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
[摘 要]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小學語文教材內(nèi)容涉及的知識面是極廣的,有著不可估量的教學價值。語文教學應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教師要從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著手,對學生展開理想信念教育、價值觀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獲得熏陶、感染。
[關鍵詞]語文課堂;德育;成長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15-0018-02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使學生成為有思想、有文化的新時代人才。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需要教師做出主觀引導,將德育滲透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一、情境聆聽中展開理想信念教育
教育教學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健康成長的動力。在課堂教學預設時,教師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對學生展開理想信念教育。情境聆聽就是重要的教法選項。它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教學輔助手段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示范朗讀,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獲得直觀感受和體驗,從而為文本內(nèi)核的抓取奠定基礎。小學語文教學亦需要滲透情境聆聽的方法。在生動形象的情境中,學生的認知被調(diào)動起來,思維引擎得到啟動,自然會受到教育。
在學習統(tǒng)編教材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時,教師首先由一個問題引入:“假如你是一只青蛙,你是想把家安在陸地上、水池中,還是安在井里?”這個問題啟動了學生的思維認知,學生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結束后,教師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接著播放《坐井觀天》的動畫片。動畫視頻中既有圖畫,也有對部分課文內(nèi)容的朗讀。學生認真聆聽,因為有動畫內(nèi)容的吸引,學生視覺受到?jīng)_擊,對文本內(nèi)容的感知相對深刻。此外,多媒體展示的朗讀聲音柔和,富有吸引力,學生不自覺地被吸引著。在情境化的聆聽中,學生很快感知了文本的主題,對青蛙的目光短淺有了認知:“青蛙真是沒有見過更大的世界。受它所處環(huán)境的限制,它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天空。所以,要想看到更精彩的世界,必須跳出來,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庇纱思氨耍瑢W生想到自身的處境,樹立了遠大的理想信念。
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本內(nèi)容以視頻播放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聆聽中感知文本。多媒體技術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出發(fā),緊緊扣住學生的關注焦點,學生的眼球瞬間被吸引,順利完成了對知識的感知,學生的理想信念也在潛移默化中生成。
二、多元表達中展開價值觀念教育
小學生語言積累量較少,表達基礎相對較差,給教學活動的開展帶來了一定阻礙。這就需要教師從思想根源著手,對語言表達訓練展開多元設計。其中,演繹型表達就是不錯的選擇。設置演繹口語交際實景,給學生提供更直觀、更深刻的情感體驗,能夠激發(fā)學生表達的積極性。
在學習《去年的樹》時,對于文本最后的內(nèi)容,學生不是特別理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文本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設置了一個趣味化的辯論演繹活動:既然大樹已經(jīng)不在了,鳥兒還有沒有必要唱歌給燈火聽?你認為小鳥的做法是愚蠢的還是值得贊揚的。學生就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觀點,大部分學生還是比較認同小鳥的做法的。這時教師讓學生進行表達:你贊同小鳥的做法,能否說說理由呢?請有條理地進行表述。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并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和認知進行闡述。在表達中,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逐漸生成。
在演繹過程中,無論是參與者還是觀看者,都會獲得有益啟發(fā),逐漸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參與者要想表演得更完美,就必須對文本展開深度挖掘,同時將自己的情感認知融入其中,這對發(fā)展其個性有很大幫助。觀看者在表達情境的感染下,思維域度和情感得到升華,對文本的感知能力也會得到質的提升。
三、趣味誦讀中展開愛國主義教育
作為一種將無聲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誦讀對語文教學產(chǎn)生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小學階段,學生對趣味化的游戲形式很感興趣。教師不妨從這一視角出發(fā),展開趣味化誦讀設計,以增加朗讀的實效性。
學習《手術臺就是陣地》時,教師對文本內(nèi)容展開篩選,重點選取了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如:“突然,幾發(fā)炮彈落在小廟前的空地上。”“他接過助手遞過來的鑷子,敏捷地從傷員的腹腔里去除一塊彈片,丟在盤子里。”因為選擇的句子都比較簡單,學生對誦讀還是比較感興趣的。教師又借助競賽誦讀的形式讓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展開探究。學生四人為一組,首先在組內(nèi)展開競賽誦讀,然后選出一名代表,進行組間的誦讀比賽。在趣味化的競賽誦讀中,學生對白求恩大夫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品質有了更精準的把握,愛國主義情感得到了延伸和升華。
在進行誦讀之前,教師首先對文本內(nèi)容展開篩選,將教材中最重要的段落呈現(xiàn)出來,供學生挑選;接著,教師采用競賽誦讀的形式,引發(fā)學生的誦讀熱潮。在趣味化的競賽中,學生掌握了誦讀方法和技巧,逐步建立了語用意識,愛國主義情懷也被激發(fā)出來。
四、補白敘寫中展開道德情操教育
寫話能力是眾多語文能力中最關鍵的一種能力。寫話能力的生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既需要進行觀察分析、選詞選句,還需要進行謀篇布局,具備基本的邏輯思維能力。寫話能力的訓練不一定要專門在寫話課中完成,在平時的閱讀學習中亦可以滲透。為了增強文本的趣味性和懸念性,很多課文都進行了留白。針對教學實際需要,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進行補白敘寫,以鍛煉學生的寫話能力,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學習《司馬光》時,教師讓學生對故事內(nèi)容展開復述。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漲。故事是用文言文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為了讓學生思維活躍起來,教師設置了一個補白敘寫活動:“水迸,兒得活”后,又會發(fā)生哪些事情呢?大家發(fā)揮想象力,進行文本敘寫。小學生的思維還是比較靈活的,能根據(jù)自己的認知進行敘寫:“孩子得救后,司馬光趕快給孩子裹上毛毯……”經(jīng)過補白敘寫,學生對司馬光機智勇敢、樂于助人的精神品質有了更深刻的感知,自身的道德情操也得到了提升。
小學語文教材中選文的題材廣泛,其中不乏道德情操教育的文章。在學習這些文本時,教師要有前瞻意識,要在引導學生熟識語文知識的同時,對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展開熏陶、感染。補白敘寫中,學生想象力、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也得到正確引導,教學目標自然達成。
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新課改極力倡導的,也是新時代教育教學的必然要求,更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教學指標。實際操作中,教師必須采取多種教學措施,給學生解讀文本提供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的思想認知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級,從而實現(xiàn)德育升級。
[ 參 考 文 獻 ]
[1] 李雪琴.德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9(7).
[2] 陳菊.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的方法探討[J].新課程研究,2019(6).
[3] 潘麗華.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淺見[J].課程教育研究,2018(11).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