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玲 孫懿
摘 要 感冒后出現咳嗽,若經久難愈,不僅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也對患者的體質健康造成很大不利。全文對感冒后咳嗽的文獻進行整理,分析其發(fā)病機制和治療狀況,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 咳嗽;感冒;發(fā)病機制;干預方法;中醫(yī)藥
中圖分類號:R256.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20)12-0030-03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on cough after cold
WANG Yanling1, SUN Yi2(1.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Tian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2.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Hun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0, China)
ABSTRACT Cough appears after a cold, and if it is hard to heal for a long time, it not only affects the daily life of the patients, but also causes great harm to the physical health of the pati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iteratures on cough after a cold, and analyzes it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statu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treatment.
KEY WORDS cough; cold; pathogenesis; intervention metho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感冒后咳嗽,又名感染后咳嗽(PIC),屬于亞急性咳嗽,指當呼吸道感染的急性期癥狀消失后,咳嗽仍然遷延不愈,通常3~8周[1],甚至更久。近年來由于空氣污染、飲食變化,人們的抗病修復能力明顯下降,許多人在感冒后出現咳嗽,經久難愈,不僅影響日常生活,也對患者的體質健康造成很大的不利。本文綜述感冒后咳嗽的發(fā)病機制和治療狀況。
1 發(fā)病機制
1.1 現代醫(yī)學病因病理
咳嗽是氣道的一種重要防御反射表現,實際上是通過產生強大的呼氣氣流去清除氣道內的黏液和異物,從而令呼吸道保持通暢[2]。普通感冒多數由病毒引起,病毒到達咽喉部腺體區(qū),而后累及支氣管和肺部,引起細胞病變和炎癥,誘發(fā)閉塞、發(fā)熱、全身疼痛、咳嗽等[3]。目前,對于感冒后咳嗽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患者在受寒或過度疲勞后感染病毒或細菌引起;也可能是受物理、化學性等刺激所致;或因年老防御功能退化及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等所致[4]。
1.2 中醫(yī)病因病機
劉繼民和王檀[5]認為,感冒后咳嗽發(fā)病關鍵在于正氣不足,臟腑失和,濁氣相干致肺氣不清,肺使之清;風寒感冒經過治療,衛(wèi)表得和,正氣尚未恢復,濁氣尚存,上干于肺,肺氣不清,故而可見感冒后咳嗽。李治軍等[6]認為,感冒后咳嗽的主要病因是內外合邪,正虛邪戀。武冰[7]論述感冒后咳嗽為現代醫(yī)學提出的分類,認為其屬于“外感咳嗽”范疇,是感冒的遷延癥狀,其病因多與六淫邪氣有關,也與體質從化、失治誤治、調攝失當等因素相關。楊燕和王麗華[8]發(fā)現感染后咳嗽中以風寒犯肺者居多,如經所云:“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王春林[9]發(fā)現感染后咳嗽中以風寒戀肺型較多,乃外感風寒邪后,治療不當(如抗生素的使用過度)、素體肺氣較弱或起居飲食不當致正氣不能完全驅邪外出,致殘余之邪留戀于肺。其病機為殘余邪氣留戀肺系,正氣不甚虛弱,邪氣亦不亢盛,邪正雙方勢均力敵,相持不下,故咳嗽遷延不愈。
2 干預方法
2.1 現代醫(yī)學干預
臨床多采用抗生素、止咳藥物或抗組織胺類藥物治療,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少數重癥患者甚至需吸入口服糖皮質激素癥狀方可暫緩,但停藥后常有反復,這也成為臨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導致細菌耐藥性上升的重要原因。臨床實踐存在重復用藥、不恰當聯合用藥、濫用抗菌藥物和抗病毒藥物等情況[3]。也有部分臨床醫(yī)生使用中成藥治療,但因其缺少中醫(yī)辨證基礎,致使臨床療效良莠不齊。
2.2 祖國醫(yī)學干預
根據《內經》、《景岳全書·咳嗽》記載,在咳嗽的發(fā)病機制中,仍以外感咳嗽者居多,治療方法大致分為內治法(口服湯藥或中成藥)和外治法(針刺、艾灸、推拿、穴位貼敷、拔罐等)兩種[4]。
2.2.1 內治法
高凡[10]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方法,給予患者10 mg的氯雷他定片口服治療,每日1次,75 mg的咳必清片每日3次,30 mg的鹽酸氨溴索片,每日3次。中醫(yī)治療應用止咳散化方1劑/d,以水煎后分2次服用,每次200 ml,療程為5 d,總有效率96%。王其兵等[11]將60例風寒型感冒后咳嗽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口服加味金沸草散,對照組口服咳必清25 mg,每日3次,開瑞坦10 mg,每日1次,療程為5 d,治療組在服藥期間及停藥后在改善咳嗽方面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加味金沸草散治療風寒型感冒后咳嗽有效。吳峰妹[12]選擇符合風寒型感染后咳嗽的患者187例,隨機分為治療組95例,給予溫肺祛風中藥顆粒劑治療,對照組92例。給予美敏偽麻溶液治療,7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兩組臨床療效及中醫(yī)證候積分和咳嗽積分,結果顯示治療組愈顯率為82.11%,總有效率為94.74%,分別優(yōu)于對照組的51.09%和86.96%;治療后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和咳嗽積分均明顯降低,治療組則明顯低于對照組;說明溫肺祛風中藥顆粒劑治療風寒型感染后咳嗽安全有效。季樹仙[13]將99例感冒后咳嗽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9例和治療組50例,對照組給予止咳膠囊,治療組給予蘇黃止咳膠囊,療程2周,治療組總有效率(98%)高于對照組(65%),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咳嗽癥狀積分治療后較治療前顯著下降,且較對照組有顯著差異(P<0.05),提示感冒后咳嗽采用蘇黃止咳膠囊治療療效顯著。司劉霞等[14]以表里雙解、寒熱平調立法,從麥門冬湯的源流探析,將千金麥門冬湯加減化裁治療感冒后久咳,臨床效果顯著。
2.2.2 外治法
馮金媛[15]利用鹽的溫熱溫通作用,以鹽熨法隔姜敷于大椎、定喘及肺俞穴及肺區(qū),祛除體內寒氣,疏通太陽經氣,治療45例,有效率88.89%,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馬來酸氯苯那敏片口服治療)的71.11%。覃翠珍[16]對45例3~6歲外感咳嗽患兒采用內服中藥+藥罐療法+刺血療法,治愈率95.35%,表明內服中藥并藥罐聯合刺血療法能有效地消除或緩解小兒外感風寒咳嗽癥狀。馬培鋒[17]在尺澤穴強刺激針刺后留針,配合列缺、風門、合谷、風池治療外感風寒后咳嗽,連續(xù)5 d 后評估,療效達93.3%。將五輸穴由井穴(四末)至合穴(肘膝關節(jié)附近)氣血有向心性流注的特點,用于治療經脈所屬臟腑出現的病癥[18]。方芳等[19]充分利用小兒推拿理論,推揉捏特定腧穴和部位干預風寒外感后咳嗽35例,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口服小兒肺咳顆粒的對照組。其對人體有一種良性的、有序的、雙向調節(jié)的刺激,同時具有溫清和補瀉之效。推拿之法,方便效宏,對于小兒比針藥更適合。喬敏等[20]選擇感冒后久咳患者12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60例采用毫針針刺穴位+拔罐治療,治療組60例采用火針針刺穴位治療,結果治療組治愈率為85.0%,優(yōu)于對照組的65.0%(P<0.05),說明火針治療感冒后久咳具有顯著療效。
3 總結
中醫(yī)認為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人體一身之氣的正常運行離不開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肺為嬌臟,只受得本然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然而,肺為五臟華蓋,與外界相通,易感受外邪,尤其風寒之邪易侵犯于肺,影響其宣發(fā)與肅降功能,導致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明代張景岳日:“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因此,治療咳嗽時應順應肺的生理特性,兼顧宣發(fā)與肅降兩方面因素。肺為清虛之體,性喜清潤,不耐寒熱,一物不容,毫毛必咳,故治療時要照顧到肺臟清潤特性[21]。其病位不局限于肺,但亦不離于肺,治療應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不要見咳止咳、收斂留邪,需應重視整體調整,不離于肺亦不止于肺,注重調攝以促病愈[7]。在臨床中應發(fā)揮中醫(yī)藥優(yōu)勢,在中醫(yī)辨證的基礎上,采用中藥、拔罐、熱灸、針刺、推拿等中醫(yī)藥方法干預感冒后咳嗽,以期減少患者的病痛和藥物濫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 咳嗽的診斷與治療指南(2015)[J].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16, 39(5): 323-354.
[2] 容朝暉, 沈策. 咳嗽反射機制的研究進展[J]. 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分冊), 2005, 25(3): 168-171.
[3] 中國醫(yī)師協會呼吸醫(yī)師分會, 中國醫(yī)師協會急診醫(yī)師分會, 林江濤. 普通感冒規(guī)范診治的專家共識[J]. 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2, 32(11): 961-965.
[4] 汪小玥. 溫針灸治療感冒后咳嗽的單穴與腧穴配伍的臨床療效觀察[D]. 長春: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 2018.
[5] 劉繼民, 王檀. 王檀教授治療感冒后咳嗽經驗總結[J]. 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 2018, 16(14): 74-76.
[6] 李治軍, 郭施余, 劉明. 劉明教授論治亞急性咳嗽經驗初探[J]. 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 2018, 27(20): 45-46.
[7] 武冰. 感冒后咳嗽的中醫(yī)治療體會[J]. 中醫(yī)臨床研究, 2019, 11(17): 16-18.
[8] 楊燕, 王麗華. 溫肺煎治療風寒型感染后咳嗽的臨床運用[J]. 江西中醫(yī)藥, 2018, 49(4): 30-31.
[9] 王春林. 淺析小發(fā)汗法在風寒戀肺型感染后咳嗽中的運用[J].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18. 42(6): 458-460.
[10] 高凡.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感冒后咳嗽的臨床療效研究[J].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8, 5(93): 9-10.
[11] 王其兵, 高慶梅, 金殿春. 加味金沸草散治療風寒型感冒后咳嗽療效觀察[J]. 光明中醫(yī), 2012, 27(7): 1342-1343.
[12] 吳峰妹, 蔡敏, 王學東, 等. 溫肺祛風法治療風寒型感染后咳嗽95例臨床觀察[J]. 江蘇中醫(yī)藥, 2014, 46(1): 37-38.
[13] 季樹仙. 止咳膠囊治療感冒后咳嗽的療效觀察[J].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7, 28(7): 1196-1197.
[14] 司劉霞, 劉菲, 祁坤明, 等. 千金麥門冬湯治療感冒后久咳經驗[J]. 江西中醫(yī)藥, 2016, 47(7): 20-21.
[15] 馮金媛. 鹽熨法隔姜治療風寒咳嗽的效果觀察[J]. 臨床合理用藥, 2014, 7(9): 134.
[16] 覃翠珍. 背部腧穴拔罐聯合刺血療法治療小兒外感咳嗽88例[J]. 醫(yī)學前沿, 2016, 6(26): 356-357.
[17] 馬培峰. 尺澤穴強刺激久留針治療夜間咳嗽30例[J]. 光明中醫(yī), 2018, 33(12): 1765-1767.
[18] 馬培鋒. 指法點穴治療剖宮產后腹痛一則[J]. 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 2017, 39(7): 654.
[19] 方芳, 孫安達. 推揉捏結合為主治療小兒外感風寒型咳嗽70例臨床研究[J]. 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5, 31(10): 1500-1502.
[20] 喬敏, 高希言, 陶金柱, 等. 火針治療感冒后久咳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16, 35(4): 411-412
[21] 張躍飛, 李紅梅. 李紅梅教授治療外感風寒型妊娠咳嗽經驗[J]. 亞太傳統醫(yī)藥, 2017, 13(15): 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