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濤 王中華 汪俊明 王偉東
摘 要:目的:為了掌握資助育人背景下大學生感恩教育現(xiàn)狀。方法:通過對攀枝花學院獲得助學金的貧困大學生進行匿名調查。結果:新時代大學生缺乏感恩概念,存在高校感恩教育淡化的現(xiàn)象。結論:為了提升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改變高校困難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xiàn)狀,學校和家庭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感恩教育。
關鍵詞:資助育人 大學生 感恩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20)05-0-01
隨著社會轉型升級和多元文化的沖擊,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思想行為等異化問題逐漸增多。貧困大學生作為國家、政府、社會和學校等資助的對象,在獲得各種資助之后,本應該因此感恩,但部分受資助的大學生卻存在思想偏差、價值觀念錯誤,甚至出現(xiàn)感恩意識缺失的現(xiàn)象。高等學府作為大學生的培養(yǎng)單位,有責任有義務承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
一、調查方法
1.調查對象及方法
本次調查的對象為攀枝花學院全部獲得國家助學金的貧困大學生,共計2085名同學。通過自制調查問卷,然后通過各學院輔導員發(fā)放到各個班級。此次共計發(fā)放問卷2085份,收回有效問卷2024分,有效回收率97.1%。SPSS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調查內容
問卷共涉及20道題,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對感恩的認識、資助政策的解讀、對資助結果的滿意度、學校開展感恩教育的情況、獲得資助后的資金用途、每月的生活費用、感恩回饋行為等等。
二、調查結果及原因分析
1.感恩意識方面的現(xiàn)狀
調查結果顯示,在資助育人背景下,受助的貧困大學生對感恩意識在不斷地加強,但仍然有不少的大學生表現(xiàn)出感恩意識淡薄。在調查的人員當中,有54.7%的學生覺得獲得助學金是理所當然的;有73.2%的學生在大學期間從來沒有向社會或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捐過款;有81.2%的學生每月生活費在1000-2000元之間;有68.5%的同學有過購買高檔消費品的記錄;有7.5%的同學向輔導員或學校表達過感恩之情;有45.7%的同學向輔導員或學校表達過抱怨;有40%的同學很少向家里打過電話;有27%的同學有過外出兼職的工作經(jīng)歷;有15.3%有過學習掛科。由此調查能看出有很大一部分貧困大學生缺乏感恩之情,或者說沒有表達出對所獲幫助的感恩行為,沒有體諒父母、老師的辛苦,沒有意識到國家資助的意義。沒有把助學金好好地用在助學上。
2.高校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原因分析
2.1家庭教育
在調查的人員當中,學生的年齡段基本是“95后”、“00后”的學生,有很多學生是山區(qū)或農(nóng)村長大的孩子,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較低,除了給與孩子物質生活保障,很少有家庭父母對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F(xiàn)在大部分家庭的父母只注重對孩子學習成績的關注,卻忽視了對孩子思想品格上的培養(yǎng)和教育。所有一切以孩子為中心,逐漸就讓孩子養(yǎng)成了一種“中心意識”,一味的只懂得索取和享受,卻不知付出與回報。長此以往,缺乏家庭的教育,學生的感恩意識很難形成。
2.2學校教育
作為學生,除了家庭,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現(xiàn)在的教育雖說是素質教育,但很多學校卻還是關注的是學生的學習成績,一切以提高升學率為主要目標,卻忽視了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yǎng)。很多學校都有思政教育內容,但是教育方法過于理論、形式化,沒能讓學生真正的學到何為感恩,怎么感恩。學校對感恩教育認知的偏差,使其沒有形成系統(tǒng)化和制度化的課程,只通過開展相關德育活動等形式進行,一定程度上降低學生參與感恩學習的主動性。
2.3社會環(huán)境和個人因素
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人的思維意識和方式也在不斷的改變。社會環(huán)境越好,享樂主義的現(xiàn)狀就會越明顯。對于還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來說,沒有經(jīng)歷過社會的磨練,還只是處于相對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中,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消磨貧困大學生的意志,不斷的淡化感恩意識。而對于貧困大學生個人而言,很大一部分學生覺得自己家庭經(jīng)濟困難,對于國家的資助覺得是理所當然,心中不曾有過感激之情,而對于其他人困難的時候,也不曾想過要出手相助。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很難在心里產(chǎn)生感激與感恩,也不會做出相應的感恩行為。
三、加強貧困大學生感恩教育培養(yǎng)途徑探討
1.重視高校感恩教育
學校作為重要的教育平臺,是實施感恩教育的主要載體。為了更好的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感恩意識,學校應該加強相關的主題教育。建立落實高校助學金的評選標準,增量考核其感恩意識和能力,以此來喚醒學生服務與他人和服務與社會的感激之心。高校不應該只注重對學生的幫助,通過“獎、助、貸、勤、補、免”等資助體系雖然可以暫時幫助學生學習生活上的困難,但是卻忽略了這些資質后對學生的感恩教育。學生受到資助后,學校應該展開相關的思想教育,并要求學生用實際的行動來感恩國家、感恩學校、感恩父母,感恩一切對其有過幫助的人。加強對學生的交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思想存在的問題,并予以正確的指導和糾正,讓學生懷著感恩之心去回報社會。
2.積極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
開展感恩教育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感恩意識的重要手段,充分挖掘感恩教育資源,提供感恩實踐平臺,讓學生不斷增強其感恩意識。通過感恩教育、社會實踐、公益活動、志愿服務等,培養(yǎng)學生無私奉獻精神。也可以將學生這一系列參與活動情況作為助學金評定指標,進一步促進學生感恩服務的行為發(fā)生。以優(yōu)秀的榜樣故事在貧困大學生中進行宣講,引導更多的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優(yōu)秀大學生。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感恩教育融入到資助和自助的全過程,通過實踐活動來培學生對國家和社會的感激和感恩之心,提高受助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
結語
感恩是作為一個大學生應有的行為,尤其是那些受過資助的貧困大學生。當然,感恩教育是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及個人的共同努力。讓感恩填充到學生人生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推動社會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育鋒.高職院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外企業(yè)家,2020.
[2]董佳佳.高校受資助困難學生感恩教育培養(yǎng)途徑研究[J].現(xiàn)代經(jīng)濟信息,2019,22:401.
[3]張?zhí)珯?新時代大學生感恩教育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31(8):83-87.