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
【摘要】 目的 分析頸動脈超聲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的評估作用。方法 90例心血管疾病高?;颊?,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聲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檢測, 根據(jù)檢測結果分為A組(厚度<1.0 mm)、B組(厚度1.0~1.5 mm)、C組(厚度>1.5 mm), 每組30例。觀察比較三組頸動脈血流參數(shù)[舒張末期流速(EDV)、收縮期峰值流速(SPV)、阻力指數(shù)(RI)、搏動指數(shù)(PI)]及冠狀動脈造影(CAG)病變情況。結果 A組EDV為(14.66±4.89)cm/s, SPV為(62.74±16.76)cm/s, RI為(0.82±0.13), PI為(2.68±1.25);B組EDV為(13.75±6.91)cm/s, SPV為(75.10±17.20)cm/s, RI為(0.76±0.10), PI為(2.86±1.23);C組EDV為(12.63±5.72)cm/s, SPV為(86.96±25.50)cm/s, RI為(0.89±0.05), PI為(2.70±1.54);三組EDV、P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SPV明顯高于A組和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51、2.112, P<0.05);C組RI高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69, P<0.05)。A組CAG陰性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754、27.778, P<0.05);B組CAG單支及雙支病變率高于A組和C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429、6.667, P<0.05);C組CAG三支病變率高于A組和B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200、10.000, P<0.05)。結論 頸動脈超聲可準確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病情程度進行評估, 有利于患者病情早期治療,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頸動脈超聲;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評估作用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8.018
心血管疾病也常稱之為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 患病部位多集中于微血管、動靜脈血管、心臟, 如腦卒中、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心腦血管硬化均屬于常見心血管疾病, 患病后患者出現(xiàn)心悸、呼吸困難等臨床癥狀, 隨著病情加劇, 可能導致患者直接死亡[1]。目前, 臨床認為心血管疾病患病因素多與動脈硬化有關, 近年來, 隨著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 人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 飲食結構、生活習慣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均出現(xiàn)改變, 導致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續(xù)上升, 成為威脅人們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 探尋安全、有效的心血管疾病早期診斷手段對預防心血管疾病、降低患者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2]。本文特收集本院收治的90例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為研究對象, 分析頸動脈超聲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的評估效果, 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90例心血管疾病高?;颊撸?納入標準:①心血管危險因素>2條, 如飲酒史、吸煙史、年齡>50周歲;高血脂、肥胖、心腦血管病史;②既往缺血性腦卒中、冠心病、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等心腦血管疾病者;③患者及家屬對研究內(nèi)容知情同意, 且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心功能不全;②頸動脈超聲檢查禁忌者;③精神疾病、認知功能障礙及溝通障礙者;④無法全程配合研究者。根據(jù)超聲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檢測結果將患者分為A組(厚度<1.0 mm)、B組(厚度1.0~1.5 mm)、C組(厚度>1.5 mm), 每組30例。A組男17例, 女13例;年齡最小50歲, 最大78歲, 平均年齡(64.2±9.9)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5.4~26.5 kg/m2, 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6.0±2.8)kg/m2。B組男18例, 女12例;年齡最小53歲, 最大77歲, 平均年齡(65.1±8.3)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4.5~27.5 kg/m2, 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6.0±2.3)kg/m2。C組男19例, 女11例;年齡最小51歲, 最大76歲, 平均年齡(63.5±9.6)歲;體質(zhì)量指數(shù)26.2~27.1 kg/m2, 平均體質(zhì)量指數(shù)(26.6±2.3)kg/m2。三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zhì)量指數(shù)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心率、血壓測量。采取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HD4000)對患者進行頸動脈超聲造影檢查, 頻率參數(shù)為7.5~8.5 MHz, 角度<60°;檢查時患者保持平躺姿勢, 使頭部倒向一側, 充分暴露檢查部位, 沿橫縱方向對患者胸部進行掃查, 觀察頸部動脈血管壁、血流情況, 并對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血流頻譜、CAG情況進行檢測。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三組頸動脈血流參數(shù)(EDV、SPV、RI、PI)及CAG病變情況。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三組頸動脈血流參數(shù)比較 A組EDV為(14.66±
4.89)cm/s, SPV為(62.74±16.76)cm/s, RI為(0.82±0.13), PI為(2.68±1.25);B組EDV為(13.75±6.91)cm/s, SPV為(75.10±17.20)cm/s, RI為(0.76±0.10), PI為(2.86±1.23);C組EDV為(12.63±5.72)cm/s, SPV為(86.96±25.50)cm/s, RI為(0.89±0.05), PI為(2.70±1.54);三組EDV、P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SPV明顯高于A組和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51、2.112,?P<0.05);C組RI高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69, P<0.05)。
2. 2 三組CAG病變情況比較 A組CAG陰性22例(73.33%), CAG單支及雙支病變5例(16.67%), CAG三支病變2例(6.67%);B組CAG陰性3例(10.00%), CAG單支及雙支病變20例(66.67%), CAG三支病變6例(20.00%);C組CAG陰性2例(6.67%), CAG單支及雙支病變10例(33.33%), CAG三支病變18例(60.00%);A組CAG陰性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754、27.778, P<0.05);B組CAG單支及雙支病變率高于A組和C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429、6.667, P<0.05);C組CAG三支病變率高于A組和B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200、10.000,?P<0.05)。
3 討論
心血管疾病屬于老年群體高發(fā)慢性疾病, 患病群體集中于50歲以上中老年群體, 該疾病患病率、死亡率、殘疾率較高, 在國內(nèi)疾病患病率中, 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居于第一位, 造成該疾病因素較多, 遺傳、飲食、環(huán)境均與患者病情密切相關, 長期飲酒、吸煙、身體肥胖及不良嗜好者患病率明顯高于健康者, 患病后患者動脈血管出現(xiàn)病變, 動脈壁受到累及, 病情程度不同患病表現(xiàn)及影響也會存在一定差異, 因此, 有效的心血管疾病早期篩查手段對患者病情防治具有重要意義[3]。
近年來, 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加之, 心血管疾病患病率持續(xù)上升, 其患病部位涉及動靜脈、微血管、心臟等循環(huán)系統(tǒng), 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腦卒中等[4]。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5], 相較于1958年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升高4倍左右, 每年全球心腦血管疾病死亡患者高達1500萬人次, 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惡心、嘔吐、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半邊肢體偏癱等。
目前, 通過CAG、頸動脈超聲、踝臂指數(shù)均可對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情況進行檢查, 其中踝臂指數(shù)容易受人為因素限制, 操作流程復雜, CAG雖準確率較高, 但會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程度創(chuàng)傷, 而頸動脈超聲是常用的一種無創(chuàng)性檢測方式。近年來, 彩色多普勒超聲儀不斷更新, 功能性更強, 分辨率得到明顯提升, 可有效檢測頸動脈病變[6]。頸動脈由于其位置較淺, 故通過高頻超聲探頭獲得的圖像清晰度較高, 檢查操作時不會對患者機體造成創(chuàng)傷, 操作方便, 安全性、經(jīng)濟性高。本文對本院收治的90例心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 通過頸動脈超聲可清晰觀察到患者血流變化及頸動脈血管壁狀態(tài), 還能對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進行準確測量, 結果顯示, 三組EDV、P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組SPV明顯高于A組和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451、2.112, P<0.05);C組RI高于B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369, P<0.05)。A組CAG陰性率明顯高于B組和C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754、27.778, P<0.05);
B組CAG單支及雙支病變率高于A組和C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429、6.667, P<0.05);C組CAG三支病變率高于A組和B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9.200、10.000, P<0.05)。由此可見, 隨著患者年齡增加, 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增厚(正常情況下, 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女性厚度為0.61 mm, 男性為0.68 mm, 一旦>1.0 mm則判定為動脈硬化), 患者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越高病變程度也更加嚴重[7]。據(jù)相關資料統(tǒng)計[8], 相較于無危險因素患者, 單一心血管危險因素群體動脈硬化患病時間可能會提前3~4年,
多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群體動脈硬化患病時間可能會提前8年, 因此, 頸動脈超聲在高危因素群體篩查中具有重要意義。國外相關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 高血壓患者群體多存在微血管缺損及病變, 隨著冠狀動脈貯備能力下降, 冠狀動脈血管變窄, 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逐漸增厚, 故頸動脈超聲在代謝水平紊亂、心血管病變診斷中敏感性較高[9, 10]。
綜上所述, 頸動脈超聲可準確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病情程度進行評估, 有利于患者病情早期治療,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武淑紅. 頸動脈超聲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病變嚴重程度評估的價值.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8, 15(15):2283-2284, 2289.
[2] 陳麗菊, 方英. 頸動脈超聲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的作用探討. 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 2019, 3(12):152-153.
[3] 于慧萍. 頸動脈超聲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的評估作用. 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7, 4(54):10611, 10614.
[4] 周亮, 吳乃安. 頸動脈超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 心血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7, 6(2):94-95.
[5] 史艷松. 頸動脈超聲檢測結果與老年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相關性研究. 中國傷殘醫(yī)學, 2016, 24(3):188-189.
[6] 羅利紅. 頸動脈超聲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的評估作用.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8, 6(32):19-20.
[7] 夏云鵬, 楊明霞, 周恒, 等. 頸動脈超聲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 2016, 8(10):1256-1258.
[8] 趙小丹, 王連堃, 張春媛, 等. 探討頸動脈超聲在篩查頸動脈狹窄及腦卒中高危人群中的應用. 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 2017, 8(25):111-113.
[9] 劉少中, 劉曉真, 黃泳航, 等. 心血管疾病患者頸動脈彩超表現(xiàn)與血脂和血糖關系研究. 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 2019, 30(1):108-110.
[10] 朱艷, 張志斌, 賀曉丹, 等. 頸動脈超聲在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的評估作用.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 2016, 8(10):1246-1248.
[收稿日期: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