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文學的文化批評轉向而言,則是眾多學術潮流交融的產物:第一是表現為哲學——文學批評界的文化研究;二是歷史學界的文化史研究;三是文化地理學研究;四是文化人類學研究。這些學術潮流具有十分強大的凝聚力,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學研究也不再拘泥于審美自主的現代美學空間,而是呈現為多元開放的發(fā)展趨勢,并形成了跨學科的文化批評方式。在之前的歲月里,審美體驗基本上均是從文學內部研究的思想方式中汲獲得美感。當文學研究發(fā)生了文化批評轉向之后,以文學作品作為客觀審美對象的審美體驗活動立即以開放的姿態(tài)接受其影響,對自身的議題、平衡兩極和審美話語予以全方位的重建。
【關鍵詞】文化批評;審美體驗;美感;重構方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斯皮瓦克作為一名后殖民主義批評家,在2005年5月,他發(fā)表了一篇題為《一門學科之死》的演說,在他的演說中提出,在當代社會的發(fā)展中,傳統(tǒng)的比較文學學科已經消亡,所有拘泥于專業(yè)主義的封閉式學科也將不復存在,并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這樣的言論之所以會宣告于眾,或是因為文學試圖對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等思潮的枷鎖作突破與掙脫。從文學研究開始語言學轉向研究文學內部規(guī)律起,從某種意義上說,文學研究就陷于審美自主的封閉領地之中。但是隨著作為文學批評對象的創(chuàng)作業(yè)績下降趨勢、批評家身價的貶值與身份的轉變以及批評活動自身的需要等因素制導,文學研究方向又產生了文化研究轉向。每一次文學研究的轉向都產生了中心的轉移,受到影響的不僅是創(chuàng)作主體,同樣接受主體也在影響范圍之內。這樣,依靠接受主體的審美體驗活動也須在文化批評轉向的背景下進行重塑。
一、文化批評轉向:源流的多方合力
從二十世紀下半葉之后,由于后現代主義藝術的出現,逐漸取代了現代主義藝術潮流,在這一背景環(huán)境的影響下,很多注重內部研究的批評思潮被各類解構主義批評所壓制,比如說形式主義、解構主義等,在藝術研究領域中,現代美學思想的霸主地位不復存在,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很多外部研究方法逐漸將其取代,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即為文化批評。在眾多學術潮流的推動下,針對藝術研究而言,文化批評轉向也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所呈現出的結果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即:首先,體現在哲學一文學批評界。最初是源自于西方馬克思主義,在諸多學派的推動下,邁向了全新的發(fā)展領域,談論的議題也更加廣泛,并且與社會政治領域息息相關;其次,則體現在歷史學界。通過研究發(fā)現,該研究路徑歷經了很長的發(fā)展時間,比較杰出的學者有雅克·巴贊及彼得·蓋伊;再次,則是體現在文化地理學研究。事實上,其是人文地理學中的重要分支部分,主要對人類文化的地理布局與空間位置展開了深入的探討,特別是日常生活中充滿文化內容的“地方性”;最后,則體現在文化人類學研究?;谖幕祟悓W考慮,不不僅研究了各式各樣的人類文化行為,與此同時,其關注方法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以上均是基于反對專業(yè)主義的姿態(tài)出現的,更兼彼此推波助瀾、交相呼應,由于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藝術研究也發(fā)生了變化,從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
各界學者在進行研究之后,視野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不再是傳統(tǒng)的審美藝術,而是逐漸發(fā)展成了大眾文化的聽覺文化及視覺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中,對其所具有的特征予以了更多的關注;在此過程中,該領域也出現了很多批評話語,比如說女權主義及后殖民主義等,采用批評藝術作品的方式,闡述當前社會的發(fā)展現狀,消解社會上存在的“主流一邊緣”結構;第二,藝術文化史研究在經歷了長時間的沉寂之后重新走進了大眾視野,并在社會上引起了巨大反響,在門類藝術中,不但實現了傳統(tǒng)研究方法的復興,其中可包括音樂文化史以及圖像學等,并且很多基于綜合藝術史的文化批評也隨即復蘇;第三,在各個國家的發(fā)展中,基于文化地理學的藝術文化批評逐漸開始興起,主要對象即為戲劇、電影,揭示了其中所包含的具有地域性特點的性別、身份、權力話語以及身體等,涉及到了很多的文化一政治問題;第四,對于文化人類學研究來說,滲透到了多個藝術研究領域,特別是在戲劇與音樂當中更是得到了頻繁應用,以田野調查為基礎推出了很多與此相關的民族志文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為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與記錄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二、審美活動重塑:三個方面的重建
審美體驗活動一直是伴隨的文學產生發(fā)展的。換言之,有文學作品便有審美體驗活動。柏拉圖早在《斐利布斯篇》中就論及審美體驗體驗中美感、痛感、快感的差別中提出:“對于快感來說,則是源自于美的顏色與形式,其中很多是源自于聲音與氣味??偠灾鼈兊膩碓赐緩綖椋涸谌鄙龠@類事物的時候,我們不會感到痛苦,也沒有缺失的感覺,但這類事物在出現之后,卻會使感官產生更多的滿足感,從而體會到快感,并沒有產生任何的痛感?!敝旃鉂撜務摫瘎〉目旄袝r提出:“悲劇展示的是社會生活中深刻的矛盾沖突以觸及人類心靈最內在的理想期冀,”從而“引起情感波動”。于是痛感、快感、美感應運而生,在悲劇的宣泄中痛感化為快感。
痛感、快感、美感實際上都是指審美體驗的結果,即文學作品給人帶來的情感或感受。在之前的歲月里,審美體驗基本上均是從文學內部研究的思想方式獲得美感。俄國形式主義、英美新批評等提倡的是文學研究應當把目光移回文學本身,被稱為“本文”或“文本”。那么,文學的接受者無非就是從文本的語言、手法、技巧等感受美的存在,更甚如新批評派,接受者無須知曉作者以及“知人論世”而全心全意地研究字詞句章,這不僅使文學研究患上了孤僻癥,也使審美體驗活動顯得過于單調且抽象。
文學并不僅是符號的組合排列,而是對人類社會活動的反映。文化批評表現出的正是文學同其他學科領域的內在聯(lián)系與融合的可能性。當文學研究發(fā)生了文化批評轉向之后,換言之,當學界對文學的功能與定義產生變化后,審美體驗活動也發(fā)生了變化,客觀審美對象主要為文學作品,以開放的形式接受其所帶來的影響,無論是自身的話語、議題或者是實現方法,均進行了全面重建。
首先,審美議題出現了變化。對于當代美學者來說,在文化批評的滲透下,他們關注的話題已經變成了怎樣采用藝術研究的方式實現文化多樣性和跨學科創(chuàng)新。美學研究圍繞這兩個議題的主要原因,則是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即:第一,文學是多樣性的,其并不只是審美對象,而且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第二,基于審美體驗空間來說,表示的并非只是美感空間,而且還是社會政治空間。由此一來,若想實現文化多樣性的目標,文學藝術的多元化實踐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文學藝術當中,還存在著某種權力結構,比如說權威與服從、男性與女性等,因此,在實現審美體驗的過程中,也必須要從多元文化感知和話語權利結構入手。如女權主義不僅是女性文化的組成部分,也是一種反男性話語權利的存在。
其次,審美體驗活動的平衡兩極發(fā)生改變。在文學研究作家中心和文本中心階段時,審美體驗實際上就是在作家或作品與讀者之間平衡狀態(tài)下的活動。審美體驗一開始就積極的尋找作家或作品與讀者間平衡點,并在這個合適的點上作出合乎邏輯規(guī)律的審美感受。像是社會歷史批評下,審美體驗需要在作家和讀者之間尋找平衡點,審美和批評都要受到作家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規(guī)約,同時也受到讀者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等規(guī)約?;蚴嵌韲问街髁x下,審美體驗就需要在新的平衡兩極——文本和讀者之間尋找平衡點,讀者對文本的語言、形式進行研究產生美感。而到了文化批評,審美體驗的平衡兩極就發(fā)生改變,這樣的改變不是替代關系,更多的是并行關系。在文學和文化之間的平衡,審美體驗不僅需要在研究文學的基礎上,還要在對各類文化領域有所探究的前提下完成。
最后,審美的話語發(fā)生了重大改變。當審美體驗活動開展時,用于審美感受的概念術語,已經不是趣味、美感、快感、情感體驗以及審美認知等,則是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而體現為性別平等、身份認同、多元共存、文化共同體、二元論的消解以及亞文化的平等權利等多個方面??v觀美學領域的發(fā)展現狀,審美語匯也出現了很多變化,封閉式審美不復存在,早已成為了歷史;在全球發(fā)展趨勢下,我國也應對此有更加深入的認識,響應時代的發(fā)展潮流,適當改變審美語匯,并與國際社會接軌,拓展自身的發(fā)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朱光潛,譯.文藝對話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2]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朱光潛.悲劇心理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9.
[4]彭立勛.美感心理研究[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簡介:沈浩(1994-),男,漢族,安徽省安慶市人,沈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9級文藝學專業(yè)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