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昊蘇 陳紅
摘? ? 要: 本文圍繞著哈佛大學幸福課在中學校本課程中推廣的迫切性和必然性,進行事實論證和理論論證,以引起學校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和身心發(fā)展的關注,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 哈佛大學幸福課? ? 中學校本課程? ? 核心素養(yǎng)? ? 立德樹人
2002年沙哈爾·泰勒博士在美國哈佛大學開設了一門積極心理學課程——“幸福課”,這門學科告訴我們幸福是一門科學,教給我們幸福的方法,以此通過這些方法幫助我們達到幸福,這對于成長中的學生來講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這門課程很快獲得學生和社會的認可。哈佛大學幸福課先在大學開展,并引起良好的效應,又從美國大學逐漸深入到中小學,根據(jù)文獻資料了解到Homewood 高中Amy C. Fineburg老師根據(jù)積極心理學的體系構建了“積極心理學七天入門”課程;“幸福課”也在國外的一些中學開展,根據(jù)資料顯示英國的頂尖中學惠靈頓公學的“幸福課”實踐更加務實,迎合了信息時代人們追求幸福的需求,在幸福課的教育下,教育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筆者對中國的學校進行文獻研究,哈佛大學的幸福課在中國的中學開設基本處于空白,心理健康教育對中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是不可或缺的,申報立項了南京市規(guī)劃課題《哈佛大學幸福課在中學校本課程中的應用和探究》,希望本課題的研究能夠引導學校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和身心發(fā)展,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本文就哈佛大學的幸福課在中學校本課程應用的現(xiàn)實依據(jù)和理論依據(jù),論證實施的必要性。
一、來自教育實踐中的困境
1.筆者的教學困境
在中學擔任班主任期間,尤其到了高三之后,筆者明顯感覺到學生的緊張情緒隨之加重,在和同學們的交流中,一些學生進入高三后,面臨高考的升學壓力,學習壓力增大,產(chǎn)生各種緊張焦慮的情緒。對我觸動最大的一件事:一個學生說他這幾次數(shù)學總是考30幾分,感覺很壓抑,吃飯沒有胃口,睡覺老做噩夢,覺得自己學不好了,心情煩躁。這種典型的負面情緒給高三學生的復習帶來不利,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情緒下,不僅影響他們的學習,而且對他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傷害。筆者在2015年接任新的班級時遇到了另一名張同學,高中入校時是全校的第三名,開學的第二周,有同學向我反映他已經(jīng)好幾天在校不吃飯,而且不和同學交流,跟他母親溝通這件事時,了解到他晚上還睡不著覺,就讓母親帶他到醫(yī)院檢查,結果已經(jīng)出現(xiàn)輕度抑郁,在和他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到因為初中的學習節(jié)奏和壓力沒有高中這么高強度,一下子緊張的學習節(jié)奏和難度讓他產(chǎn)生焦慮和恐慌,經(jīng)過多次溝通依然沒有緩解,于是該生辦理了休學手續(xù),對我來講也是一個非常大的觸動。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要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學生面臨的心理方面的問題,讓我不斷思考該怎樣讓學生更幸福更快樂地成長。在思考研究過程中有幸拜讀泰勒·沙哈爾的《幸福的方法》,它的出現(xiàn)猶如一道光,指引我在探索的迷霧中前行,決定研究哈佛大學的幸福課并對學生進行幸福課教育。
2.青春期學生的困境
14歲處在青春發(fā)育期,身心急劇變化,存在種種發(fā)展的可能,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也稱13歲—14歲為心理斷乳期,貝里斯教授認為這個階段正是學習如何面對人生的時候,會遇到一些挫折和不利,教會學生如何面對挫折,如何在挫折中前進,如何讓自己更幸福地生活,對中學生進行幸福課程的教育是非常急切和需要的。在青少年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筆者想把哈佛大學的幸福課與中學校本課程相結合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會他們面對和解決成長中的心理問題。
3.直面現(xiàn)實中的困境
我們要反思教育,關注學生的幸福感教育,逐步淡化升學教育影響,改革當前的考核評價機制,消除中小學生因升學壓力、學業(yè)競爭造成的負面情緒。哈佛大學的幸福課程是一種積極心理學,能夠幫助學生從心理誤區(qū)中走出來,重新獲得生活的更多積極意義。這也是素質教育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中學開展幸福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有意義的。學校要盡快建立幸福課程,教會學生掌握幸福的方法,遇到負面情緒能夠自我轉化、調節(jié)、應對。
4.心理健康課程的缺失
根據(jù)國家的規(guī)定,必須在中小學校建立心理咨詢室,配置心理健康教育,從某一方面來講,國家已經(jīng)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付諸行動和經(jīng)費的支持。筆者所在的學校也設立了心理咨詢室,中午對學生開放。這是被動式的心理輔助,等學生來咨詢。現(xiàn)實問題是,一些學生礙于面子,不好意思在遇到困惑、心理問題時主動尋求幫助。有了負面情緒不能跟父母講,不能跟同學講,不能跟老師講,就失去了宣泄的窗口,就失去了自我救助的社會支持,由于心理健康知識缺乏,不能很好地自我排解,長期積累,容易造成心理問題。幸福課校本課程的建立,可以彌補中學課程設置中沒有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不足,變過去強調負性情緒的診斷為積極情緒的診斷,從心理治療轉向心理積極預防,幫助學生建立優(yōu)秀品質和美好心靈。
二、教育回歸樹人的必經(jīng)之路
烏申斯基說:“教育主要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但公眾對一所學校的評價往往是這所學校的升學率高不高,家長會根據(jù)這個指標選擇孩子就讀的學校,一些家長在學校教育之外會選擇給孩子報校外的培訓班,導致教育機構生意火爆,學校為了能夠獲得優(yōu)質生源,讓本校發(fā)展良性循環(huán),在平時教育中更加強調考試學科知識的教育,早讀從7點開始,中午還有午自習用來做數(shù)學小題,晚自習要到9點半,回到家還要繼續(xù)學習到深夜才能把作業(yè)完成。學校為了提高學習成績,還會加強考試學科的測驗,安排周測、月考,在臨近期中和期末考試之前,有的學校的音樂課、勞技課、美術課等非升學考試學科的課時被語數(shù)外等升學考試算分的學科代替。學生的時間被大量的學習、考試、課外輔導占據(jù),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學生來講是不健康的。眼睛近視率上升,體質檢測的合格率下降,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教育往往關注的是學生學科知識有沒有掌握,題目會不會做,考試能不能考出高分,忽視學生精神生命的成長狀態(tài),這樣高強度的學習是造成學生學業(yè)壓力增大和感到焦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科成績,更要關注成長的鮮活的個體的精神幸福,讓學生幸福成長。因此,在中學校本課程中開設幸福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