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高
摘? ? 要:隨著我國傳媒產業(yè)不斷發(fā)展,新聞媒體也一躍成為了群眾獲取信息資源的必要途徑。為了優(yōu)化新聞傳播內容,提升電視新聞質量,新聞創(chuàng)作者要深入新聞媒體內容,借助新聞情感因素和新聞采訪技巧提升新聞采訪質量,以不斷增強節(jié)目實際效果。本文針對新時期電視新聞采訪技巧和情感因素進行研究,提出了優(yōu)化新時期電視新聞采訪的技巧,希望能夠為對應的研究單位提供幫助。
關鍵詞:電視新聞;采訪技巧;情感因素;探討
新聞采訪是新聞編輯的第一步,該過程是新聞采訪對象和新聞制作組的交流,是新聞傳媒信息編輯和傳播的行為。新聞采訪質量會影響新聞報道的情感傾向和信息傳導,對此,新聞記者要掌握專業(yè)的采訪技巧,將自己的新聞傳媒素養(yǎng)和情感融到采訪中,保證電視新聞報道的質量。
一、新聞采訪中的“情感因素”作用
1.緩解采訪或錄制壓力
面對公眾化的鏡頭,大多數受訪人員多會存在不適應的情況。緊張的采訪環(huán)境,不利于受訪者和記者順利交流,不能保證獲得預期的效果。針對緊張化的情緒,采訪人員要注意營造輕松詼諧的環(huán)境,以減少受訪者緊張情緒,保證采訪質量。在受訪交流時候,采訪人員要采用情感交流,互通的方式改善尷尬環(huán)境。例如借助家人交流、生活化的交流方式消除雙方的緊張感,以此來減少采訪者準備不充分,受訪者緊張,或是錄制突發(fā)情況。
2.促進話題交流
受訪者的受訪態(tài)度和其情感、語言交流有重要關聯。在積極的話題引導下,采訪人員可借助親切的語言交流方式提升采訪流暢度。若受訪人員的情緒低落,態(tài)度強硬,采訪人員要用“巧”勁,轉換話題,讓受訪者放下戒備參與采訪;若采訪人員自視甚高,對新聞節(jié)目流露出不屑神情,采訪人員要控制自我情緒,照顧觀眾感受,適當地調節(jié)話題,避免發(fā)生采訪沖突。
為了保證采訪雙方都能過積極參與到節(jié)目中,建議采訪人員要先掌握受訪者的生活背景、個人生活閱歷、家庭生活情況以保證話題具有可讀性,幫助受訪者順利進入環(huán)境,讓采訪工作順利進行,最終提升采訪節(jié)目的深度和質量。
3.開辟深度信息
新聞采訪是有針對性的,采訪者要針對新聞事件發(fā)生原因,有目標、針對性地觀察受訪人,并借助情感因素讓其順利回憶,表情達意,以此來深化新聞內容,創(chuàng)作出更多有深度和內涵的新聞。
二、新聞采訪的技巧
1.做好采訪前準備工作
新聞采訪工作性質十分嚴肅。為了保證采訪質量,采訪部門應當做好受訪者信息采集工作。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zhàn)百勝”,做好采訪前的準備,能夠保證采訪質量,提升新聞質量。采訪前,建議新聞記者可以借助網絡資源,檔案信息和走訪調查等掌握對方信息。為了優(yōu)化新聞訪問環(huán)境,也建議針對新聞類型,采訪信息制定針對化的采訪計劃,以保證在短時間獲得更多有用的信息。
2.掌握采訪技巧
記者要針對新聞對象,新聞類型和群眾理解能力制定采訪計劃。建議采訪人員掌握以下幾點技巧,以保證新聞采訪的質量。第一,可以采用正面提問方式,對于時間緊,社會影響大,受訪人關鍵的新聞內容,可以采用正面提問方式提升采訪效率。第二,采用側面提問的方式,該方式適用于受訪人有所隱瞞,節(jié)目節(jié)奏慢的新聞節(jié)目,該方式有利于緩解受訪人壓力,也能夠調動觀眾的積極性。第三,采用反問的方式,對于態(tài)度強硬,形勢嚴峻的環(huán)境,采訪人員可以直接反問對方的做法和行為實現,該技巧不光能夠調動現場的氛圍,還能夠獲得受訪人最直接,真實的情感體驗。第四,追問,采訪人員采用“連環(huán)問”的技巧,讓受訪者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下迫于壓力,情感宣泄,表達出內心最真實的感覺。此外,在觀眾面前,訪問人的連連追問也代表了節(jié)目前觀眾的真實想法和追問,也增加了節(jié)目的戲劇性和針對性。
3.注意情感表達
采訪人員要牢記自己身份,不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tài)來引起采訪者的不滿。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要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要時刻考慮群眾的感受。建議采訪開始前5分鐘,采訪人員可以先和受訪者交流幾分鐘,核對采訪話題沒有侵犯到受訪者的人格和自尊,符合本次新聞節(jié)目的要求。提問時候,采訪者要保證自己的言語,舉止親切和藹,公平公正,為受訪者和觀眾傳達清理明了,言簡意賅的話題內容。預防采訪出現不正糾紛。話題結束后,采訪人員要傾聽受訪者的表達,并為本次采訪話題做出客觀,真實的總結,要注意熒幕禮儀,將受訪人員一一送出演播廳。
三、新聞采訪應當掌握的技巧和情感因素控制方法
1.情感控制
若采訪過程中,受訪者未能迅速融入新聞環(huán)境導致采訪場面一度尷尬,嚴重影響新聞播出效果。采訪人員要注意新聞傳播效應,針對受訪者的冷漠,爆發(fā)情緒,要注意控制現場局面。采訪人員一定要冷靜下來,暗示同事們積極配合。建議采訪人員要針對新聞話題找到切入點,先分散對方的注意力,以對方感興趣的話題為主,真誠,傾聽地與對方交流。一方面以耐心和真心打動對方,讓其放下戒備配合新聞節(jié)目。另一方面,要借助對方情感流露時戒備松懈的契機,順帶嵌入話題,讓對方真情流露,再配合演播廳的音樂獲得更為自己的新聞效果。
2.受訪者的采訪態(tài)度
新聞節(jié)目的采訪對象較多,受訪人的工作性質、社會階層、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對方不同的性格。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記者要有過硬的心理素質,才能從容不迫地夠面對不同采訪對象。建議采訪人員在面對不同的角色如罪犯、高管、科研人員和群眾時候要一視同仁,但也要就重避輕,要時刻考慮到新聞主題和群眾理解關注重點和理解能力,對不用的受訪者采用不同的語言溝通手段,例如面對犯罪分子時候不能“破口大罵”,要先了解對方的犯罪因果,動機,以及現在的感受和體會,以此為群眾傳達“敲響警鐘”的理念。之后在針對對方的案件偵破過程為群眾傳達法律公正,嚴明的理念,讓群眾學到更多法律知識。最后,面對現代的生活環(huán)境,采訪者也要為受訪者提供一個自白的機會,讓其表達自己的懊悔,對家人的思念,也幫助采訪者解開了心結,讓其獲得了改過自新的心理暗示。
可見,采訪者尊重受訪者,掌握新聞技巧能夠提升新聞采訪質量,可以為群眾傳達更多新聞資訊,揭露社會現象,提升群眾素養(yǎng)。建議采訪人員對受訪者對癥下藥,不斷磨煉自己的能力,最終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新穎,真實,信息化的新聞節(jié)目。
3.采訪事件
報道新聞事件一定要遵循“真實性”。一個有血有骨的新聞報道容不得半點個人偏見。假設新聞報道中摻入了個人情感,就會導致新聞報道節(jié)目失真,也會導致新聞報道失去傳播價值。建議記者要站在一個公平公正的客觀角度,真實地對新聞進行報道,不能斷章取義或曲解新聞內容。比如在2016年3月,網上有一則標題為“大媽碰瓷玩具車”的新聞短視頻,導致眾多網民對這位大媽口誅筆伐。但是,經證實,該大媽并非“碰瓷”,而是因為玩具車撞倒了大媽,導致大媽的橈骨中上段粉碎性骨折。這種錯誤的傳播方式和不明報道,沒有經過真實調查就立下定論,誤導了群眾,導致大媽不僅身體上受到傷害,精神上也同樣受到摧殘。
四、結論
綜上所述,新聞采訪受眾對象特殊,影響范圍廣,建議采訪人員改進自我的采訪模式,掌握專業(yè)的采訪技巧和情感表達方式,以此來提升的自我采訪素養(yǎng),增強新聞節(jié)目表達效果。
參考文獻:
[1]武彩霞. 新時期電視新聞采訪技巧與情感因素研究[J]. 新聞研究導刊,2018,9(06):198.
[2]孔慶斌. 電視臺記者采訪形式的創(chuàng)新策略[J]. 新聞傳播,2018(08):91-92.
[3]梁索平. 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記者采訪技巧芻議[J]. 記者搖籃,2018(04):32-33.
[4]浦婭玲. 探究如何恰當運用采訪技巧提高電視新聞采訪質量[J]. 傳播力研究,2018,2(11):129.
[5]張玉明. 淺析新時期下廣播電視新聞采訪質量的提升[J]. 電視指南,2017(12):90.
[6]王曉燕. 電視新聞專題片的采訪技巧探析[J]. 視聽,2018(11):122-123.
[7]楊春杰. 解析電視記者現場采訪技巧的創(chuàng)新[J]. 傳媒論壇,2018,1(12):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