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靜 程遠俠 李婷婷 李春雨 楊巍 楊陽
【摘要】目的 研究為耳鼻喉部手術患者實施針對性心理護理對術后疼痛度的影響作用。方法 選取2019年上半年的110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進行分組,為55例參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為55例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開展針對性心理護理。結果 實驗組患者在術后24 h、72 h的VAS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實驗組使用鎮(zhèn)痛藥物占比為23.64%,顯著低于參照組的58.18%,組間對比P<0.05。結論 為耳鼻喉手術患者提供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其術后痛感,并可減少鎮(zhèn)痛藥物的使用,故可將其廣泛應用于該類手術患者的臨床護理中。
【關鍵詞】針對性心理護理;耳鼻喉部手術;疼痛程度;VAS評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6..01
在耳鼻喉科內,很多經(jīng)保守治療效果不佳者,需行手術治療,但手術操作具有一定的刺激性,患者會出現(xiàn)較強的生理及心理應激反應,而手術部位又接近于腦部,致使手術更具難度與風險性[1]。疼痛是手術患者最為常見的表現(xiàn),強烈痛感會對患者的飲食、睡眠等產(chǎn)生嚴重影響,不利于其術后康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6月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樣本數(shù)量為110。其中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55例;年齡分布在22~75歲范圍內,中位值為(45.6±5.6)歲;疾病類型:聲帶息肉32例,鼻竇炎27例,慢性中耳炎27例,扁桃體摘除19例,喉癌5例。將其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兩,統(tǒng)計對比二組數(shù)據(jù),結果呈現(xiàn)出P>0.05,可開展此次研究。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所接受的為常規(guī)護理方案,主要包括術前準備、圍術期注意事項告知、術后用藥、切口護理等。實驗組在參照組基礎上為患者開展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如下:術前心理護理:在患者初入院時,護理人員要對患者的病情、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解并記錄。在確定手術方案與手術時間后,護理人員要主動與患者溝通,告知其手術流程、配合要點、注意事項;同時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如患者因擔心病情惡化與手術療效而出現(xiàn)煩躁、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者,護理人員要結合患者所患疾病,來講解病因、癥狀、危害性、治療方案等相關知識,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有個正確認知。
手術當日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提前入室,調整室內溫度、濕度、光線等,有助于提升患者舒適度。待患者入室后,護理人員以溫和的語氣與患者交流,可以通過握手、拍背等方式幫助患者放松,為其強調保持心情愉悅、情緒平穩(wěn),有助于手術的順利開展。
1.3 評價指標
①VAS評估值:選取術后24 h、術后72 h為兩個評估時點,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2]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評分范圍為0~10分,0分表示無痛,10分表示劇烈疼痛。
②使用鎮(zhèn)痛藥物占比。
1.4 數(shù)據(jù)統(tǒng)計
利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0.0分析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當結果呈現(xiàn)出P<0.05時表示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分析價值。
2 結 果
實驗組患者在術后24 h、術后72 h的VAS評估值均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P<0.05;實驗組使用鎮(zhèn)痛藥物占比也顯著低于參照組,組間比較P<0.05;見表1。
3 討 論
術后疼痛是因機體遭受外科手術刺激所致,還會伴有不悅情緒活動與防御性反應,當手術患者的麻醉效果逐漸消失,會出現(xiàn)明顯的痛感,并可使其負性情緒加重,患者可能會因此抵觸治療及護理,這樣又會影響術后康復,增加患者的痛感與不適感,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我科主張為該類手術患者開展針對性心理護理,即在不同時間段,依據(jù)每例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負性情緒產(chǎn)生原因,而進行心理疏導與情緒安撫,患者情緒穩(wěn)定、心理狀態(tài)良好,有助于平衡大腦中樞神經(jīng)的遞質運動,從而減輕痛感。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在術后24 h、72 h的VAS評分、使用鎮(zhèn)痛藥物占均顯著低于參照組,二組數(shù)據(jù)比較P<0.05,這一結果也充分凸顯出開展針對性心理護理的重要性。
綜上,為耳鼻喉手術患者提供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對減輕患者術后痛感有理想效果,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周麗萍,李愛紅,王柳茹,等.心理護理對減輕耳鼻喉部手術術后疼痛程度的作用評價[J].中國繼續(xù)醫(yī)學教育,2017,9(3):248-250.
[2] 何英榕.針對性心理護理對減輕耳鼻喉部手術患者術后疼痛程度的效果[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5(41):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