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英奇
摘要:古典詩歌和中國畫是我國文化藝術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二者并駕齊驅,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國文化藝術的輝煌?!霸姴荒鼙M,溢而為書,變而為畫”,本文嘗試把中國畫融入高中古典詩詞意境美的教學中,對詩詞意境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提升學生鑒賞古典詩歌意境美的能力。
關鍵詞:中國詩歌;中國畫;意境美
一、中國畫融入詩詞教學的背景
1.高中古典詩詞教學中對意境美鑒賞的忽視。
古典詩歌語言簡約凝練,含義豐富,運用巧妙的構思和藝術手法表現作者獨特的思想感悟。但在高中詩文教學中,在講授詩歌時往往僅作蜻蜓點水式的解讀,一定程度上忽略對意境精髓的探究,忽視了意境這一體系在詩詞鑒賞中的地位。
2.社會生活方式和環(huán)境的轉變制約著學生對古典詩詞意境的感悟。
第一,詩歌語言形式制約學生對意境美的感悟。由于音韻、格律的要求,中國詩詞的詞語組合與現代漢語有著較大的差別。詩詞語句之間的省略現象等影響學生對意境的領會。第二,時代的變遷,人們生活場景的改變制約學生對意境的審美?,F代社會環(huán)境與文人墨客所處的古代生活環(huán)境有巨大差異,這種差異,不是通過老師片言只語的描述讓學生理解的。
二、中國畫融入詩詞教學的可行性和意義
中國畫講求神似,意境和氣韻,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fā),表現手法靈活、自由,在內容上透射出中國傳統(tǒng)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詩詞和中國畫在啟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方面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中國畫與中國詩詞都是講求意境的藝術形式,它們都是中國意境傳統(tǒng)的載體,以詩的意境作畫,以畫的意境作詩,詩畫在精神上相融合、相啟發(fā),實現了在意境層次上的融合。兩者的同源主要表現三個方面:第一,二者的創(chuàng)作手法相似。詩中情與畫中意的創(chuàng)造都有賴于意象的獲得。第二,二者的創(chuàng)作主體相同。在古代,很多詩人文學家像蘇東坡、王維他們在國畫領域也十分有名氣。一定程度上體現詩文與國畫的密切關系。其三,二者有相同的審美規(guī)律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兩者都崇尚神似高于形似,講求得意忘象。
三、詩畫結合在高中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中國詩畫都體現了中國人在表情達意上含蓄委婉的性情,也體現出中華民族溫潤內斂的性格特征。中國畫與詩詞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藝術共性上有著先天的優(yōu)勢。
中國畫結合詩文教學,讓學生先從直觀上感受國畫的畫面,在國畫中觸及古代文人的視野,從而感受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時代的風流,形成一種想象的能力,才能在閱讀詩詞中,自然而然地把自己代入詩人的生活場景,感悟詩詞當中的意境,把握詩人的情感。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
第一,中國畫融入詩詞意境教學不必糾結于詩詞與國畫在內容上的完全吻合,而應更注重意境上的相似相關。
我們高中教材中的詩詞是中華詩詞的精華,題材廣泛,而中國畫的筆法、風格各有千秋,題材豐富多樣。但我們著重的不是詩詞與國畫內容的完全契合,而是它們意境上的一致。
第二, 根據詩文意境選用中國畫時,是不是一定要是古代畫作呢?當然不是,我們很多近現代國畫藝術家擅長根據詩詞描述創(chuàng)作畫作,我們的國畫魅力就在于千百年來詩畫中的意境美在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中傳承。
意境承載的就不僅僅是個人的視野,它更體現著中國文人群體獨特的審美觀念。不斷探究國畫與詩詞之間的內涵,由淺入深地逐步探究詩詞與國畫的同一性和互補性,利用中國畫培養(yǎng)學生對意境的審美能力,有助于更深入地挖掘中國詩詞文化的精髓。
參考文獻:
[1]翁少偉.中國畫與中國詩歌中的意境[J].莆田學院學報,2005(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