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內蒙古商都縣醫(yī)院,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3450)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也是近年來臨床中高發(f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冠脈血管管腔發(fā)生狹窄或閉塞情況,容易誘發(fā)心肌缺血,同時產生心絞痛等并發(fā)癥,甚至可能對其安全健康等產生極大威脅。所有廣大患有冠心病、心絞痛者需要積極采取治療措施,來預防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等事件的產生,目前對于此類患者的治療原則多為疏通狹窄冠脈,同時實現心肌供血的充盈[1]。常規(guī)采取藥物治療方案效果有限,本次研究將著重探究在冠心病心絞痛患者治療中應用冠脈介入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
抽取2017年5月~2019年6月本院70例冠心病并心絞痛患病者,依據治療情況差異性分組,觀察組(35例):性別比,男:女=19:16;就診時年齡52~78歲,均值為(64.2±0.2)歲;冠心病程3~16年,均值(8.3±0.4)年。對照組(35例):男/女:17/18;就診時年齡52~79歲,均值(62.6±0.5)歲;冠心病程3~15年,均值為(8.4±0.4)年。2組臨床資料對比P>0.05。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的藥治療方案,即給予雙聯(lián)抗血小板方案治療,患者心絞痛發(fā)作后需給予硝酸甘油片進行舌下含服治療,0.5 mg/次;疼痛癥狀的緩解效果不佳可采取嗎啡皮下注射治療方案,10 mg/次。同時結合患者的患病情況給予阿司匹林片口服,首次服用劑量300 mg/次*d,之后結合其病情改為100~300 mg/次*d,同時給予氯吡格雷片進行口服治療,75 mg/次*d。同期觀察組則改為冠脈介入治療,于心絞痛發(fā)作后的3~7天內采取介入治療。首先需完善心電圖和冠脈造影等檢查,明確其病變部位,采取股動脈與橈動脈途徑,導管妥善送至冠脈口,選擇球囊引導鋼絲送入到患者狹窄管腔節(jié)段,結合其病變情況合理調節(jié)壓力與時間來實施擴張,從而解除狹窄情況。對于球囊血管擴張后冠脈狹窄情況依然未能緩解者,還需采取相應路徑的冠脈支架植入,對狹窄段血管壁進行支撐,確保血流通暢。患者介入治療后還需給予阿司匹林片與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療,劑量與用法同對照組。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并根據心絞痛發(fā)作頻率及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進行療效的評價,顯效:即患者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降幅≥80%,且胸悶、心悸等癥狀消退;有效:即患者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降幅50~79%,且胸悶、心悸等癥狀得以顯著緩解或大部分消失;無效:即患者的心絞痛發(fā)作頻率降幅<50%,且胸悶、心悸等癥狀未改善。
涉及數據以SPSS 19.0分析,數據標準差以(±s)描述,組間數據t、x2檢驗,P<0.05即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97.14%,對照組:82.86%,比較中P<0.05。
表1 兩組療效對比[n(%)]
冠心病近年來臨床發(fā)病率不斷攀升,特別是在廣大老年人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同時冠心病的產生和進展也與高血脂、肥胖以及糖尿病等因素密切相關。由于患者冠脈粥樣硬化容易誘發(fā)血管內壁的病變,同時血管管腔逐步狹窄和閉塞,對于血流量的正常通行產生影響,進而造成心肌缺血和缺氧,最終誘發(fā)冠心病,心絞痛則是此類患者患病后的常見癥狀,也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產生了嚴重影響,同時也對其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目前對于冠心病合并心絞痛患者來說治療措施是改善冠脈粥樣硬化,同時逆轉其動脈閉塞和狹窄等相關情況,與此同時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狀況,從而控制患者心絞痛癥狀的發(fā)作頻率。目前許多患者采取藥物的保守治療方案,雖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然而總體來看療效仍不滿意。這也提示,對于冠心病心絞痛患者來說,采取冠脈介入方案進行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針對冠心病并心絞痛患者,采取冠脈介入方案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絞痛等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