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芳芳
摘 要:中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而學生應用數學能力培養(yǎng)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講究方法,適時引導,讓學生在競爭的發(fā)展空間里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
關鍵詞:數學思想;主體意識;教學模式;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中學數學教學大綱指出:使學生獲得必要的數學知識,對于提高全體學生素質,為社會培養(yǎng)各類人才奠定基礎是十分重要的,為了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多年來,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以下4個方面的探索。
一、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心里學表明:差生的各種心理障礙、心理失衡原因是多樣的。對初中生來講,主要是學習差,所以關心是轉化差生的前提,要使他們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師不僅要關心和愛護差生,而且要信任和尊重他們,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積極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促進師生的感情交流。我利用課余時間經常找他們座談,因勢利導幫他們制定學習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成績有大幅提高,同時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學習方法上,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內容采用的學習方法也不同。如:七年級學生從六年級升入初中,對學習方法缺乏認識,所以首先我對數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和特點等內容作以介紹,然后再講中學數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了解學好數學必須具備的條件;對于八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學習也出現了較大的差異,所以開展互教互學活動,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不同的進步;畢業(yè)班的學生由于進入總復習和升學考試階段,需要針對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個別指導,幫助學生總結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法,使學生逐步掌握學科的學習方法,從而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質的轉變。
二、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由于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長期以來,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智能得不到充分的開發(fā),個性得不到全面發(fā)展,在“分數至上”的錯誤觀念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幾乎扼殺。我在教學中注重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成為學習的主人,簡單地說,就是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在培養(yǎng)差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我并沒有放松對優(yōu)秀生的培養(yǎng),我引導學生成立了一個由班級數學成績較好的學生組成的數學課外興趣小組,小組的活動在課堂內容掌握好的基礎上,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在小組內建立了激勵和競爭機制,對在各種競賽活動中取得較好成績的同學給予表揚和鼓勵,把數學成績進步較快的學生及時吸收成為課外小組成員,并大力的表揚,這樣,使優(yōu)秀生的學習成績進一步提高,同時也做好了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三、課堂教學結構,實行分層次教學
教學中可采取“低起點,多層次”的教學方法,即適當放低教學起點,適當增加教學層次,盡可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如已知直線y=ax+1分別與x軸和y軸交于B、C兩點,直線y=-x+b與x軸交于點A,并且兩直線交點P為(2,2)
(1)求兩直線解析式;(2)求四邊形AOBP的面積。
把這個問題分成兩個小問題,適當降低難度,并且第一個小問題學生基本能夠完成。在嘗試到成功的喜悅之后,學生繼續(xù)解決第二個問題。讓學生先觀察圖形,從圖形中獲得什么信息,該四邊形的面積沒有公式可求,利用前面所學的知識怎么求。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完成。教師點思路,講方法,形成思路。最后由學生講自己的解題思路,讓選擇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實行分層教學,調整課堂結構,實施有效教學,起到了鞏固“雙基”和培優(yōu)的作用。
四、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促進有效教學?
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是課堂教學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學的核心。沒有參與就沒有教學,因而在教學中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學生在課堂上精神飽滿,通過動手、動眼、動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如圖,直線OC、BC的函數關系式分別為y=x和y=-2x+6,動點P(a,0)在OB上移動0 (1)求點C的坐標; (2)設△OBC中位于直線l左側部分的面積為S,寫出S與a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3)當a為何值時,直線平分△BOC的面積? 點C的坐標易求出來,學生開始考直線l左惻部分面積怎么求,有些學生拿直尺移動并觀察左邊的圖形的形狀,提高學生課堂參與與興趣,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新課程為學生的參與提供了積極背景,如:立足生活、聯系、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注重情境的創(chuàng)設等,作為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這些因素,隨時關注學生參與的狀態(tài)、廣度、時間、方式、品質及效果等,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確保學生的積極參與,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通過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思維變得活躍,實踐能力也會增強;教師應用有效教學策略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過程,是一個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自身發(fā)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讓我們在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理念下,研究教材和教學實踐相結合,不斷積累和掌握有效教學的策略,為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作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李軍靠,課堂教學中的素質教育特征及其發(fā)揮[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 [2]常汝吉,數學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陳旭遠.新課程新理念[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4]中學教學參考2020年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