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穎 田惠怡 孫林
摘要:為滿足社會日益增長的用戶體驗相關崗位需求,豐富用戶體驗類課程混合式教學實踐成果,文章以《互聯(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課程為例,通過教育教學實踐的方式,綜述混合式教學研究現(xiàn)狀,從課程資源、教學活動、教學信息化平臺和教學評價體系四個方面優(yōu)化混合式教學設計。以其中一個單元為例,按照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探討混改的實施過程。最后,從學生視角評估混改實施的效果,總結混改中的不足,給同類學科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 教學設計 教學實踐 互聯(lián)網產品 用戶體驗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0) 07-0133-03
引言
近年來,從流量紅利、模式紅利到體驗紅利,體驗思維和用戶體驗設計備受社會矚目。用戶體驗研究員、UI設計師、視覺設計師、產品經理等崗位數(shù)量日益增加,社會對具備用戶體驗、設計表達、邏輯分析及溝通能力的人才需求旺盛?!痘ヂ?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作為新開設的專業(yè)核心課,在對接社會需求的同時,也在不斷推進和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應用。面對“課程新、混改新”的“兩新”背景,本文對該課程混合式教學設計及實踐進行梳理和總結,既有助于提升混合式教學質量,也希望給同類學科教師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
一、混合式教學研究現(xiàn)狀
(一)混合式教學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末“混合式學習”的概念被首次提出以來,混合式教學的內涵隨著近20年間教學方法的推陳出新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迭代一直在不斷變化[1]。其中比較公認的概念為Garrison和Kanuka (2004)提出的觀點:“簡單來說,混合式學習是將課堂面對面的學習體驗與在線學習體驗進行有機結合的一種學習方式[2]?!比欢?,也有學者Verkroost,Meijerink,Lintsen和Veen (2008)表示,這一定義過于狹窄,沒有包含對學習過程重新設計的理念。于是他們提出了一個較為廣義的概念,即混合式學習是指不同教學方法和不同學習策略的混合,且不論使用技術與否的一種學習方式[3]。目前國內對于混合式教學也有不少研究,尹苗和李逢慶(2018)提出混合式教學融合了信息技術與傳統(tǒng)課堂的授課優(yōu)勢,改變了師生的角色,通過豐富的學習資源、及時的師生互動和學習過程監(jiān)控,實現(xiàn)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訓練和綜合能力的提升[4]。譚偉和顧小清( 2019)認為混合式教學需要具備以下特點: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充分的線上和線下學習資源以及混合式學習評價[5]。
結合以上對混合式學習的概念,本文對于混合式學習的概念界定為:以“互聯(lián)網+”教育的社會發(fā)展背景為依托,以學生為中心,通過設計和建立豐富的教學資源,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將教與學進行線上線下的無縫銜接,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和個性化發(fā)展,培養(yǎng)其高效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意識的學習模式。
(二)混合式教學的模式:國內外專家學者對于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解也各有側重和不同。從廣義上理解混合式學習,其主要的教學方式有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小規(guī)模限制性在線課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以及微課(MicroLectures)三種形式[6]。
Graham (2006)回歸到混合式學習“如何混合”的本質,將混合式學習分為發(fā)生性混合(Enabling Blends)、促進型混合(Enhancing Blends)和改變型混合( Transforming Blends)三種模式[7[。
Alammary. Sheard和Carbone (2014)認為混合式教學應該根據(jù)教師教學經驗的多少、與科技融合的深度以及教學機構的支持程度循序漸進地發(fā)展。按照混合式教學設計的不同階段,他們將混合式學習分為三種不同的方法(如圖1所示):初級程度混合(Low-impact blend),中級程度混合( Medium-impact blend)以及高級程度混合(High-impact blend)[9]。初級程度混合主要是在傳統(tǒng)授課的基礎上增加額外的教學資源或者活動而不減少任何既有的傳統(tǒng)教學活動。中級程度混合強調部分傳統(tǒng)授課內容被更有效率的線上活動所代替。高級程度混合又稱之為顛覆性混合,是對整個課程體系的重新設計?!痘ヂ?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目前的混合式教學改革仍處于中級混合階段。通過第一輪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施,課程組需要不斷總結反思,逐步向顛覆性混合階段邁進。
二、《互聯(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混合式教學設計
(一)反向設計課程教學目標:反向設計(Backward Design)是教育者用來根據(jù)預期產出成果而設計學習體驗、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以實現(xiàn)特定學習目標的過程[10]。本文基于反向設計思路,將社會需求作為起點,對《互聯(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課程的教學目標進行設計。表1呈現(xiàn)了反向設計每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具體內容。
(二)混合式教學設計:基于以上的課程教學目標,本次混改擬完成的目標主要有:更新并增加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優(yōu)化并替換原有的以“教”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運用教學信息化平臺提高教學效率;將部分課前、課中和課后的學習成果納入現(xiàn)有教學評價體系。
1.混合式教學資源建設:課程層面上,除將原有的課程標準、教學日歷、教案根據(jù)混改設計進行完善優(yōu)化外,還新增了供學生參考使用的TSGC輔助講義(Teacher-Student Generated Content,TSGC,師生共同產生內容)、知識圖譜、教學資源及學習工具使用說明、常見問題解答等資源。
單元層面上,對原有的PPT、測試題庫、案例題庫、課外推薦讀物等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同時新增了課程單元導學,具體包括單元教學目的、學習內容及知識點拆分、混改教學活動設計(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的資源、活動及任務列表)、資源獲取平臺、學習工具、學習時長分配、成果物提交等內容。此外,教學內容上還融入了國外用戶體驗相關前沿知識,對接國內行業(yè)需求,也增加了實踐性較強的進階拓展知識點。
2.混合式教學活動設計:該課程的教學活動設計主要依據(jù)教學目標、教學資源和混合式教學的特點,將教學活動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如圖2),循環(huán)形成了一個“設計一建設一選擇一使用一評價”的閉環(huán)混合式教學系統(tǒng)[11]。同時,受翻轉課堂差異化教學啟發(fā)[12],在課前和課后任務增加了基礎和進階的細節(jié)設計,即選學和必學任務,學生可根據(jù)自身意愿選擇是否學習進階內容,也體現(xiàn)了混合式教學尊重學生個性化發(fā)展和自主學習的特點。
3.教學信息化平臺選擇:在分別體驗試用了雨課堂、藍墨云班課、教學立方和課堂派后,綜合考量教師視角下功能的全面性、靈活性和學生角度的方便易操作性,決定選用課堂派作為本次混改的教學平臺。課堂派的主要優(yōu)勢在于無需下載安裝,且發(fā)布測試題、課件、作業(yè)、組間互評等可根據(jù)教師靈活安排,適用于初涉混合式教學的課程。不足之處是其為一款收費軟件,但基本的免費功能也可以滿足教學。
4.混合式教學評價體系:該課程的考核評價分為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兩部分。如表2所示,對考核內容的調整實現(xiàn)了形成性考核“課前一課中一課后”的考核體系。同時,運用教學管理平臺,提升教學效率的同時,也有效追蹤了學生的在線學習行為。此外,互聯(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分享-PPT匯報增加了學生組間互評,每個小組現(xiàn)場通過課堂派打分,占小組總成績的40%,教師評價占60%。終結性考核從大作業(yè)改為閉卷筆試,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扎實的理論知識,體現(xiàn)了課程的“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
三、《互聯(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混合式教學實踐及效果評估
(一)混合式教學實施過程:以章劍林主編的《互聯(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第2版)第3章用戶體驗要素為例,結合以上混合式教學設計,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介紹混合式教學的具體實踐過程。
1.課前學習階段:本章的學習目標是了解用戶體驗的工作分類,掌握用戶體驗的五個層面及其應用;運用用戶體驗要素模型分析用戶體驗,并能夠按照用戶體驗要素模型方法規(guī)劃移動互聯(lián)網產品設計思路。由圖3可以看出,相比于傳統(tǒng)授課學生課前預習內容與教師課中講授知識無關聯(lián)的現(xiàn)象,混合式教學更注重一體化的設計,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活動相聯(lián)系,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保障,教師講課有針對性,作業(yè)反饋及時,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體系的構建。
2.課中學習階段:課上首先例行一個小組的互聯(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PPT匯報,其他小組在課堂派上打分完成學生組間互評。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話筒傳遞”,每人輪流說出一個與用戶體驗相關的工作,不允許重復,教師以板書形式進行記錄并總結,使學生了解目前行業(yè)需求。然后采用課堂派隨機提問的方式隨機抽取5個學生進行失敗的用戶體驗案例分享。借由失敗的案例,總結失敗的原因并引出用戶體驗的重要性。運用Jigsaw教學法研討用戶體驗五要素的知識點,通過游戲設計視頻案例更形象地展現(xiàn)五要素的內容,最后以答疑的方式精講學生普遍存在的困惑。
3.課后學習階段:本單元的課后作業(yè)是以小組形式結合用戶體驗五要素分析一個具體的互聯(lián)網產品的設計?;谶M階式設計的混合式教學,課后推薦學生閱讀電子書《用戶體驗要素: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設計(原書第2版)》,深入理解用戶體驗要素模型。課后作業(yè)的反饋主要通過課堂派以在線批注評語的方式進行,部分同學的疑問也會利用課間進行個別輔導。教師也可以通過課堂派查看每個資源的查閱次數(shù)、下載次數(shù)、作業(yè)提交率、作業(yè)準時提交率等數(shù)據(jù),監(jiān)控學生線上學習參與情況。
(二)混合式教學實踐效果評估:課程結束后,運用在線調查問卷法了解學生對第一輪混合式教學的體驗和感受,包括對線上和線下教學方法、教學資源、激勵政策、混合式教學質量、學習成果和存在問題等方面的評價,共計21道題目。問卷通過問卷星平臺面向2017級電子商務專業(yè)本科生發(fā)放,共回收有效問卷113份,將數(shù)據(jù)導入SPSS 26.0進行分析,總量表的信度系數(shù)為0.952,說明問卷回答真實可靠。樣本中男女生E匕例適中,分別為46.02%和53.98%。本文主要從學生視角針對以下三個方面對本次混改的實施效果進行評估。
1.混合式教學方式及教學資源分析:混合式教學方式主要通過線上和線下兩種方式進行調查。學生比較認可的在線教學方法從高到低依次為在線提供輔助學習資源( 81.42%)、在線發(fā)布作業(yè)(80.53%)、在線習題測驗及講解(69.03%)和在線考勤(45.13%)。學生希望增加的線上教學方式有觀看微課、課件互動、在線話題和作業(yè)討論。線下教學方面,80.53%的學生認為案例分析法最有幫助,其次是課堂精講、小組匯報和線下作業(yè)點評及反饋。70.80%的學生希望增加課堂小組學習和討論的環(huán)節(jié),分別有56.64%和53.10%的學生傾向話題辯論和角色扮演。
教學資源方面,89.38%的學生反饋PPT是最有幫助的學習資源,本次混改新增加的課程導學位居第二,占比54.87%。此外,40%以上的學生認為課外拓展資料、網站外鏈以及測試題也比較有幫助。
2.混合式教學質量與學習成果分析:問卷中對混合式教學質量主要從學校網絡環(huán)境、教育信息化平臺、在線教學資源質量、課程導學、課后作業(yè)量、教師答疑反饋、課堂互動以及教學評價方式8個方面進行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對學校網絡環(huán)境和響應速度最不滿意,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缺失存在部分教室網絡信號不好,出現(xiàn)課堂派簽到不成功、在線測試無響應以及網站訪問加載失敗等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學生普遍認為課后作業(yè)量較大,平時與學生交流時也有部分學生提出此問題,這也反映出混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課后學習的工作量,同時需要注意混合之下的平衡。除此之外,學生對教學資源量、教學評價的多元化以及教師答疑和資源平臺體驗等滿意度都較高。
學生對學習成果認可程度方面,80%的學生都認為混合式教學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了他們課后學習的時間,幫助他們熟練運用工具,提高學習效率,提高了團隊合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也有20%的學生對提升興趣、改變學習方式、深入學習知識等方面持中立態(tài)度。
3.混合式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問卷最后調查了本輪混合式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66.37%的學生認為學校網絡環(huán)境不穩(wěn)定,38.05%的學生認為在線作業(yè)反饋不夠及時,討論交流過少,也有26.55%的人認為在線資源平臺功能不夠完善。大部分學生對教學資源、教師監(jiān)督管理以及考核方式等問題比較認可。
四、混合式教學實踐反思
(一)混合式教學有效激勵不足:學習者的類型是影響混合式教學設計和效果的重要因素之-。從調查結果來看,學生普遍屬于參與學習者(30.09%)和興趣學習者(42.48%),自導學習者僅占15.04%,說明大部分學生是被動式學習者。當被及哪種激勵手段對混合式學習較為有效時,90%以上的學生反饋實實在在的加分最有效,分數(shù)驅動較為明顯。所以在今后的教學實施過程中,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科學的教學方式,平衡分數(shù)驅動帶來的功利心和興趣激發(fā)產生的求知欲,選用最合適的混合方式,達到從“均碼式”教學到“模塊化”教學,再到“個性化”教學的目的。
(二)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相互獨立,沒有達到一體化:混合式教學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學資源建設、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的設計都取決于教師對混合式教學的經驗的多少,學生的接受程度、信息化平臺的完善程度等?!痘ヂ?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目前處于中級混合階段,并沒有完全實現(xiàn)混合式教學目標到教學評價的一體化設計,部分環(huán)節(jié)仍然相互獨立。下一輪的混改中,課程組要將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活動和教學評價進一步融合,尤其要加強線上線下或者課前、課中和課后的教學評價在形成性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三)對教學信息化管理平臺功能不夠完善:本輪混合式教學實踐選用了課堂派作為教學平臺工具,由于初次使用,基礎功能如考勤、發(fā)布作業(yè)、上傳資料和測試等使用比較頻繁,但還有約40%的功能并沒有嘗試使用,尤其是課件互動、實時彈幕、話題討論、在線作業(yè)討論等,在下一輪改革中還需不斷探索。
(四)實施過程中重理論而輕實踐:混改教學實施過程中,7個單元的課后任務均比較傾向于理論的預習、案例分析、文章報告等的拓展閱讀,平時的測驗以及期末筆試也側重于理論知識的考查,學生親自實踐并感受用戶體驗設計的環(huán)節(jié)較少。在今后的教學中,應注重實踐操作,運用翻轉課堂的設計,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現(xiàn)有移動產品的不足,并用Axure軟件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課堂上模擬情境調查、焦點小組、可用性測試等方法的實施過程;讓學生親自設計量表,度量用戶需求、態(tài)度和行為,繪制用戶體驗地圖,在實踐中鞏固和提升對理論知識的識記和應用。
結語
混合式學習的“混合”不僅是線上和線下的混合,教與學的混合,也是基于學習目標,設計適合的教學資源和活動的混合[13]。通過第一輪混改教學的實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線上線下教學活動設計、教學資源的質量、教學平臺的使用等都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同時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在線作業(yè)反饋、討論交流較少、學生課后負擔較重等問題?!痘ヂ?lián)網產品用戶體驗》課程會隨著對混改的不斷探索和實踐,以學生為中心,不斷迭代顛覆傳統(tǒng)教學設計,基于混合式教學理念,更好地實現(xiàn)學習目標。
此外,混合式學習的“混合”也是學習和工作的混合[13],混合式改革的目的—方面是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是培養(yǎng)其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和終身學習的意識,為學生日后進入社會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Friesen,N (2012). Defining Blended Leaming Learning SpacesInternet] Available from: http://leamingspacesorg/papers/DefininLBlended_Learning_NF.pdf[5July 2015]
[2] Garrison,D and Kanuka,H(2004). Blended learning:uncovering its transfomative potentialin Higher EducationThe IntemeL and Hwbei Education Vol7,Issue2 p95-105
[3] Verkioost.M J,Meijerink,L,Lintsen,H.&Veen,W (2008) Findinga balancem dimensions of bleuded learningIntemational Joumal on E-Iearning (IJEL),7,499_522 http:/hvww.editliborg/jfIJEU
[4]尹苗,李逢慶.《細胞生物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細胞生物學學報,2018,40(02): 260-268
[5]譚偉,顧小清.面向開放教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及效果評估指標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9(02): 126-130
[6]陳震,董建,曹曉群.等有機化學課程混合式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9(17): 55-57
[7] Graham,Chzules. (2006) Blended learning systems: Definition,cunent trends,and future directions
[8]鄭靜.國內高?;旌鲜浇虒W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36(12): 44-48
[9] Alammary.A,Sheard.J.&Caibone,A (2014). Blended learningm higher education:Three different desigpapproaches Aistralasian Joum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4): 440454
[10] Wigglns,G&McTighe,J (1998)“What is backward design?”In Understanding by Des19m(l ed,pp 7-19)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Pentice Hall. Retrieved fiom https://www.sabesorg/sites/sabesmg/files/resources/Backward_design.pdf
[11]馮赫.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數(shù)字繪畫實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20,33(09):112-113
[12]呂艷.“互聯(lián)網,時代翻轉課堂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yè)中的應用研究[J]設計.2020,33(03): 94-96
[13]S Jin,YanranS Basic Reseuch on Blended Teaching Mode1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2019 InternationalCmference on Advanced Education Research and Modem Teaching (AERMT 2019). Atlantis Ptess. DOI: https://doiorg/10.2991/aermt-192019.70
[14]謝天曉.項目引入式課程的設計教學思考[J]設計2019,32(11): 73-75
[15]吳燕華,范慧慧,錢榕等.一致性建構原則下遺傳學混合式教學設計與實踐[J]遺傳,2019,41(05): 439-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