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應云
摘 要:水印版畫近年在國內(nèi)外的學術展覽活動中受到矚目并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這種局面是版畫人對本土藝術的認同與回歸。水印版畫是中國版畫對世界版畫藝術的一個貢獻,作為我國古代印刷術孕育的奇葩,其固有的中國藝術情結和在全球藝術中的格局必然是值得深思的。
關鍵詞:水印藝術;本土情結;水印版畫;木刻藝術
一、木刻水印承載的情結
水印版畫的故鄉(xiāng)是中國,它的藝術性從萌發(fā)到蓬勃發(fā)展,都是每個時代歷史的推動和自適應的過程。從佛教經(jīng)文傳播的需要開始,雕刻經(jīng)文,附琢佛像印于紙上便于信徒理解經(jīng)文教義。而之后,伴隨封建社會市民經(jīng)濟繁榮,書籍配圖藝術愈發(fā)興盛,從說文解字到逸樂消遣無書不圖。由于我國制墨多為水性墨的緣故,中國乃至受中國影響的周邊鄰國的印制圖像基本都為水印刻版圖像,這種單刀刻線的技藝,畫面陰線、陽線結合的圖式從古至清,直至新興木刻運動的到來才被改變。
古籍中的圖像藝術承載的是中國傳統(tǒng)版畫的精華,我國的書籍插圖取刀代筆,雖可以極致接近于白描繪畫,終不如毛筆蘸墨揮灑自如。直至明代江浙地區(qū)胡正言的饾版拱花套印的《十竹齋箋譜》《十竹齋畫譜》等書籍畫冊出現(xiàn),才使得中國的傳統(tǒng)木刻藝術逐漸脫離了圖文解說的功能。明代雕版藝術雕工之華麗,套版之精巧,用色之講究可謂是冠絕全書,光芒萬丈。而同期民間年畫以桃花塢地區(qū)為代表以深入民俗的方式,與普通百姓交集在一起,年畫藝術傳至日本,影響了日本浮世繪的藝術形式。當然,必須要指出的是,中國傳統(tǒng)的書籍插圖或是箋譜中的套色木刻,從未以獨立的姿態(tài)面對觀眾,或依附經(jīng)文典籍,成教化助人倫,或衍生于山水、花鳥繪畫中,成為藝術愛好者描摹的入門圖冊。
我國的傳統(tǒng)木刻水印藝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隨著人民生活習慣的改變逐漸退出了生活必需品的范疇,在政府的扶持下,僅存的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形式艱難維持著,而在繼承與活化傳統(tǒng)木版水印,比如箋譜、畫譜等最精華的木版水印上,只有藝術院校和部分機構如榮寶齋、紫竹齋等有所傳承,在與民眾的互動和推廣上,誠意和行動力都有所欠缺。
二、水印木刻的現(xiàn)狀
木刻水印到水印木刻創(chuàng)作,是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分水嶺。在水印木刻創(chuàng)作的劃代這個問題上仍然有商榷之處,中國木刻水印藝術近百年來也曾短暫消沉??偟膩碚f,水印木刻在現(xiàn)今的創(chuàng)作題材上,多為小情小景,或是與生活相關的物品、用具,還有一些花鳥動植物等等,與時代的發(fā)展緊密度不高,也缺少介入當代藝術的勇氣,仿古情結濃厚,多數(shù)水印木刻工作者仍在糾結于紙張、技法、暈染效果等等技術領域的細枝末節(jié)中。在中國版畫藝術高歌猛進的時候,面對其他版種和其他畫種的崛起,以及人民藝術審美的提高和多元選擇,傳統(tǒng)木刻水印藝術如何向當代的水印木刻創(chuàng)作轉型,是擺在從藝者面前難以逾越的難題!
這其中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榮寶齋、紫竹齋等傳統(tǒng)機構并沒有針對藝術愛好者的進修培訓,民間藝人的手藝得不到后生的珍惜,難以傳承,而一些水印木刻創(chuàng)作好手過于愛惜羽毛,對一些印畫的技巧秘而不宣,以至于水印木刻藝術處于有高山卻缺少群峰環(huán)繞,有讓人過目不忘的佳作而行業(yè)卻整體平庸的尷尬境地,也沒有吸引藝術家們更廣泛的興趣與參與。而在藝術的推廣交流方面,雖然國際上的藝術家和觀眾對水印木刻有著濃厚的興趣,可是參與水印創(chuàng)作并教授相關知識的藝術家卻很少。
三、視野中的思考
我們首先眺望鄰國日本,浮世繪藝術影響印象派、新藝術運動及歐洲的平面藝術等。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藝術進程中的東方藝術,日本藝術的比重相當大,國人談及浮世繪,多指它受中國桃花塢年畫的影響,卻鮮有反思其為何走向世界。如今的浮世繪在日本仍有多個工坊在進行傳承的木刻教學和體驗,游客也可以上手體驗一回浮世繪的制作及印刷過程,花上不多的費用,就能把復刻的藝術名畫帶回家,成為大眾喜愛的收藏品。
如今,日本的本土藝術家進行浮世繪的創(chuàng)作幾乎是停滯了,而浮世繪它仍然作為文化遺產(chǎn)被大家熟悉和喜歡,被不斷翻刻成為文化載體和旅游紀念品,這也給我們很多啟發(fā)。首先是它的制作考究,從構思、刻版、配色、印刷到選紙,都有著嚴格的程序,而在圖像上,它從日本繪畫中來又幾乎獨立于日本畫之外,最為明顯的是色彩的平面性與漸變色的運用,等于在印制過程中做了減法,省去了暈染及水分控制的難題,再加上對角線卡位對版,印制的質量也就有了把控的可能。而日本當代版畫家的水印木刻創(chuàng)作,雖然在造型上與浮世繪的樣式已經(jīng)相去甚遠,但在色彩的運用上,我們常常能看到有著精準漸變色形式,仍然有著浮世繪的影子。
四、水印藝術的技術性完善與思維拓展
水印版畫它能否如其他版種一般,通過自身技術的改進及藝術家的推廣成為國際上廣泛參與及通用的版種,也是值得水印藝術推動者思考的命題。
水印木刻因為以水性顏料為承印媒介的原因,既可表現(xiàn)木刻的造型及刀味,也可通過印的時候顏色及水分控制,反復調(diào)整及層層暈染,在宣紙及松軟的版畫紙上印出潤澤的水感及多變的肌理(圖1)。綺麗的效果豐富了水印木刻的語言,也無形中增加了水印木刻的門檻,使得在入門階段,會讓初學者感覺不好掌握。在工具的使用上,水印木刻只是簡單的筆刷、印臺、木刻板等就可以操作,具有很好的便利性,而缺點就是在印制大型的創(chuàng)作時,在其他版種都可以借助機器設備進行輔助印制的環(huán)境下,水印木刻在印制時仍然是手工磨印的現(xiàn)狀實在使人疲累。如果有一款適用于印制水印木刻的小型便攜式設備來緩解人手印畫的疲勞,必然是廣大水印藝術家的福音。
水印木刻在顏料的使用上可選擇的較多,如水彩、水粉、國畫顏色、墨色及礦物質顏料。如果有一種顏料是專門為了水印版畫設計,解決干濕色差及飽和度的問題,其實是有利于水印藝術的推廣的。
現(xiàn)階段適用的水印版畫的紙大致有3種,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宣紙,一種為進口的適合水印的細紋版畫紙,還有一種為工業(yè)過濾紙。總的來說,用宣紙的藝術家最多,而用進口版畫紙和日本和紙的藝術家逐漸增加,用工業(yè)過濾紙的藝術家在減少。國內(nèi)也有宣紙廠會生產(chǎn)些適合水印創(chuàng)作的夾宣,但夾宣容易起層的問題一直存在,而宣紙發(fā)黃起斑的問題也一直沒解決,再有就是品質的不確定性,對顏料的承載力有限,而國外也不方便買到宣紙。進口版畫紙相對容易掌握,干濕變化略為平和,品質比較穩(wěn)定,推廣的便利性較好,缺點就是紙厚不透,在對版和摸版的時候容易抓瞎,不好“饾”。藝術家一般根據(jù)作品的需求選擇紙張,其中也有過一些水印木刻是應該用宣紙還是用進口紙的爭議。筆者想到了中國的油印木刻版畫,在中國的藝術家在油印木刻作品中多用宣紙,用木蘑菇或滾珠馬連磨印,在國外多用較厚的版畫紙,機器壓印,兩者相互承認,互為欣賞……
在中國的版畫藝術家對水印版畫有著特殊的情懷。對于僅存的版畫傳承,眾多藝術家或從傳統(tǒng)出發(fā),或從當代切入,卻都無一例外地強調(diào)傳統(tǒng)文化的基因,體現(xiàn)中國文人精神,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對于我們的影響深入骨髓。而作為一種版畫藝,水印版畫它能否如其他版種一般,通過自身技術的改進及藝術家的推廣成為國際上廣泛參與及通用的版種,也是值得水印藝術開拓者思考的。我們可以看到,在銅版、石版、絲網(wǎng)版從歐洲大陸走向世界,其靠的不是“洋氣”的“歐洲×國藝術”的身份,而是它們與時代同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以及海量的精彩作品,眾多藝術大師的參與創(chuàng)作,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中國的水印木刻藝術走向世界,是拿著中華文明的名片,讓異國人以獵奇的心態(tài)圍觀,還是以一種版畫語言、版畫方式、版畫創(chuàng)造的方式進入世界版畫藝術的大家庭,融匯東西,以開放的姿態(tài)進入全球視野當中,為不同文明的觀眾所欣賞?這是水印版畫藝術的推廣者應該思考的。
水印版畫藝術從中國發(fā)端,影響鄰國日本,又從日本影響了歐美藝術的走向,之后歐美藝術反向影響亞洲藝術。今日,中國的水印版畫藝術開始吸引眾人的目光,這是國人對本土文化的審視和認知,以及自信與自強,也是全球文化對東方藝術的追求與向往。中國的水印版畫藝術如何繼承東方審美,展現(xiàn)中華文明的神韻,又如何走向世界,為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友人喜愛和推廣,融會貫通,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