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良 龔文姣
【摘 要】 目的:探討復發(fā)性流產患者的子宮動脈血流與妊娠結局相關性。方法: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出現復發(fā)性流產的孕婦納入本次研究并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本院收治的110例正常妊娠孕婦作為對照組,觀察對比兩組孕婦的動脈血流參數。結果:兩組孕婦的S/D、PI、RI水平均在孕10周后出現降低,對照組孕婦的S/D、PI、RI水平降低程度明顯低于觀察組孕婦。結論:復發(fā)性流產孕婦的S/D、PI、RI水平與正常妊娠孕婦對比存在明顯差異,這對預測孕婦復發(fā)性流產具有較好的作用。
【關鍵詞】 復發(fā)性流產;子宮動脈血流;妊娠結局
臨床表明連續(xù)發(fā)生3次及以上自然流產為復發(fā)性流產[1],一般而言復發(fā)性流產發(fā)生在孕28周之前,胎兒體質量不超過1000g,臨床證實該疾病與染色體、生殖道、內分泌、免疫功能異常等原因有關。臨床發(fā)現子宮血流異常灌注影響了子宮內膜容受性是引起復發(fā)性流產的風險因素之一[2]。本次研究為了探討復發(fā)性流產孕婦子宮動脈血流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對本院收治的110例復發(fā)性流產孕婦與110例正常妊娠孕婦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進行對比分析,現有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110例出現復發(fā)性流產的孕婦作為觀察組,年齡為22~40歲,平均年齡為(26.9±7.5)歲,孕周為7~10周,平均孕周為(8.2±1.5)周,流產次數為3~4次,平均流產(3.2±0.3)次;選取同期本院收治的110例正常妊娠孕婦作為對照組,年齡為23~41歲,平均年齡為(27.2±7.1)歲,孕周為7~10周,平均孕周為(8.0±1.4)周,流產次數為1~3次,平均流產(1.7±0.7)次。兩組孕婦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三維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孕婦的子宮及孕囊大小、位置、形態(tài)等情況,同時觀察卵巢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卵黃囊、胚芽及原始心管搏動。另外測量子宮動脈血流參數,包括S/D(動脈收縮末期峰值/舒張末期流速,artery peak systolic/diastolic velocity)、PI(搏動指數,pulsatility index)、RI(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處理本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使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以率表示。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對比發(fā)現,兩組孕婦的S/D、PI、RI水平均在孕10周后出現降低,對照組孕婦的S/D、PI、RI水平降低程度明顯低于觀察組孕婦(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臨床發(fā)現孕婦在正常妊娠時,其子宮動脈血流參數中的S/D、PI、RI會隨著孕周時間的推移逐漸降低[3],其原因是正常妊娠孕婦的子宮動脈血流會隨著時間推移由屈曲狀態(tài)變?yōu)殚L直狀態(tài),血管也會增粗、管腔也會擴大、血流速度同樣會增加,從而形成低阻高速狀態(tài)的子宮血流灌注,因此若孕10周后孕婦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未降低到正常值,就可考慮是復發(fā)性流產并采取相關防治措施。本次研究對比發(fā)現,兩組孕婦的S/D、PI、RI水平均在孕10周后出現降低,對照組孕婦的S/D、PI、RI水平降低程度明顯低于觀察組孕婦,結果證實復發(fā)性流產孕婦孕10周之后的S/D、PI、RI水平均明顯高于正常妊娠孕婦,說明早期做好孕婦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檢測對預防復發(fā)性流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復發(fā)性流產患者由于子宮動脈血流參數高會形成子宮血流灌注,會對母體與胎兒之前的血液循環(huán)造成影響,也是形成胎盤局部缺血和導致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子宮動脈管腔會隨著妊娠時間的增加和孕激素水平的升高而不斷發(fā)生擴張,而出現流產孕婦的子宮底蛻膜血流也會發(fā)生變化,如果胚胎完全剝落,底蛻膜與相應肌層則不會出現血流信號,如果存在殘留,胚胎底蛻膜部位的血流便會消失,胎盤血流灌注會終止,最后導致子宮動脈血流參數升高。
臨床表明胚胎生長發(fā)育與子宮內循環(huán)有密切聯系[4],因此子宮動脈血流變化對胚胎生長發(fā)育影響非常大。正常妊娠時當胚泡植入后其囊胚能侵襲蛻膜,胚胎內部的螺旋動脈也會隨著絨毛的增長逐漸破裂,致使螺旋動脈肌層管壁肌彈力組織受到破壞,從而使血管阻力降低,起到降低血流進入胚胎絨毛間隙阻力的效果,來保證胚胎的生長發(fā)育所需,形成高血流低阻狀態(tài),因此S/D、PI、RI會逐漸降低。而當復發(fā)性流產發(fā)生時,母體血流進入血管的阻力會增大,導致單位時間內進入絨毛間隙的血流量少于正常妊娠值[5],此時此S/D、PI、RI也處在高水平狀態(tài),最終影響胚胎的正常生長發(fā)育,引起妊娠失敗。有相關研究報道稱,存在S/D、PI、RI不降低的孕婦,其不良妊娠結局高達75%左右。
綜上所述,正常妊娠孕婦的S/D、PI、RI會隨著孕周的增加逐漸降低,此時胚胎的血流供應也呈現增加狀態(tài),而復發(fā)性流產孕婦由于子宮胎盤血供不足,S/D、PI、RI呈高水平狀態(tài),胎盤早期便會出現缺血缺氧,從而出現不良妊娠結局,因此孕婦早期檢測子宮動脈血流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陳泛泛,謝一紅,陳浩波.補腎活血湯聯合阿司匹林對復發(fā)性流產患者子宮動脈血流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yī)生,2018,56(30):135-138.
[2] 方建紅,張淑紅,梁金麗.復發(fā)性流產患者與正常孕婦子宮動脈血流參數的比較[J].醫(yī)學綜述,2016,22(21):4357-4359.
[3] 塔拉,郎旭清.復發(fā)性流產患者子宮動脈血流超聲的血流參數變化對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9,13(13):62-64.
[4] 謝一紅,趙美蘭.中醫(yī)綜合療法對子宮動脈血流異常導致的復發(fā)性流產臨床療效觀察[J].浙江臨床醫(yī)學,2017,19(07):1298-1288.
[5] 李春梅.復發(fā)性流產患者子宮動脈血流與妊娠結局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05(8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