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秀娟 張玉萍
俗話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應該是熟能生巧。對高中生來說,善于積累,多讀多寫,方能寫成有血有肉的好文章。通過調查問卷得知:學生作文水平不高,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很好的運用課本教材提供的典型事例,沒有充分的挖掘文本素材,更不善于總結歸納,進行一定量的素材積累而造成的。對此,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引導學生積累作文素材,提高學生寫作的。
一、從所學教材中挖掘作文素材
所謂文本素材就是從必修至選修教材中,將典型名人事例,名人名言等積累下來的作文寫作素材。這些素材既典型又實用。那么怎樣指導學生用好文本素材,授課之前老師心中應做到心中有數(shù)。譬如我在教《祭十二郎文》一文中,作者通過回憶叔侄生活中的幾個片段,其中有一處感人至深的“三會三別”,作者韓愈哭訴侄兒生前沒有與之好好相處,互相照應,感到愧疚和遺憾。這種手足之情,感人至深,動人心扉。
學完文本之后,我讓學生結合自身實際,以《父親》為題寫一篇敘事散文。等作文交上來,一篇篇至深至情至真的佳作,一一呈現(xiàn)。詮釋了父愛如山,生動地謳歌了父子父女之間的真摯情懷。其中羅欣然的一篇《愛您—我的父親》,把父女之間不理解到能理解,由隔膜到融洽,深深認識到父親對女兒無私的愛,寫得栩栩如生,文從字順。
不難發(fā)現(xiàn),在學生平時的習作中,若學生對文本知識能夠遷移、化用,做到言之有物,胸有成竹,不可能陷入提筆短板、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然而,平時在寫作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學生拿著習作材料,琢磨十幾分鐘,還遲遲下不了筆,有的學生剛開了頭,就剎了尾?!扒蓩D難為無米之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另外,學生缺乏對文本寫作素材的挖掘和積累,將閱讀文本與寫作訓練相脫節(jié),亦是不會寫作的另一個原因。為此,多年來我在平時的授課中嘗試著將閱讀文本與寫作訓練結合起來,教學一篇文章就讓學生進行嘗試寫作訓練。這樣日積月累,循序漸進,養(yǎng)之有素,學生寫作必然有所提高。
二、將閱讀文本素材與當前社會熱點結合起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說的是寫文章要為現(xiàn)實服務?!稙榱送鼌s的記念》一文歌頌了青年劉和珍為了反抗段執(zhí)政府,在天安門前請愿,不懼流血犧牲,起到了先鋒帶頭作用,這些熱血青年擁有擔當精神和歷史使命感、責任感。引導學生結合課本事例,結合勇赴火海的消防戰(zhàn)士,為了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在他們身上體現(xiàn)了時代青年人的責任和擔當精神。這樣,將文本素材與新時代熱點緊密結合起來。更能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不斷提高寫作水平。
有一定量的積累,寫作火候已成熟,考場上才能一觸即發(fā)。平時多讓學生以素材積累的眼光品讀文本,引導學生整合歸納零星素材,把文本素材統(tǒng)一在幾個立意下,形成橫向軸,再按年代、國別、題材類別等歸納總結,形成縱向軸,化零碎為一體,打破文本素材界限,將書本知識生成自己的言語,形成寫作素材知識鏈,再進行歸類。如生活中的審美趣味、家國情懷、學會擔當和責任感意識等話題。這樣歸類既有條不紊,又有一定高度。這樣,更有助于盤活素材,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寫作興趣。
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善于積累總結歸納的好習慣
無論是必修抑或是選修或經典文化等,文本素材品類繁盛,豐富多彩,古今中外,俯拾即是。只要你善于積累總結歸納,就能信手拈來,并能靈活運用;只要你能做到熟練掌握文本素材,做到胸有成竹,鉆得深刻,熟能生巧。無論遇到哪種場合的寫作,都能水到渠成,一氣呵成,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總之,平時注意從學生閱讀文本入手,就地取材。提高寫作能力,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方能抵達學生讀寫妙境的一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