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
1939年至1943年,抗日根據地面臨著更大的經濟困難??勾罂傂:头中_B小米也沒有了,學員們吃高粱、黑豆,甚至吃野菜、橡樹葉、榆樹皮。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困難,抗大把生產勞動列入教學計劃之中,使教育與生產結合起來。于是,抗大學員也自力更生,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這在古今中外的辦學史上,也是偉大的創(chuàng)舉。
1939年2月9日,抗大召開全校黨的活動分子大會,羅瑞卿代表抗大生產委員會作生產動員報告,要求把生產運動列入教育計劃,統(tǒng)一安排時間,做到“不勞動者不得食”。要求全體教職學員開墾2萬畝荒地,生產糧食6600石;生產單、棉衣各5000套;每人生產若干雙鞋、襪子和綁腿;全校全年所需肉菜由自己解決。為了落實上述計劃,共產黨員要做生產運動的先鋒。
毛澤東也為抗大開荒生產題詞:“現(xiàn)在一面學習,一面生產,將來一面作戰(zhàn),一面生產,這就是抗大的作風,足以戰(zhàn)勝任何敵人的!”1943年5月4日,朱德在接見即將去隴東開荒的抗大第七分校第二大隊的同學時說:“為了粉碎國民黨的經濟封鎖,中央要你們去隴東抗大第七分校,發(fā)給你們每人三件寶貝:第一是镢頭,第二是槍桿子,第三是筆桿子。你們要拿起镢頭開荒種地,建設校舍;拿起槍桿子,保衛(wèi)邊區(qū);拿起筆桿子學習馬列主義理論和文化知識,用這三件寶貝來解放全中國?!逼叻中5诙箨牭慕搪殞W員帶著首長的囑咐和這“三件寶”開赴隴東合水縣豹子川一帶,在深山里開荒生產,建新校舍,并擔負學習和保衛(wèi)邊區(qū)的任務。經過一個夏天的艱苦勞動,把荒無人煙的豹子川變成了學習、生產、練兵的好地方。朱總司令這三件寶貝,不僅是送給七分校二大隊,也是送給整個抗大的傳家寶。
在大生產運動中,抗大學員除了開荒種糧種菜,生產自給以外,為了實現(xiàn)豐衣足食,還掀起了紡線運動。學校給大家每人發(fā)了一輛紡車。初學紡線時,熱鬧非凡,特別是男學員,拿慣了槍桿子的手要紡線實在不易,紡車一轉,棉花抽慢了,紡的線又粗又松;拉快了馬上斷線,急得不少同志發(fā)牢騷。但是,革命者的可貴之處在于“一切服從革命的需要”。當大家冷靜下來,想想紡線也是為了戰(zhàn)勝敵人的經濟封鎖,爭取抗戰(zhàn)勝利;而且聽說周恩來、任弼時等中央首長也在紡線,一股怨氣全消了。經過一個星期的勤學苦練,不僅不發(fā)牢騷,不砸紡車了,還鉆研提高紡線產量和質量的問題。他們改造了祖祖輩輩千百年留下來的舊紡車,提高了紡線的速度,一般同志一天都能紡出一斤二兩線,質量還很好。老百姓稱贊說:“八路軍真是能武能文,粗活細活樣樣精通!”
陜北盛產羊毛。同志們不僅學會紡線,還學會捻羊毛線,織毛衣、毛襪、毛手套。捻成的毛線經過呢子用槐樹葉子汁染成黃色,便可以做成呢軍裝和呢軍大衣。到1944年冬天,抗大的同志靠自己動手,真正做到豐衣足食。有的同學高興地說:“我們穿的是羊毛,蓋的是羊毛,全身都是毛,真是毛主席的好學生!”當有人把這句話告訴毛澤東時,毛澤東哈哈大笑,詼諧地連聲說:“天才,天才!” 加工,還可以織毛毯和粗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