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際,首先分析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現狀,包括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信息化背景對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其次從提供優(yōu)質設備資源,打好教學改革基礎;發(fā)揮互聯(lián)網優(yōu)勢,擴展教學范圍;結合具體生活,升華學生情感等幾個方面闡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策略,進而推動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進程,更好發(fā)揮思政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信息化 高校 思政課 教學改革
信息化視域下,各級各類高校開展的思政課教學活動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思政課教師要及時通過信息化優(yōu)勢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內容,不斷改革教學手段與教學模式,賦予高校思政課以實效性。然而,信息化教學并不能全部替代傳統(tǒng)教學,需要將兩者合理地結合,促進學生學習成效的提高,彰顯思政課程教育的影響力。新時代怎樣對信息化背景下的思政課教學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值得教師認真思考與研究。
一、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現狀
(一)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1.注重理論,淡化實踐
在以往的教學理念下,高校的思政課教學活動往往按照理論基礎知識加以設計,教學模式表現出單一化的特征,實踐教學開展不充分,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致使思政課缺少針對性及親和力,降低了教學質量,也影響了思政課在引領學生發(fā)展中的作用。
2.學生主體地位不能凸顯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是主角,有時甚至照本宣科,教學流程不夠靈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即便一些教師已經改變教學理念,然而在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上也需要進一步提高,比如學生突然提出一些超出教師預設范圍的問題,教師無法快速而準確地解答,致使教學效果不佳。
3.教學活動趨于固定化
在以往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每一節(jié)課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由于時間有限,教師缺少為學生答疑解惑的時間。師生的有效交流減少了,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二)信息化給高校思政課教學帶來的積極影響
1.信息化有助于擴展思政課的教學空間
高校思政課的信息化建設使教學空間由真實性向虛擬性轉變、由線下到線上轉變,可以對教學空間進行有效延伸。教學空間的擴展可以滿足高校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學生結合自身愛好與時間情況科學地選擇自主學習時間,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活動。并且,信息化手段巧妙地把圖書館與展覽館等場景都納入其中,配合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活動的效果。
2.信息化有助于創(chuàng)新思政課的教學內容
高校開展思政課,信息化建設能夠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通過互聯(lián)網先進技術,教師能夠獲取最新信息,同時把信息和內容相結合,實現內容的與時俱進。與此同時,思政課的教學信息化建設能夠將學生的演繹以及教師的教授充分融合,促使學生在課堂上展現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另外,借助信息化技術,學生對教學過程以及重點知識進行全方位了解,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對內容整體性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強化學生對的認知,還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便于思政課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
3.信息化有助于實現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教學評價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和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然而,以往的評價模式往往由于不能體現學生的學習成果。在教學中引進信息化理念,全方位開展信息數據收集與研究等工作,能夠使思政課教學評價朝多元化方向轉變,也能更好地發(fā)揮過程性評價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思考
(一)提供優(yōu)質設備資源,打好教學改革基礎
高校思政課教學信息化建設中,軟件和硬件設施為基礎條件,所以高校要強化信息化教學的資源準備,給信息化教學提供有效的支撐。高校應該定期對學校區(qū)域內的網絡進行升級,妥善處理發(fā)現的問題,確保師生可以流暢地使用網絡。
在院校無線網的建設上,擴展覆蓋空間,尤其是教學樓、宿舍與食堂等,保障信息化教學的順利實行,減少學生利用網絡的成本,提高學生學習的便捷度。
并且,高校要完善現有的網絡平臺,給師生提供優(yōu)質的學習平臺,適當優(yōu)化平臺中的資源,促使平臺內容實時更新。為此,高校要增加教學資金的投入,購買多種類型的設備,便于教師備課和學生自主化學習使用,進而做到資源實效性共享。在此期間,要定期安排專業(yè)人員對教學設備進行檢查維護,打好教學改革的基礎。
(二)發(fā)揮互聯(lián)網優(yōu)勢,擴展教學范圍
通過網絡技術,師生之間可以創(chuàng)設直接的交流模式,學生獲取數據信息的渠道也更加便捷。然而,高校學生在網絡眾多信息面前總是難以辨別優(yōu)劣,所以思政課教師要積極組織學生思考網絡信息的傳播情況,掌握網絡輿論的主動權,引導高校學生正確合理地運用網絡先進技術。
在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展的過程中,高校學生的學習與網絡緊密結合,無形中對思政課的信息化教學創(chuàng)新提供了支撐。另外,為了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巧妙地對現有網絡資源加以開發(fā)與利用,突破教學時間與空間的約束。要通過網絡平臺延伸教學范圍,圍繞傳統(tǒng)文化開展課堂活動,立足于高校學生的成長特點,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將網絡模式課堂與傳統(tǒng)模式課堂銜接起來,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優(yōu)勢互補,全面開展思政課的教學活動。
教師還可以借助微信或者微博平臺,推動師生的多渠道互動,這樣教師就能夠動態(tài)化分析學生的生活情況與思想情況。或者通過翻轉課堂模式與微課教學模式,對線上線下以及課內課外的內容加以融合,豐富教學內容,體現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最大程度挖掘學生的潛能。
(三)結合具體生活,升華學生情感
教學的過程實際是對教材進行整合的過程。高校思政課內容存在一定理論性,因此教師要運用典型案例,真正挖掘理論知識的內涵,加深學生的印象。因此,案例選取就是教師備課的關鍵,思政課教師一定要注重生活中的熱點話題,善于挖掘代表性的人物和典型事跡,讓內容設計更加貼切學生的生活。同時,案例的呈現方式也很重要,信息化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發(fā)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讓案例的作用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出來。
如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內容的教授中,教師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案例“咪蒙”事件,并借助信息技術呈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思考其中涉及的道德與法律內容,進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促使學生和書本的知識產生共鳴,樹立人生發(fā)展的正確方向。
綜上所述,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教師要加大力度對思政課教學進行改革,信息化給高校教學活動提供了條件與動力,教師設計行之有效的教學計劃與方案,觸動學生的心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思維,進而保障思政課教學的有效開展。
參考文獻:
[1] 任永輝《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混合教學模式改革探索》,《長江叢刊》 2018年第31期。
[2] 李東浩《關于“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現代職業(yè)教育》2018年第29期。
[3] 江南《移動教學平臺與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機制的構建》,《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8期。
[4] 陳娟《淺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文教資料》2018年第10期。
[5] 樊玲《關于“互聯(lián)網+”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多元思考》,《時代教育》 2018年第13期。
[6] 周一葉《思政課信息化教學的路徑選擇與問題反思》,《學園》2018年第27期。
[7] 楊琴《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思政理論課中的應用探析—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轉型研究〉》,《中國教育學刊》2018年第1期。
(沙耕耘,1982年生,安徽無為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政課教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