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榮 牛 潔 秦玉領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耳鼻喉科 454000
氣管切開術是臨床上一種氣道保護的措施,常應用于腦血管意外長期昏迷不醒、頸部手術、需長期留置人工氣道等患者。常規(guī)的護理方案中護理是被動的、比較隨意、且操作欠規(guī)范,導致臨床實踐應用效果欠佳[1]。而St Mary’s集束化護理方案最早是由英國St George’s醫(yī)院提出的,是經過循證醫(yī)學證實的3個及以上的措施組成的,有研究顯示其效果較好[2]。但由于目前臨床研究較少,故本文旨在分析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應用St Mary’s集束化護理方案的臨床價值,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行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92例,隨機數字法分為觀察組46例和對照組46例。觀察組男30例,女16例;平均年齡(62.80±8.42)歲。對照組男31例,女15例;平均年齡(63.15±8.38)歲。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符合臨床試驗倫理準則,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且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的批準。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予以吸氧、吸痰、體位引流、氣道濕化、氣切導管護理、飲食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予以St Mary’s集束化護理,具體如下:(1)氣道濕化。充分的氣道濕化,每隔2h對氣道濕化情況進行檢查、記錄;可采用滅菌注射用水+沐舒坦稀釋后通過氣切套管持續(xù)24h滴入(通過輸液泵勻速泵入)濕化氣道,并可按照氣切導管內的痰液情況調整滴入速度。(2)氣切內套管的護理。每隔2~4h檢查氣切內套管的痰液情況,及時予以清理,必要時更換氣切內套管。(3)定期檢查氣管切開的安全設備。針對氣管切開的吸引裝置、吸痰管的尺寸、氣切導管、簡易呼吸器、氣管擴張器等相關安全設備,護理部需定期檢查并及時補足。(4)氣切導管氣囊。一般每隔6h需檢測氣囊內壓力,壓力一般維持在20~25cmH2O(1cmH2O=0.098kPa)左右,避免因壓力過低或過高造成影響。(5)氣切導管敷料、固定帶。發(fā)現氣切導管的輔料、固定帶異常時,及時予以更換,至少1d更換1次。(6)加強口腔護理。可采用漱口水予以患者漱口刷牙,每天至少2次。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留管時間、住院時間、總住院費用;觀察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調查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滿意率=(總例數-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2.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患者氣切導管留管時間、住院時間及總住院費用均明顯降低(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為4.35%(2/46);對照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26.09%(12/46);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相關指標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的比較[n(%)]
2.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集束化護理后,觀察組患者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一般腦血管意外導致長期神志不清、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脫機困難需長期留置氣管導管、頸部惡性腫瘤手術后需長期開放氣道的患者,為加強氣道管理往往需行氣管切開術。氣管切開術本身無技術難度,但術后的護理極為關鍵,需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絕大多數存在氣道開放能力差、自我氣道保護能力差,極易導致窒息危及生命,因此氣管切開術后護理需積極預防誤吸、窒息等并發(fā)癥。
St Mary’s集束化護理方案是在已經非常成熟的集束化護理方案上進行改良及優(yōu)化后所得,其護理措施已得到循證醫(yī)學證實。集束化護理方案針對不同病種科學的制定不同的決策,通過對文獻的檢索、查閱、評價制定3~5個最合適病情的護理措施,集束化護理方案的科學性體現在確定最終方案的過程嚴謹與否[3]。國內發(fā)表的有關氣管切開術后集束化護理文獻對制定方法的詳細步驟沒有說明,因此對方案的科學性無法判斷,也無法判斷該方案的護理措施是否最有效。本文中的St Mary’s集束化護理方案是改良及優(yōu)化所得,已被國內臨床研究證實該方案有效可行,能縮短氣切導管留管時間、并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且該方案確定過程嚴謹,實施執(zhí)行力強,且所選措施得到循證醫(yī)學支持,臨床應用易于監(jiān)督。
本文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患者氣切導管留管時間、住院時間及總住院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St Mary’s集束化護理方案明顯提高了護理質量,促進了患者的恢復,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本文亦發(fā)現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術后未出現氣切導管脫出、局部感染及誤吸,這是因為St Mary’s集束化護理方案定期檢測導管氣囊壓力、更換局部敷料及導管固定帶,且加強氣道濕化、口腔護理,從而減少導管脫出、局部感染、誤吸等風險。觀察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St Mary’s集束化護理方案更能得到患者的認可,能真正的幫助患者。
綜上所述,St Mary’s集束化護理方法針對氣管切開術后患者臨床效果較好,能促進患者恢復,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護理滿意度。但該方案的實施過程較為困難,需要專業(yè)的科學團隊,且目前臨床研究不足,故仍難以廣泛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