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萍
由朱東潤先生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下編第一冊,選錄了明代王世貞的《袁江流鈐山岡當(dāng)廬江小吏行》一詩。這是一首仿擬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以嘲諷嚴(yán)嵩一生興衰的敘事長詩,中有“雕盤盛玉膳,黃票封大禧”和“五尺鳳頭尖,時時遣問遺”之句,注釋對“黃票封大禧”和“五尺鳳頭尖”均曰“未詳”。其解題除盛贊此詩“嬉笑怒罵,酣暢淋漓”之外,亦云“惟用事間有不知所出者,姑存疑以俟續(xù)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茲不揣淺陋,試對這兩句詩的典故和名物略做考釋。
一、 黃票封大禧
(一) “大禧”與“太禧”
“大禧”是明代宮廷內(nèi)法釀造的一種酒,也叫太禧。據(jù)明顧清《傍秋亭雜記》卷下記載:“內(nèi)法酒總名長春,有上用甜苦二色,給內(nèi)閣者以黃票,學(xué)士以紅票,余白。長行內(nèi)上用金莖露,孝廟初始有其方,與太禧白皆內(nèi)臣監(jiān)釀,光祿不得預(yù)。大禧色如燒酒,徹底澄瑩,濃厚而不膩,絕品也?!保▽O毓修編《涵芬樓秘笈》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版)可見,大禧為明代宮廷名酒,其顏色和燒酒一樣,色白,所以又稱“太禧白”(“大”與“太”通)。此酒以內(nèi)法釀制,晶瑩澄澈,味道醇厚不膩,是酒中絕品。
又據(jù)《明史》卷三百八《奸臣·嚴(yán)嵩傳》記載:“帝嘗以嵩直廬隘,撤小殿材為營室,植花木其中,朝夕賜御膳、法酒?!保ㄖ腥A書局2000年版)“朝夕賜御膳、法酒”,佐證了“雕盤盛玉膳,黃票封大禧”二句所寫,一為膳食,一為法酒。王世貞在詩中寫嚴(yán)嵩“六十登亞輔”,嚴(yán)嵩(1480—1567)在63歲時拜相入閣,“法酒”是皇帝對內(nèi)閣的常賜之物?!敖o內(nèi)閣者以黃票”,此酒以“黃票”封,故又稱“黃票酒”。嘉靖年間擔(dān)任詹事府詹事的陸深(1477—1544),有《風(fēng)入松》一詞,序曰“和桂洲內(nèi)閣賞芍藥,用虞文靖公韻”,有句云:“試把一杯黃票酒,倚闌封罷紫泥緘?!保ā度髟~》,中華書局2004年版)這是陸深唱和夏言的詞,夏言號桂洲,是嚴(yán)嵩之前的內(nèi)閣首輔。“黃票酒”對他們來說都是例常之賜。
(二) “票”與“黃票”
《漢語大字典》對“票”所作的釋義,有兩個義項可以與“黃票封大禧”聯(lián)系起來:③“官府對下屬有所分付或勾取的文書”;④“作為憑證的紙片”(湖北辭書出版社、四川辭書出版社1986年版)。以這兩項來釋“黃票封大禧”,或者引入《傍秋亭雜記》中釋“紅票”和“白(票)”,仍有不足之處。如果“票”是“文書”或者“作為憑證的紙片”,究竟是什么樣的“文書”和“紙片”,又是怎樣地封在酒器上的呢?
我們可以首先參照一下“票”字在明清文獻上的使用情況。據(jù)《明史·楊繼盛傳》(卷二百九)記載:“陛下令嵩司票擬,蓋其職也。嵩何取而令子世蕃代擬,又何取而約諸義子趙文華輩群聚而代擬?!眱?nèi)閣制度是明代最核心的政治制度,而閣權(quán)的核心是票擬權(quán)。何為“票擬”?《辭源》對“票擬”一詞解釋如下:“明代自宣德以后,凡政府重要文書,由內(nèi)閣首輔先行擬定辦法,將所擬批答之辭,墨書寫于票簽之上,送呈皇帝批準(zhǔn),謂之票擬?!保ㄉ虅?wù)印書館1984年版)這與明黃佐《翰林記》卷二的記載一致:“宣廟時,始令內(nèi)閣楊士奇輩及尚書兼詹事蹇義、夏原吉于凡中外章奏,許用小票墨書,貼各疏面以進,謂之條旨,中易紅書批出,上或親書或否。及遇大事大疑,猶命大臣面議,議既定,即傳旨處分,不待批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此處的“票”即“票簽”,是紙簽、紙箋類,內(nèi)閣在小票上用墨筆寫下意見,再將小票貼在奏疏上面,呈給圣上。“票”能貼在“疏面”上,一定是小而薄的紙片,非厚重的文卷。
再看一則關(guān)于“黃票”的記載。明尹直《謇齋瑣綴錄》卷一云:“其號日講官者,凡四員,日輪二員。先《大學(xué)衍義》,次《貞觀政要》,二書皆不用講章,惟各以黃票書所起止預(yù)進?!保ㄇf里主編《明代史籍匯刊》本,臺北學(xué)生書局1969年版)這里的黃票就等同于書簽一樣的紙片了,標(biāo)示書頁的起止之用。
綜上可見,王世貞詩中所寫“黃票”不是文書,而是紙片、紙箋。朝廷以內(nèi)法大禧酒供給和賞賜內(nèi)閣和學(xué)士以及其他人等,分別用黃、紅、白三色紙箋來封貼酒器,同樣體現(xiàn)了以顏色區(qū)分等級的制度文化特征。
(三) 黃封酒
黃封酒早在宋代即已得名。蘇軾詩中即多有描寫,如《杜介送魚》開篇云:“新年已賜黃封酒,舊友仍分尾魚。”清查慎行《蘇詩補注》卷二十八引宋任淵注《陳后山集》云:“黃封,謂宮酒,以黃羅帕封之?!保P凰出版社2013年版)又《岐亭五首》之三云:“為我取黃封,親拆官泥赤。”宋施元之注曰:“京師官法酒以黃紙或黃羅絹封冪瓶口,名黃封酒?!保ā妒┳⑻K詩》卷二十一,《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又有《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云:“苦戰(zhàn)知君便白羽,倦游憐我憶黃封?!笔┳⒃疲骸拜傁乱渣S封酒為貴,蓋重內(nèi)醞也。”(《施注蘇詩》卷二十三)可見宋代黃封酒出自內(nèi)宮和官釀,因用黃羅帕或黃紙封口而得名。東坡在貶謫黃州時能飲到黃封酒,可見黃封酒不過是官酒或美酒的代稱而已。但宋代在仁宗朝的時候就已經(jīng)有了御賜黃封酒的先例,見諸歐陽修《感事》詩“煩心渴喜鳳團香”句自注:“先朝舊例,兩府輔臣?xì)q賜龍茶一斤而已。余在仁宗朝作學(xué)士,兼史館修撰,嘗以史院無國史,乞降一本,以備檢討,遂命天章閣錄本付院。仁宗因幸天章,見書吏方錄國史,思余上言,亟命賜黃封酒一瓶,果子一合,鳳團茶一斤。”(《文忠集》卷十四)大概正因為黃封酒出自內(nèi)醞官釀,又曾用以御賜封賞,故宋人多形諸賦詠,有時亦不免用于稱譽和泛指美酒。這種用法除上引蘇詩外,陸游《釵頭鳳》詞亦有“紅酥手,黃藤酒”之句(《放翁詞》),黃藤酒,一作“黃縢酒”,也是指黃封酒,不過美其名罷了,而不一定實指皇帝御賜。明代詩歌所寫“黃封酒”則多指御賜,除王世貞此詩之外,另如楊榮《題御賜黃封》云:“積雪凝暉繞建章,黃封敕賜有輝光?!保ā段拿艏肪硪唬├顤|陽《題許給事天錫駐節(jié)寧親圖》云:“宮恩滿載黃封酒,官樣新裁白澤衣?!保ā稇崖刺眉肪砦迨撸┢澆灰灰涣信e。
綜上考述可見,“黃票封大禧”,是指用黃色紙箋密封瓶口的內(nèi)造大禧酒。以黃紙封,既顯示內(nèi)造酒品的珍貴、皇帝對內(nèi)閣重臣的圣眷;又保證了酒品的安全,防止被私相調(diào)換。
二、 五尺鳳頭尖
(一) 鳳頭尖即鳳頭鞋
“鳳頭尖”是指鞋尖上翹的鳳頭鞋。鳳頭鞋的歷史十分悠久,可追溯到秦始皇時代。據(jù)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冠子朵子扇子”條云:“冠子者,秦始皇之制也。令三妃九嬪,當(dāng)暑戴芙蓉冠子,以碧羅為之,插五色通草蘇朵子,披淺黃叢羅衫,把云母小扇子,靸蹲鳳頭履,以侍從?!保ㄟ|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鳳為傳說中的神鳥,其頭尖巧,則鳳頭履蓋仿鳳頭而創(chuàng)制。這種鳳頭履一直傳襲至東晉?!吨腥A古今注》卷中“鞋子”條云:“至東晉以草木織成,即有鳳頭之履、聚云履、五朵履?!碧K軾《謝人惠云巾方舄二首》之二“妙手不勞盤作鳳”句下自注云:“晉永嘉中,有鳳頭鞋?!保ā短K軾詩集》卷二十一,中華書局1982年版)蘇軾寫詩感謝他人相送“方舄”,方舄是一種方帛為面、以木為重底的布鞋,與鳳頭鞋相比,沒有“盤作鳳”。這說明“盤作鳳”是鳳頭鞋的標(biāo)志。蘇軾之注正好與《中華古今注》的記載互相印證。唐代婦女穿著翹頭履,以羅帛、紋綿、草藤、麻葛等面料為履面,履的翹頭裝飾形態(tài)各異;其中有一種翹頭,形似欲起的鳳凰,即鳳頭鞋。晚唐詩人溫庭筠《錦鞋賦》有云:“碧緗鉤,鸞尾鳳頭?!保▌W(xué)鍇《溫庭筠全集校注》卷十一,中華書局2007年版)描寫的就是鳳頭鞋。
到了明代,鳳頭鞋依然盛行?!段饔斡洝防镉胁簧訇P(guān)于鞋飾、鞋名的描寫,如“云尖鳳頭履”“繡鞋微露雙鉤鳳”,都是鞋尖上翹的鳳頭鞋。又如第七十三回中,毗藍(lán)菩薩穿著的正是“云尖鳳頭履”:“腳踏云尖鳳頭履,腰系攢絲雙穗絳。”(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55年版)世情小說《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七回里,也寫到鳳頭鞋:“金蓮款步鳳頭翹,朱唇皓齒微微笑。”(夢梅館校本,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版)“鳳頭尖”也叫“鳳尖頭”,湯顯祖《牡丹亭·淮泊》云:“文公乞食,僖妻禮他,昭關(guān)乞食,相逢浣紗。鳳尖頭叩首三千下?!保ā稖@祖戲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明代墓葬的出土文物也證明了這一點。“其實物如明代益宣王墓出土的高底鳳頭翹首鞋。鞋頭翹起呈鳳嘴狀,鞋幫處繡有眼珠、翅膀、花草等紋樣?!保▍⒁娰Z璽增《移步錦靴空綽約,迎風(fēng)繡帽動飄飖——中國古代的足服》一文,載《紫禁城》2013年第8期)這里的“鞋頭翹起呈鳳嘴狀”,恰到好處地解釋了什么叫“鳳頭尖”。
即使在今天,在西南屯堡地區(qū)、客家聚集地和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仍有鳳頭鞋的遺風(fēng)。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曾派軍隊和平民到西南屯田,軍隊的駐防地稱為“屯”,移民的居住地稱為“堡”,屯田區(qū)域就被稱為“屯堡”。屯堡地區(qū)因較好地保存了明朝文化和習(xí)俗,已成為當(dāng)代研究明代文化的活化石。至今,屯堡地區(qū)鳳頭鞋遺風(fēng)猶存,屯堡婦女仍制作和穿用鳳頭鞋?!锻捅P頭鞋的裝飾特色與人文記憶》一文說:“屯堡繡花鞋白布納底(略),低幫淺口,不分左右;鞋頭上翹似鳳頭,稱為‘鳳翹,所以繡鞋亦被當(dāng)?shù)厝私凶觥P頭鞋?!保愊!⒆趥?、段曉昀撰,載《民俗民藝》2014年第6期)鳳頭鞋遺風(fēng)不僅留存于西南的屯堡遺民之中,在客家人的傳統(tǒng)繡花鞋中,也能找到類似的特點:客家傳統(tǒng)繡花鞋頭尖如鉤,翹起,繼承了中原遺風(fēng)。部分少數(shù)民族的繡花鞋中也保留了鳳勾遺風(fēng),比如水族的勾頭繡花鞋、壯族的回頭繡花鞋、黎族的鳳嘴鞋等。
(二) 男式鳳頭尖
鳳頭尖的鳳鞋,也同樣適合男性穿著?!度|文》卷九“易州興國寺太子誕圣邑碑(壽昌四年)”錄云:“(釋迦牟尼)居雪嶺于六年,將龍服貿(mào)于皮衣。身參麋鹿,以鳳鞋易于葛履。足濫樵人,萬般苦行,成真應(yīng)之金身?!保愂鲚嬓!度|文》,中華書局1982年版)這是遼代燕云地區(qū)崇信佛教,在興國寺立碑寫太子(釋迦如來)苦修悟道之事。作者把太子的服飾和鞋履稱為“龍服”和“鳳鞋”,說明鳳鞋對男性亦適用。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卷一百十七“靈驗部一”記載:“道士即踴身而起,去地數(shù)丈,立于金蓮花上,左執(zhí)瓊碗,右執(zhí)柳枝,金冠鳳履,身逾三丈?!保〞课墨I出版社1992年版)此處道士著鳳履,說明鳳鞋不僅通用于男性,而且已跨越了俗家與道家的界限。
明諸圣鄰的《大唐秦王詞話》上部卷二第十三回寫道:“看秦王怎生打扮:……玉帶束牢拴金鎖甲,鳳尖靴斜踏紫花驄。手執(zhí)定唐刀,腰懸昆吾劍?!保ㄉ虾9偶霭嫔?994年版)秦王穿的靴子也是“鳳尖靴”。
可見,王世貞詩中所寫“五尺鳳頭尖,時時遣問遺”,反映嘉靖皇帝以鳳鞋等物對內(nèi)閣首輔嚴(yán)嵩加以賞賜慰問,也就不是什么怪誕之舉了。
(三) “五尺”的涵義
《中國古代計量史》第十章“元明清時期的度量衡”中,對明朝各種尺長有準(zhǔn)確的測定數(shù)據(jù):營造尺32厘米,量地尺34厘米,裁衣尺為34.05厘米(丘光明著、張延明譯,安徽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12年版)?!拔宄啉P頭尖”,按裁衣尺來計算,是34.05厘米乘以5,等于170.25厘米。這樣尺寸的鞋履是不合常理的。所以,五尺不應(yīng)看作計量單位。
《漢語大詞典》對“五尺”的釋義第②項為:“俗稱牽引牲畜的繩索。宋洪邁《夷堅支志·景·江陵村儈》云:‘此我家大郎所自搓者五尺,安得在汝手?五尺者,土人稱挽畜產(chǎn)繩之名也?!保ㄉ虾^o書出版社1986年版)
由此可見,“五尺鳳頭尖”的“五尺”是針對鳳頭鞋的制作材料而言的,指編織鞋子的繩索。將繩索特別是牽引畜、禽的繩索稱為“五尺”,是古代民間的用法。至今,馴鷹、隼的人仍把牽引鷹隼的繩索叫做“五尺”。鷹具中的“五尺”又名“五尺子”“長帶”,是與“腳絆”“栓腳”“牽引”等同類的繩具,用來連接轉(zhuǎn)環(huán)另一頭較長的繩子,因長度在五尺左右,所以簡稱五尺。有學(xué)者對東晉時期鞋履(鳳頭之履等)進行考證,其編織材料主要是蘆花、蒲草、稻草、玉米皮、麻等草類(參見駱崇騏《中國歷代鞋履研究與鑒賞》,東華大學(xué)出版社2007年版)。在這些韌性草本中,既能編織鞋履,又能搓成繩索牽引畜、禽的,應(yīng)為麻類,所以,編織鳳頭鞋的材料——“五尺”,當(dāng)為麻繩。
這種以計量單位來指代它所計量的物品的用法,在古代民間頗為常見。如唐五代敦煌民間曲子詞《浣溪沙》云:“五兩竿頭風(fēng)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行?!保ā度莆宕~》,中華書局2008年版)唐代詩人顧況也有《五兩歌送張夏》云:“竿頭五兩風(fēng)裊裊,水上云帆逐飛鳥。”(《顧況詩集》卷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五兩”是雞毛。古代用雞毛制成候風(fēng)用具,系于高竿頂端,用來測占風(fēng)向、風(fēng)力,一般用五兩雞毛制成,故名。唐五代的詩詞以“五兩”代指“雞毛”,與王世貞詩中以“五尺”代指“麻繩”的用法類同。
綜上所考,再結(jié)合王世貞《袁江流鈐山岡當(dāng)廬江小吏行》原詩所寫,“五尺鳳頭尖,時時遣問遺。黃絨團蟒紗,織作自留司。匹匹壓紗銀,百兩頗有余。煎作百和香,染為混元衣”,說明“鳳頭尖”是與“團蟒紗”“混元衣”并列的服飾用品,“五尺鳳頭尖”是麻編鳳頭鞋,也就沒有什么疑問了。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fù)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