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云震 宋薇薇
摘? ?要:作為一種新興的課程類別,國際課程在我國的發(fā)展已逐漸成熟與多樣化。其中,國際文憑課程近些年漸為人知。其他的國際課程,如英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課程、加拿大高中課程等也在逐步發(fā)展。對相關國際課程的發(fā)展背景與特征進行探析,有利于人們對其有更加清晰的認知,進而進行更合理的選擇。
關鍵詞:國際課程 發(fā)展狀況 基礎教育
在談到國際課程的時候,很多人往往會想到國際文憑課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IB)、美國大學預修課程(Advanced Placement,AP)、英國普通教育證書高級水平課程(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Advanced Level,A-Level)等在內的各種國際課程。那么IB、AP、A-Level等國際課程是否都屬于同一范疇?它們興起的背景是否相似?下文將對其進行探討。
在分析國際課程興起的背景之前,需要厘清不同的國際課程的適用范圍。IB課程突破了國家的界限,是被全球教育界認可為具有較高學業(yè)水準的教育課程,學生就讀于世界各地的IB學校,其文憑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認可[1]。而如AP、A-Level等課程,盡管其適用范圍超過了單個國家,有時候甚至在很多國家都適用,如A-Level證書幾乎被所有英語授課的大學作為招生標準,但嚴格意義上來說這些課程并不是在全球范圍內適用的國際課程,仍然需要從國家課程的角度去理解,只不過這些課程在被其他國家的學校引用并推廣的時候被泛化成了國際課程。下面,本文將從國際課程的興起背景、屬性等方面對IB課程和其他國際課程進行區(qū)分與討論。
一、國際課程的發(fā)展狀況
(一)IB課程興起的背景與發(fā)展狀況
IB課程是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IBO)開發(fā)的針對3~19歲學生的連貫性教育課程體系,覆蓋學前教育到大學預科[2]。該課程體系由小學、中學、大學預科三個課程項目組成。其中,大學預科項目實施時間最久,知名度與廣泛性最高。其創(chuàng)立于1968 年,是為了方便17~19歲學生從一個國家轉學(流動)到另一個國家,并獲得世界各國大學的認可而設立的課程體系。中學項目于1994年正式創(chuàng)立,以滿足11~16歲學生的國際教育需求,可以與大學預科項目無縫對接,因此該課程格外強調知識的綜合化。小學項目于1997年開發(fā),為3~12歲兒童提供國際化教育,以與中學項目對接,是IB課程的縱向延伸[3]。IB課程主要以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為授課語言。
截至2013年,IBO在146個國家、3643所學校開設了IB課程,包括國立學校、國際學校、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在中國,IB課程始于1991年,應國際教育發(fā)展趨勢,服務于外交官、國外從業(yè)人員、跨國公司職員的子女。后來中國各年齡段準備出國留學的學生也逐漸成為其受眾,這些學生通過IB課程考試進入國外中學、大學就讀。實際上,IB課程的適用對象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無法參加國內高考的學生群體;第二類是既選擇參加國內高考也準備參加國外高考的學生群體;第三類是以學業(yè)優(yōu)異學生為主,期望接受國外教育的學生群體。
(二)其他國際課程興起的背景與發(fā)展狀況
除了IB課程,我國還有其他的國際課程。例如A-Level課程,使用該課程教材的學生的留學目的國一般是英國。A-Level課程類似于我國的高中必修課程,是英國學生進入大學的必由之路。再如,加拿大高中課程——BC課程,使用該教材的學生的留學目的國一般是加拿大。實際上,BC課程并不是加拿大的全國性課程,而是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高中課程。該課程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與大多數國家一樣是三年制,并采用學分制管理。課程不僅包括英語、科學、社會、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體育等常見學科的課程,也有未來規(guī)劃、藝術、戲劇、電影電視制作、財會等面向學生興趣的課程。想要去加拿大上大學的學生在高中三年需要完完整整地將這些課程完成并參加加拿大高考。
這種使用別國高中教材并參加別國高考現象的背后,顯現出來的是教育國際化帶來的學生國際流動的不斷增加。當前我國使用較多的國外教材主要來自發(fā)達國家,主要包括以下兩類。一類是以個別國家的中小學教材為主,包括A-Level課程、BC課程、AP課程、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的證書教育課程(Victoria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VCE);另一類是由國際機構或者研究型大學開發(fā)的全球性課程,但不像IB課程那樣被廣泛使用,包括國際小學課程(IPC)、全球通用證書項目課程(Project of Global Access,PGA)等。
二、我國主要的國際課程
(一)A-Level課程
A-Level課程是與普通中等教育直接銜接的課程,其成績類似于我國的高考。在英聯邦國家和一些其他國家,學生憑A-Level課程成績可直接報讀大學。該課程被認為是中國學生進入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等頂尖高校的最快捷、錄取率最高的途徑。該課程提供了完整的學科體系和考核體系,是進入我國較早、認可度較高的一套國外教學體系。
(二)BC課程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簡稱BC省,是加拿大最西部的太平洋沿岸省份,被稱為“北美通往亞太的門戶”[4]。BC省海外高中(BC Offshore School)是設立于加拿大境外的高中,相關項目由加拿大BC省政府開發(fā)。該項目為赴英語國家就讀頂尖大學的學生提供了通道。
(三)VCE課程
VCE課程與BC課程的性質相同,都是一個國家某一個省或州的高中課程體系。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的評估機構在學生完成學業(yè)后對其進行成績考核,評估后決定是否頒發(fā)證書(高中畢業(yè)證書),該證書被視為進入大學的主要依據。十一至十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申請VCE課程,部分十年級的學生也可以申請攻讀VCE課程。
VCE課程包括中澳兩方課程,中方課程主要是為使學生達到高中基本水平而設置,澳方課程則是為了中國學生能夠邁入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的大學而設置,具有升學性質,對學生要求較高[5]。澳方課程基本上是澳大利亞的課程內容,由澳方教師或在澳大利亞經過培訓的教師任教,學生學習方式也與澳大利亞類似。VCE課程班的學生在英語環(huán)境下通過澳大利亞的教學方式學習澳大利亞課程內容,以澳大利亞高考為升學途徑。
就國內VCE課程而言,除了中方課程和澳方的英語語言服務課程(English Language Service,ELS)外,VCE學生學習的都是選修課程。VCE提供了約60門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這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求。
VCE課程班的學生雖然是在國內完成兩年的學習,但是他們除了要通過VCE教育機構組織的考試,還要參加由維多利亞州高考課程評估局(VCAA)組織的統(tǒng)一考試。考試內容和考試時間與澳大利亞學生一致,試卷評閱由澳方人員進行,否則學生便不具有申請澳大利亞等國家大學的成績證明。
(四)IPC
國際小學課程(International Primary Curriculum,IPC)是當下在我國發(fā)展最快的一套國外課程體系,其源于20世紀80年代英國的田野教育。如今,世界上已有92個國家、約1600多所學校采用IPC。
IPC主要采用主題單元的課程設計形式,使用多元的評價體系,旨在幫助學生成為世界優(yōu)秀公民和21世紀的領導者。[6]
在早期,IPC主要適用于4~5歲的兒童,3歲的兒童也可以使用。如今,IPC適用于3~11歲的兒童,但其中的主題單元課程主要針對5~12歲兒童進行編制。具有綜合性、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的課程讓兒童在學習中明確學習目標,豐富學生個人特質,開闊國際視野。
IPC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課程,它不需要學生所在的學校完成一系列復雜的資格預審,只要購買便可以獲得IPC學習目標、教師教學框架、超過130個主題的學習單元、IPC自我審查和認證協議、IPC評估學習計劃等。此外,IPC不限制學校對課程體系的使用方式,具有較強的靈活性。IPC自我審查和認證協議,可以使IPC課程體系的使用質量最大化,使用效果較好的學校可以要求獲得IPC課程體系的正式認可。
(五)PGA課程
全球通用證書項目(Project of Global Access,PGA)是一種國際課程體系[7]。其始于2005年,由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交流中心和美國愛依斯電力公司(AES Corporation)引入,主要通過將一系列教學管理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與我國高中課程相融合,使學生在了解國內高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識之外熟悉國外的教學方式、評價方法,同時對中外文化異同提前了解,使其在選擇留學目的地的時候更加謹慎。目前PGA項目主要包括PGA高中國際課程、PGA小語種國際課程、PGA國際留學預備課程。
PGA高中國際課程由中方課程和外方課程組成,兩種課程在教學中同步進行。首先是中方課程,按照普通高中新課程高中生學業(yè)水平測試標準執(zhí)行,完成所有必修科目和必選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政治、體育、藝術、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等),學時約占總課時的1/2,完成必修116學分。其次是外方課程。外方課程由若干課程模塊組成。課程模塊包括:英語、數學(數學基礎入門、概率、統(tǒng)計和金融數學)、商務學習入門、科學原理入門、信息和文字處理入門等20個模塊,教學內容由淺入深,逐步遞進。外方課程學時約占總課時的1/2,完成必修98學分。
PGA課程是在引進國外的課程項目的同時,結合中國教育實際而開發(fā)出來的課程。一方面,具有開闊的視野、豐富的教育內容和靈活的教育方法;另一方面,帶有本土化課程,學生需要學習中國高中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夯實中國文化根基,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六)IGCSE國際課程
IGCSE課程是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GCSE)課程在國際范圍內推行之后的名稱。GCSE是英國的課程體系,學生學完GCSE就結束了義務教育的學習[8]。IGCSE和GCSE的學制是兩年,學生學完后參加統(tǒng)一的考試。
IGCSE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并以探究式學習為主要教學模式,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與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梢源蛟煊蒊GCSE科目組成的核心課程或擴展課程以發(fā)展學生的興趣和能力。
(七)IMYC
國際中學課程(International Middle Years Curriculum,IMYC)由總部在倫敦的菲爾德沃克教育(Fieldwork Education)集團下的國際教育組織聯合全球100多所國際學校的一線教育人員共同開發(fā),被包括英、美、澳等國家在內的65個國家的1100多所學校采用。[9]
IMYC目前已經開發(fā)出與學生成長密切相關的30個綜合探究主題,將其作為教學切入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在知識、技能、理解等方面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開展教學。該課程基于學生的需求,易于學生理解自身應具備哪些知識和技能才能適應當下的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與人相處等)。其中,以單元主題為核心的8步周期探究課程[10]是每個單元的核心,具體步驟如圖1所示。
第一步是“主要思想”(Big Idea),它是每個主題單元的開端并貫穿著整個單元。它對一個單元的主題作出了扼要且全面的闡述。除此之外,它向學生展示了學科之間的獨立性和相互性。實際上,IMYC主題單元的教學從第二步“著手點”(Entry Point)開始。學生在一個真實的情境里,對主題和中心思想進行思考。在這樣一種教學過程中,IMYC并未硬性要求學生必須達到哪些學習目標。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主題將“著手點”的活動地點設定在教室內、校園內,甚至校園外。第三步是進行“知識儲備”(Knowledge Harvest),主題單元開始的第一節(jié)正式課堂,目的在于給學生提供一次交流和分享的機會,教師從而得知每一位學生對相關主題的理解程度,包括已有知識、技能、理解。在每個主題單元里,所涉及的每一學科的教師都必須在學科課堂上進行一次知識儲備的教學活動。 第四步是確定“學習目標”(Learning Goals),在每個主題單元里,對每個學科提出了清晰的學習目標和標準,包括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理解目標、個人品質目標、國際情懷目標。學生應在單元開始時,就對上述學習目標有充分的了解。第五步是“探究和記錄學習活動”(Research and Record Learning Activities),學生根據學習目標提出的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對主題展開探究和調查。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斷獲得新的信息。每次探究活動后,學生將對所獲得的信息進行過濾、排序,目的在于不斷深化他們對主題的理解和使自己已經掌握的技能不斷熟練。第六步是記錄“反思性日志”(Reflective Journaling),在每個主題單元里,學生都要對學習過程進行每天或每周的日志記錄。目的在于讓學生對主題和中心思想不斷進行反思。第七步是“學習評估”(Assessment for Learning),評估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對學生進行評估,教師便可得知每一名學生對本單元的知識、技能是否掌握及掌握程度如何?!督處煓n案冊》對評估標準進行了細化和說明。第八步是“總結”(Exit Point),在主題單元來到最后一周,即第6周時,學生必須對本主題進行一次正式全面的反思,并選擇其中一種形式進行展示??蛇x的形式包括:視頻、音頻、演講、網頁、圖片、音樂。學生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將他們的整個學習過程表現出來,并獨立或協作地進行系統(tǒng)的反思。
參考文獻:
[1]徐輝.國際學校和國際學校課程述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5.
[2]IB.IB learner profile booklet[M].Cardiff: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2008:14.
[3]上海教育.九大變化,透析 IB(國際文憑)課程發(fā)展趨勢[EB/OL].[2015-11-03](2019-06-25).http://bbs.61learn.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627.
[4]張廣財.國際文憑組織(IBO)中學項目課程及其特征分析[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 2009.
[5]DOHERTY, C. The appeal of the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in Australias educational market: a curriculum? of? choice? for? mobile? futures[J]. Discourse:? Studies? i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ducation, 2009,30(1):73-89.
[6]IB. What is an IB education?[M]. Cardiff: 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2013:6.
[7]MARC A, JILL R. Introducing the IB Diploma Programm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122.
[8]TAN L, BIBBY Y. Performance comparison between IB school students and non-IB school students on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s assessment (ISA) and on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questionnaire[M]. Melbourne: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2012:128.
[9]張菁.評價IBO兩套課程[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5): 57-61.
[10]LOO M V, MORLEY K. Implementing? the? IB diploma programm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143.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王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