問題,許多太平軍將士自覺露宿街頭。于是太平軍領導層動員廣大將士搭毛竹牌樓應急。當時夫子廟西側沿秦淮河邊有許多空地,士兵們便在此用毛竹,搭起了一排排形似牌樓的簡易房,從而解決了住宿問題。因在瞻園東側,故被人稱之為“東牌樓”。
另一種說法是:1864年,清軍攻陷天京(南京)后,為慶?!爸信d”,粉飾太平,曾國藩下令在清朝江寧鹽巡道署(今瞻園路)東口建一牌樓,其所在的那條路被稱“東牌樓”。京蘇大菜發(fā)源地,著名的“六華春”菜館最初就開設在東牌樓。
百貓坊又稱石貓坊,位于彩霞街南端西側。是明初水師名將貔國公俞通海府第前的一座石牌坊,也是南京地區(qū)現(xiàn)存唯一的明代府邸牌坊。高約4米,寬約10米,從基部到頂部由六段疊加而成,下部由四根石柱逐層加高。關于百貓坊的由來,南京民間傳說:俞通海、俞通淵兄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水師將領,他們追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可是朱元璋稱帝后,為了保住大明江山,卻千方百計尋找借口殺戮功臣。而對于小心謹慎的俞氏兄弟,朱元璋一時找不到殺害他們的岔子。后俞通海在秦淮河邊蓋了一座府第,其仇家在朱元璋面前挑撥說俞通海這條“魚”有謀反之意,其想借秦淮河入海成龍,妄想奪取大明江山。朱元璋雖然有殺害俞通海之意,但覺得光憑這一條尚不能公開處死俞氏兄弟。于是想出了在俞通海家門口立一座刻有一百個貓頭的石牌坊,以“貓”要吃“魚”之意,以鎮(zhèn)俞家通海之“吉”。
其實,據(jù)史料記載,俞通海早在1364年,也就是朱元璋稱帝之前,即戰(zhàn)死于蘇州。而其弟俞通淵病歿于洪武三年(1370),當時已被解除軍職準備回安徽老家。他們對明王朝已沒有威脅,所以朱元璋迫害俞氏兄弟的傳聞實不可信。
1368年,朱元璋定都南京稱帝后,大封功臣。在他看來,為他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的文武大臣中,徐達功勞最大,當為“功貫古今第一人”,朱元璋很想把自己當年稱吳王時所住的府邸——吳王府(遺址在今內橋以南),作為一種榮譽賜給徐達,不料在他向徐達說明此意后,徐達連連稱謝,卻死活不敢接受這一重賞。于是,有次朱元璋在吳王府設宴招待徐達,趁徐達酒醉,命人將徐達抬上床,蓋上被子,自己則坐在一旁。誰知徐達酒醒后,一見皇上坐在旁邊,頓時嚇得翻滾下床,連連伏地請罪。朱元璋見他這般忠誠,心中十分高興。想想將自己住過的吳王府賜給徐達,確實有些不妥,于是詔令在王府前的關帝廟舊址(今瞻園路)上,為徐達修筑甲第和園林,并建了一座氣勢宏偉的石牌坊——大功坊,用以表彰徐達為其打江山而立下的豐功偉績。徐達府邸所在的街巷也因以為名“大功坊”,現(xiàn)街巷名已廢。
錦繡坊位于中華路北段東側,東起舊王府,西至中華路。錦繡坊的命名,源于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南唐開國皇帝李昪定都金陵后,改金陵為江寧府,經過一番努力,建皇宮于城的中央。故址在今內橋以北,洪武路南段一帶。當時南唐宮城前,南面的天津橋(今內橋)東、西兩側,曾建有兩座巨大的牌坊,因為這兩座大牌坊雕花扎錦,極其雄偉壯觀,故被稱為“東錦繡坊”“西錦繡坊”。甘熙《白下瑣言》云:“南唐御街(今中華路)在天津橋(內橋)南……東、西有錦繡坊?!彼螠缒咸坪螅?129年宋高宗南渡駐蹕江寧府(南京),把曾經的南唐皇宮改為“行宮”,并將江寧府治遷往東錦繡坊。到了元代,又將東錦繡坊改為“行御史臺”衙門。元末,朱元璋攻克集慶(南京)后,即住在東錦繡坊,將之改為吳王府。明皇宮建成后,朱元璋遷入新居,這里便稱為“舊內”。而西錦繡坊則改為應天府衙門所在地(今府西街12號),時間一長,則被人簡稱“府西街”,太平天國時期豫王胡以晃曾經居于此。由于西錦繡坊的更名,人們也就將東錦繡坊簡稱為“錦繡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