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
[摘要]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要突出數學的生活化,更要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應用。教師只有將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才能激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親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理論的過程,從而在獲得數學知識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也得到進步與發(fā)展。
[關鍵詞]生活情境;思維素養(yǎng);小數的意義;小數的讀寫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9068( 2020) 20-0079-02
“小數的意義與讀寫”是蘇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教學重點,對于學生加深對數的認識及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它也是教學的難點,學生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作為支撐,才能通過抽象與概括逐漸構建完善的小數概念?;诖耍處熢谏钊敕治鼋滩牡幕A上,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呈現米尺、價簽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進行大量的操作活動,變換不同的方式加強分數、小數的聯(lián)系,深化學生對小數實際意義的理解,并通過數形結合促進學生思維素養(yǎng)的生長。
片段一:猜測距離,復習鞏固
師:小豬跳了0.3米,在哪個位置?誰能指一指?
師(追問):為什么在這個位置?
生1:0.3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這樣的3份。
師:也就是說0.3米等于3/10米。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學生的知識起點是對一位小數的直觀認識和刻畫,這是教學的起點,也是學生思維的動點。在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中,教師提供了日常生活信息,喚醒了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后續(xù)的新知探究埋下伏筆?!?/p>
片段二:變化長度,引入新知
師:瞧,小牛跳了0.77米,請指一指在什么位置。(學生指大概的位置)
師:如何能確定具體的位置?
生2: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0.77米表示這樣的77份。
師:這會讓你想起之前學過的哪個數?
生3:77/100。
設計意圖:這里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對于后面的三位小數的學習起到鋪墊的作用。精心設計兩位小數表示的長度,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經歷把1米平均分成100等份的過程,理解百分之幾也就水到渠成了。
師(出示A、B兩組的成績單,其中A組用米作單位,B組分別用厘米、分米、米作單位):你有什么想說的?
生4:一眼就能比較A組成績單中的大小,能很快排出名次。
師:是的,單位統(tǒng)一便于比較。請把B組的成績單寫成A組的模式。(小組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生5:7分米=0.7 米=7/10米。
(結合學生的交流,教師逐一板書:0.08米-100米,0.343米=343/ 1000米)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自覺地產生用小數表示的心理需求,再運用知識遷移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探究其中的規(guī)律,將零散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理解更加深入?!?/p>
片段三:價格轉換,拓展延伸
師:超市主管讓小熊貓給商品寫價簽,可小熊貓不會,誰來幫幫它?
生6:橡皮每塊0.6元,貼紙每張0.05元。
(板書:0.6元=6/10元,0.05元=5/100元)
師:仔細觀察0.6、0.7、0.3,這三個小數有什么共同點,它們對應的分數又有什么共同點?
(得出: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兩位小數表示百分之幾;三位小數表示千分之幾……)
師:反之,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也可以用小數表示。
【設計意圖: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本環(huán)節(jié)通過具體的情境,引導學生舉一反三,通過解決問題獲得知識的全面認知、方法的全面掌握、能力的有效提高,在實際問題中深入理解小數的意義?!?/p>
片段四:數形結合,厘清關系
第一關,出示各種不同的圖形(都表示整數“1”):把涂色部分用小數表示出來。
師: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6:都是0.4。
師:這是為什么呢?
生7:它們都是把一個物體平均分成10份,表示這樣的4份,都可以用0.4表示。
第二關,出示純小數及帶小數的圖形:用小數將圖形表示出來,如0.4→1.4→3.4……
師:小數就是很小的數。你同意這樣的說法嗎?
生8:不同意。
師:讓咱們穿越時光隧道,尋找歷史的足跡,一起來認識小數的前世今生。(介紹數學史料)
【設計意圖:通過闖關游戲激發(fā)學生挑戰(zhàn)的欲望,并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數形結合,形象直觀地滲透“計數單位”這一難以理解的概念,在整數計數單位經驗的支持和教師的巧妙引領下,“十進制”思想深入植根于學生的頭腦中。課末把數學史融人課堂教學,讓學生了解小數產生與發(fā)展的過程,體會小數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作用,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p>
【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jié)課,教師了解學生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巧妙設計教學,引導學生自我建構、自我生成;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實現高效課堂。
1.巧選生活素材
本堂課教師充分注重生活實際及學生的直接經驗,把教學歸于實踐、歸于生活。課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出示以米為單位的小數所表示的長度,勾起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學生新的探索提供支持和幫助;在鞏固環(huán)節(jié)再通過寫價簽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解決問題,學生獲得了知識的全面認知、方法的全面掌握、能力的有效提高,并感受到小數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加深了對小數意義的理解。
2.巧設數學活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數學學習的本質在數學思維。”認識兩位小數、了解兩位小數是本課的重難點,對于后面的三位小數的認識有鋪墊作用。如在“變化長度”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了不能用一位小數表示的長度,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把1米平均分成100等份的想法,理解百分之幾也就水到渠成了。待學生獲得學習兩位小數的豐富經驗后,放手讓學生交流,通過知識遷移讓學生自主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并探究其中的規(guī)律,將零散的知識串聯(lián)起來,建構知識網絡。
3.巧用數學史料
課末,教師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入數學史料,突出數形結合的思想,實現跨越時空的交流,讓學生親近數學,熱愛數學,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責編 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