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進行具體分析,探討如何通過對數字化進行利用,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完整性,以及通過構建數字化的視覺傳播平臺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產業(yè)化有效結合,希望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 非物質文化遺產 保護 傳承
在新媒體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需要充分結合自身文化的特點,通過對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加以利用,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目的?,F階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仍然存在許多的問題,保護與傳承的工作效果不明顯。對此我們要結合新媒體時代的技術優(yōu)勢,積極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方式方法,最終實現對其的傳承與保護。
一、利用數字化技術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完整性
當今社會時代在不斷發(fā)展,廣播、電視、手機和電腦等多媒體相繼問世,新媒體通過網絡和影像技術可以對非物質遺產進行有效保護和傳承。尤其是對古老藝術的傳承,新媒體的應用范圍更加廣闊。現在我國已經建立相關的數字博物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提供一份保障。在新媒體時代之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需要利用數字化的優(yōu)點,開展對非物質文化信息的采集、儲存、處理以及顯示與傳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應的轉換,從而實現資源上的共享,使用數字化的手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信息進行存儲。堅持系統(tǒng)性、完整性原則,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通過數字化將非物質化文化遺產的檔案進行數字化的儲存,例如將其做成音樂或者影像的方式。通過數字化的方式將信息進行完善和儲存,這種保護的方式更具科學性、合理性,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數字化的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做成虛擬的數據,并通過網絡技術進行各種形式的信息處理,例如3D技術與2D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更加清晰的解讀。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加直觀地放到人們的面前,且更具沖擊力。通過運用數字化的手段可以有效地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文化的良好傳承。
二、構建數字化網絡平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互聯網和數字化發(fā)展也是突飛猛進。通過對網絡的運用可以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相應的包裝與整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要想得到良好的傳播是離不開新媒體的,只有對新媒體進行充分的利用才能搭建網絡傳播平臺。將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作為內涵是搭建網絡平臺的基礎條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打造文化效應。傳統(tǒng)文化的建設是數字化平臺建設的重中之重,數字化的網絡平臺需要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充分的整理,經過科學的整理之后在平臺上進行展示。數字化的網絡平臺可以將我國絕大多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充分整合,并且形成龐大的資源數據庫,傳播的手段主要是圖片文字、視頻,想要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群只需要在平臺上進行搜索就可以找到相應的信息,網絡平臺的經營管理者需要對平臺上的內容進行不斷的更新,有關的技術人員對平臺要定期維護,確保平臺的良好運行。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來了解我國的文化,進而有效地實現資源的共享。
三、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產業(yè)化有效結合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媒體時代之下可以得到有效的推廣。我國的民間藝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引導其將傳統(tǒng)的小作坊經營模式逐漸轉變?yōu)楫a業(yè)化、規(guī)?;洜I模式。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在文化傳播和文化傳承等方面存在的優(yōu)勢,將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新型的文化產業(yè),從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傳承。我國的非物質文化傳承可以結合動漫等年輕人喜愛的新興文化形式,通過搭建新媒體平臺,向大眾推廣,并通過將民間藝術與多媒體進行融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藝術形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的過程當中必須注重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只有保護知識、尊重知識才能塑造出良好的文化品牌,進而將其轉化為經濟上的資源,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同時也為經濟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四、結語
為了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好地傳承,每一個公民都應該負起相應的責任,緊跟新媒體時代的步伐,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和數字化技術相結合,讓更多人通過網絡和媒體認識到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繼承與發(fā)揚。
參考文獻:
[1]左笑.新媒體時代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途徑探究[J].大眾文藝,2017(03):11.
[2]劉亞男,崔會嬌,李超.新媒體環(huán)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傳播與市場策略研究[J].智庫時代,2019(11):253+255.
[3]周安濤.淺析非遺數字化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報刊薈萃,2018(10):2.
[4]謝園,朱荔麗.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J].蘭臺世界,2018(10):87-89.
(作者簡介:李忠寶,男,大專,桃江縣鲊埠回族鄉(xiāng)政府文化綜合服務站,館員,研究方向:文化、廣播工作)(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